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 三摩地

2018-07-22

当苦圣谛具足观行完成时,才会有厌恶三界世间、厌恶自我存在的出离心;然后开始探究灭除各种苦集的事项,终于了知:原来三界生死苦的集,有许多不同的事项。一一探究完成以后,苦集圣谛的修习才算是完成了;在已经如实而且具足观行五阴十八界六入的生灭性而了知其虚妄的前提下,这时终于能够取证声闻初果的解脱功德。于是在蕴处界入生灭无常的智慧中,被苦圣谛现观的智慧中产生 三摩地

2018-07-22

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说的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碍,故名所知障。业障则是因为往世迷理、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能够解脱生死,不在三界中轮回、乃至于能够成佛,这样才是叫作真正的学佛啊!要能够成为一尊佛,当然是要跟佛学习,因为众生有很多的贪、瞋、痴、无明,因此由于这样的妄想执著,所以不停地就在造作后有,因而就随业流转在五趣六道中,受尽轮回生死的苦恼。佛弟子正因为要解脱生死,所以才要学佛,那么既然想要学佛,当然必须要来归依佛陀、归依三宝、受持三归五戒,才有可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中的开示:“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因为这样的缘故, 三摩地

2018-07-22

很多人在学佛,学佛的目的是为什么呢?通常学佛的人会告诉你说: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是为了要消除烦恼。那为什么要了脱生死呢?无非是因为死亡的那个恐惧;无非是因为这个恐惧所带来的内心的那个苦痛;讲到这个学佛要了脱生死,说因为对于死亡的恐惧有苦,然后想要来学佛。为什么会有死亡的恐惧呢?因为死亡之后要离开自己的家人、死亡之后要离开自己努力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家产 三摩地

2018-07-22

是以从上诸贤,无有怨怼于诸病苦者,乃至圣玄奘菩萨受剧大病苦时,唯一所想者,在于担心所翻译者是否无有合乎佛意;众圣贤者之用心,皆如是也!皆非于个人有所得法上用心,以今日已经用功于佛道,既受熏习,虽有诸般种子现起流注,然善根不泯者,自知如何应对,不至于惶惶终日;能于善知识处,知有如来藏随诸烦恼从来不舍行人,何不受教,契然斯语,何学世间人之堕于断常二见所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果报殊胜,并有种种神通,但天人仍然没有超越生死,一旦天福享尽,死后依然要继续受生,承受轮回之苦。佛教虽不否认一神教所说的一些神灵现象,一神教的信众若能不谤佛教,如法地行善去恶,死后可以投生到天堂(天界);但是佛教并不承认有一个万能的、创造并主宰万物的主的存在。佛教的修行也不是为了成神,而是通过觉悟无我,止息烦恼,解脱轮回。故佛教的最高境界不是神 三摩地

2018-07-22

为自身命杀害他命,不乐修悲、乐于生死,常造诸业,受生死乐;无有信心,于三宝所,生疑网心,护惜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犷、悔恨放逸。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妒瞋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褔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了父母才能有这个色身来修菩萨行,我们欠恩于父母,要懂得报恩;可是师长教导你出离生死乃至证得佛菩提果,我们也可以转而帮助父母修学佛菩提,乃至亲证解脱果或佛菩提果,所以在佛法中师长反而比父母重要。假使有因缘,供养善友也是好事;当你有了资财之后,对于引你进入佛门、引你进入最胜妙了义的善友,却不愿意有一些供养,就没资格当菩萨了,所以当实义菩萨的第三个条件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三界中不论哪一界的见闻觉知心,都必须以六尘为缘才能现起,所以见闻觉知心中不可能没有六尘;要继续保有见闻觉知心,就要不断有六尘,既然有六尘,那就有万法,因此就生起了对三界六尘万法的贪爱执着,然后经过不断熏习增长,就会有这许许多多的烦恼障碍着众生解脱出离三界生死。接着来说业障。就是由身行、口行、意行所造作的不善业,尤其是五逆十恶的大恶业,足以障碍众 三摩地

2018-07-22

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着,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着;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着;对于会带来将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蕴炽盛等种种苦的因缘加以爱着。有了这些对自我,及种种境界的贪爱执着,就会引生欣乐厌苦的强烈欲求或渴望,就难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果佛陀只要教大家解脱于生死的话,事实上,佛陀祂不需要再讲缘觉乘,因为祂只要讲声闻乘,就可以令众生解脱于生死啊!祂为什么还要须要讲缘觉乘呢?就是因为声闻乘所修学的智慧,它太狭隘了,而且心量也太小了。所以声闻菩提修完之后,佛陀还要再跟五比丘,还要跟他们说缘觉法。如果说佛陀只是希望能够教各位解脱生死的话,祂不需要说缘觉法啊!佛陀还会 三摩地

2018-07-22

】这段意思是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到彼岸,也就是说,只有佛法才能度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一切众生想要出离生死或究竟成佛,皆非佛法不能得,只有佛法才能度众生解脱,乃至成佛。而所谓度众生,则是指度过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因此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 三摩地

2018-07-22

关键词三缚结、五下分结、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般涅槃、解脱、四阿含、二乘、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缘起性空、蕴、处、界、观行、修证、世俗谛、人间之佛教、出家僧众、上座部、表相住持、出离观、安隐观。目录一、前言二、如何修证解脱道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乙、观行——五阴、十二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出生于非想非非想天一世,相当于人间的无量世以后,还是在三界人天或三恶道中,继续住在三界苦乐忧喜舍的境界中轮转不停,终究无法解脱生死。所以,苦圣谛如果能够究竟观行完成,就会知道苦圣谛中已经函盖三界世间的万法在内了。修行人具足观行苦圣谛以后,开始探究为何苦的现象会一直在自己身上永续存在时,已经涉及出世间法了,而这个出世间法却是函盖于苦习(苦集)圣谛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你喜欢当世间法的达人,就会在六道里不断地轮回,不断地生死,根本无法出离三界。如果你发愿当出世间法的二乘达人,我们也随喜,虽然你在世的时候能够利益极少数有情,可是随着你的舍寿入无余涅槃,不在三界现身意,永远也无法再利益广大的众生了。如果你发愿当世出世间法的达人,后学在此赞叹,因为世间多了一个能够利益广大众生的菩萨,是为众生所谓的真善知识,众生有福 三摩地

2018-07-22

而这其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是专门教导众生如何断除烦恼,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而佛菩提则是法界实相根源的证知,也就是众生生命的实相——真如与佛性的亲证,以及亲证之后所产生的智慧,这种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在简单说过佛法的意涵以后,我们再来说说:什么叫作甘露呢?所谓甘露,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