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圆满,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圆满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定性的声闻人,就不是这一段经文中所说的对象,只有菩萨在证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后,再进一步亲证大乘的三三昧,不违背如来藏本来空、无相、无愿,却同时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发了种种利益众生的愿,因而常在生死苦中出入。所以菩萨在证得三三昧之后,于常常利乐有情,还是有愿的。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 | admin 2020-06-08 |
|
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流转生死。[1]八识论有经为证:「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入楞伽经》卷8前六识于五无心位——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灭尽定和无想定中即灭,第七识入涅槃时可灭,唯独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 | admin 2020-06-08 |
|
色是常耶?为非常耶?答曰:无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无常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彼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是观者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 | admin 2020-06-08 |
|
认为佛没有证量,就把佛法当成思想来研究了;所以把佛法当思想来研究的人,其实心里是没有三宝的;因为他认为:佛没有证量,佛法不能使人出离三界生死,佛法不能实证。当然他心中没有僧宝,所以对于僧宝,不认为、不相信(实有)。这种不认为不相信佛法是可以实证的人,其实他心里是没有三宝的。再来说对我见的疑,对我见的疑大概有几个,第一个就是对于五阴虚妄有疑,对于四圣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声闻佛法所讲的慢,并不是这样子,声闻佛法讲的慢就是讲乐于自我存在,也就是说意识心乐于自我存在而不肯消失,导致轮回三界生死。那我们就以四空定来说明好了,譬如说你到了空无边处,也就是说你心能够觉知十方;既然能够觉知十方,代表你的意识心仍在,我慢也会存在;你要舍,否则无法转进;舍了以后就转进到识无边处。所谓识无边处就是发现到,过去的识种无边、现在的识 | admin 2020-06-08 |
|
四阿含诸经为佛教之根本,也是世尊在初转时期所说,摄属于五时三教之声闻教;所说法义虽然是为了方便接引畏惧生死之声闻种性众生,但却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唯识、般若;但由于般若及唯识之意涵极为隐密,不容易为人所知、所触,又因为二乘学人多急于了生脱死求证解脱,所以往往会忽略了其中所隐含的密意。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脱果,自知不受后有之后,于解脱道之梵行已立、所作 | admin 2020-06-08 |
|
像这样,二乘菩提只在世俗法上观行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也得要断除蕴处界我诸法上之我见与我执,才能证得为圣者,才能得以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41集<人身难得甚于盲龟浮木>卢正娴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46集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是否就变为鬼?>高正国老师中阴身,就是众生死了以后,还没有受新的果报身之前,所受的一个中间的五阴身,叫中阴身。中阴身的法义和内容,我们引用《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为我们的开示来解说。论中弥勒菩萨这么开示:【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àn]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远离三毒以后还是蕴处界我,这仍然是三界有,才会与贪瞋痴相应;因为贪就是欲界有,瞋就是色界有,痴就是无色界有,三界有才是轮转生死的根本因,而三界有的根本因正是我见与我执,贪瞋痴只是三界有的表相,不是真实的三因。--------平实导师《楞严经讲记(第六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 admin 2020-06-08 |
|
植物人当然不能称为僧,因为已不具足常人的功能,不知道要修道出离三界生死之苦。由此可知,每一个众生五阴的一一阴,都是境相互异却又和合积聚,而有我、有人,因此称为僧;如果有人藉由三乘见道与修道,断除了我见与我执、烦恼障的现行成为阿罗汉,到了舍寿时究竟断除了异相诸阴的和合积聚,永远不再出生未来世的五阴,不让未来世再有异相诸阴和合积聚,不再有我,也不再有人 | admin 2020-06-08 |
|
《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p.95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无我观》名字即佛: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谓生死本际即是真如,真如在因地时虽然常在生死轮回,而本体不生不灭,本自涅盘,与佛无异;众生闻此,了知自身本体与佛无异,即是名字即佛。菩提本体于无始来常处烦恼壳内,烦恼由此菩提本体种子生,然此烦恼本际之本体与佛无异,众生了知此义,信受奉行,是为名字即佛。君今闻此,信有佛体在身,不待开悟,亦是名字即佛。《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佛菩提道修证的法门,就是修证佛菩提智的法门,那就是:无量福德的积集,禅宗的开悟,般若诸经的别相智的熏习,二乘菩提断除分段生死现行的烦恼障的修断,以及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最后则是唯识诸经的一切种智的熏习亲证而圆满。这就是大乘佛菩提道的内涵,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心经密意》从禅宗破初参明心所得的般若智慧,以及禅宗破重关的眼见佛性所得的般若 | admin 2020-06-08 |
|
无般涅槃的意思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菩萨种性,他们是为了慈悯众生,不忍众生轮转于生死中,所以永远不取涅槃,要尽未来际的利益众生而无穷无尽,地藏王菩萨就是这样的人;另外一种叫做断一切善根,在《楞伽经》中佛说:诽谤菩萨藏的言语只要一出口,当下就断尽善根,就成为一阐提人了。这种谤法的一阐提人,将来所下的不是普通的地狱,是无间地狱。而且这个地狱到了坏劫而坏掉的 | admin 2020-06-08 |
|
那这样的一个我慢,就是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再来说疑,疑的定义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那么如果在声闻解脱道当中,不只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对我见的疑。再来说恶见。恶见有五种,第一种是我见,我见就是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有了这样的一个见解呢,就是我见。再来说边见,边见就是落在断或常的一边,譬如说把 | admin 2020-06-08 |
|
究竟涅槃就是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无住处涅槃本身,其实是函盖了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函盖了二乘圣人、六地满心以上菩萨所证得的有余及无余涅槃在内,所以说佛地具足四种涅槃,所以佛地所得涅槃,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二乘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心经》这里讲的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究竟涅槃。如果没有证得第八识心,就永远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 admin 2020-06-08 |
|
思惑断尽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体性消失了,才改名叫做异熟识,这时才是叫做第九识,但仍然是第八识心体,只是内容有了一些改变——分段生死的思惑种子断了,所以改名为第九识,并不是增加一个识出来。这个第八识,在阿赖耶识的层次时,祂也是可以称为异熟识的,是双具阿赖耶性与异熟性的,是双具阿赖耶识与异熟识名的;但是因为阿赖耶性很重,所以从重立名,所以通 | admin 2020-06-08 |
|
出三界生死,就是把三界中的自我灭除掉,因此而证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什么境界?现在来说明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无余依涅槃,也就已经没有余苦所依了。一般人总是想:我一定要有个所依。因为没有依靠的话,那还得了!孤伶伶地好可怜!但是我告诉你:如果想要证得解脱果,就得要无所依,有所依就一定会轮回生死。无余依涅槃为什么叫做无余依?我们刚刚有讲有余依涅槃,也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