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 | admin 2018-07-23 |
|
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 师贞观十七年归建业。入牛头山谒融禅师。发明大事。禅师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以后正法付方禅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住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 | admin 2018-07-23 |
|
中国历史上,为了将如来真实第一义谛大乘法带回中国,高僧大德们冒著丧失生命的危险,前仆后继地展开了生死渺茫的取经之路,为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取经的高僧中,最杰出的法将就是唐朝的玄奘菩萨。一千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玄奘菩萨,在印度曲女城的会上,以《制恶见论》的钜论,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罗门教等等学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旷世的创举;以强大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说,大乘菩萨在三界生死轮回中,就能亲见这如来藏的涅槃实际,并且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于生死轮回中自利利他、利乐众生而永无穷尽,这就是所谓的生死即涅槃。玄奘菩萨西天取经的结果,以著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智慧,参酌著大乘经论,完美解决了中国僧众在真如、第九识、佛性以及其他种种的争议,让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八识论宗旨,在此后长达一千多年中,为一切僧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佛简单来说,祂在《楞严经》这段告诉了修行的菩萨们:唯杀盗淫三者是轮回的根本,因为众生的身口意行,因为三毒、因为四相的执着,造作了违犯五戒的一个恶业,十恶业的成就,就会让这些轮回的业果,不断地相续。换句话说,从佛在《楞严经》的开示,佛是严禁菩萨们去杀羊宰羊的,这一点我们在另外一部《央掘魔罗经》,更可以看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我们不需要贪爱这些种种,应该去寻找生死轮回中一个可以让我们真正安止,永远止息这些苦和乐的地方,成佛才是轮回的终点站。无论坐禅中如何精进练习到可以一念不生,那也还是意识心的境界,下了或者睡上一夜,这些定境就完全没了踪影,更不会带到来生。相对于虚妄法,每位有情,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自己的实相心--如来藏。实相心含藏了因果业种,和每个人往世带来的个个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什么是解脱道呢?所谓解脱道,就是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义理与行门。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当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而法界实相就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唯能令人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于久远生死之中丧身无数。人中为贪更相斩害。天上寿尽失欲忧苦。地狱之中。火烧汤煮。斧锯刀戟。灰河剑树。一日之中丧身难计。痛彻心髓不可具陈。饿鬼之中。百毒钻躯。畜生中苦。身供众口。负重食草。苦亦难数。空荷众苦。唐失身命。未曾善心为于法也。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为色香味触因缘故。从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菩萨为了让众生脱离种种苦难,不辞辛劳说三乘菩提,让众生可以亲证二乘菩提,得以解脱生死;以及让众生可以明心见性,得以圆成大菩提果;乃至见众生在受种种苦,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众生得以安乐。(一)化作大鱼饱众腹,来世成佛度群蒙在《贤愚经》佛曾开示:自己往昔为了让众生免于饥饿之苦,愿意身为一只大鱼让众生得到安乐。在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前,阎浮提有一位大国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不是世间人及二乘无学所行境界,所以二乘无学的阿罗汉,因为畏惧再一次受生而枉受生死轮回苦,因而不敢发如此广大誓愿;二乘无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凡夫能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了。所以佛在另一部经曾开示:如果能够度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人成为阿罗汉,反而不如度一个人发菩提心。为什么?因为阿罗汉很少度众生,而且死后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中消失了,不再度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这种大悲心与清净行的缘故,虽经过十百千劫轮回生死,受报各种三界身,但都不生起丝毫厌倦之心,最后终于成就究竟佛果。从这件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事迹,可以看出来,释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时,正是为了救护众生,以大悲心成满众生的愿求而不顾自己的道业,甚至因而违犯禁戒必须下堕地狱受苦报,也在所不惜!丝毫不起厌倦之心。释迦世尊就是这样以大悲心对待众生、摄受众生,自己则继续不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如来藏经》【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大乘入楞伽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大乘密严经》【一切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而,菩萨于智慧上的亲证,证得本来无生无死,本来也可以不用再回到人间了,因为怜悯众生还在生死苦之中,所以发愿再回到人间;所以菩萨是可以一世比一世更生于安乐,乃至也可以死于安乐的。至于说菩萨的另外一种生于安乐,也就是说,出生的时候能够不离安乐的境界。那这个部分,因为还要牵涉到禅定的证量,乃至于是极深的般若智慧的成就,这个就不是我们能够了知的。一般人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这毕竟还是在三界之中,依然不离开生死轮回。有的人也许又会这么想:啊!太好了,来世能够快乐生活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而我也希望世世都能够这样快乐的生活着。所以就开始努力的去修福。正当你努力修福的过程中,也许会突然想到:我一世努力的修福,下一世快快乐乐的生活,那不是又把此世修来的福业用掉,然后我又要重新开始反复的修福;这样一直反复一直反复,那可真辛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而探究这样的不净法,都已经堕入常见外道中,连最基本的我见都没有断,还以圣人自居,真是颠倒啊!为什么说他们是附佛外道?一者,佛早在二大无量数劫以前断除了欲界最重的贪爱,知道那是生死流转法,还会用这种不净法来教导众生,让众生在三界流转生死吗?显然不会嘛!因为世尊教导众生都是清净的法,可以让众生在三乘菩提上有所实证,可以在解脱道了生脱死,或者是在佛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很多人在学佛,学佛的目的是为什么呢?通常学佛的人会告诉你说: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消除烦恼。那为什么要了脱生死、消除烦恼呢?无非是因为死亡的恐惧;无非是因为这个恐惧所带来的内心的苦痛;为什么会有死亡的恐惧呢?因为死之后要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自己努力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家产,而死亡之后到底是什么?会到哪里去?死亡之后还有我的存在吗?这一些对于死亡之后的那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里所说的三障是指:一、烦恼障(含摄性障)障碍有情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两种烦恼不能断尽,使得众生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其中所含摄性障,性障则是指五盖,也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等,这五个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者障碍学人修证解脱道,所以称为五盖。二、所知障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逃出去以后,就遇到另外一位,刚好他的老婆死了,他在那里就在看,然后在这个坟墓场所,她刚好走到这里,于是最后同病相怜,因此她就再嫁给这位新的丈夫;可是好景不常,很快这丈夫又死了!那死了以后,本来没事,却发生一件事情----当地的习俗,说先生死是要殉葬的。殉葬什么呢?就是他喜欢的,他喜欢的就是他老婆嘛!所以要一起殉葬。简单来说,就是活埋啦!然后活埋以后,她 | 三摩地 2018-07-23 |
|
(谨愿末法一切有志佛道之诸菩萨众们,都能谨尊圣意,依循真善知识之教导,学法弘法,利乐群生,誓令佛陀之根久住于此娑婆大地,愿无边众生都能有福有慧闻熏修学此真实了义佛法,离生死苦,得涅槃乐!)(原标题:末法众生之福祉的衰微与久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中的开示:如有智人能善思惟,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譬如大海舟船而无商主,其中有情多所漂溺,涌浪洄澓,破坏沈没,种种诸难常有忧患,求于吉祥无上船师以为依怙。因此在三界六道轮回生死之中,最危险也最可怜的便是没有三宝与善知识能够依怙,想要出离生死之苦乃至破除无明,单纯靠自己,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有智慧的人应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