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9佛开示:所谓人无我,就是远离我与我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积聚。由于无明、业种以及对三界的爱染,如来藏 admin

2020-07-27

  这七种性自性分别说明如下:所谓集性自性,乃是指真如有积集有情过去、现在、未来生死业种的体性,遇到因缘成熟时,就能成熟异熟果报。在佛法中,这样的真如,亦名苦谛真如、集谛真如。所谓苦谛真如,是指众生无始劫以来,因为七转识虚妄熏习,以及执取六尘境为真实有而造诸业行为因,使得第八识执藏了生死业种,这样的体性也就是第八识本体能执藏过去、现在、未来三界有的苦种 admin

2020-07-27

  又譬如众生不断地以见闻觉知心,追逐著如来藏所变现的六尘诸法,而误以为是真实接触外境而执以为实;并于此种种法相施设种种名而错误的计度中不断地快乐自追,因此罔受生死轮回诸苦而无法出离。又譬如造下毁谤三宝的重业,于舍寿时,如来藏就会在阿鼻地狱中变现广大的地狱身,让众生在阿鼻地狱受种种苦;待阿鼻地狱受报完毕,一一转生到其他地狱受报,直到地狱业报尽了,才会出 admin

2020-07-27

  这是欲界生死中的第四种人,是住在如来座下成为护法善神。佛说情少想多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人因为生前有善愿,他想要每天听闻某人诵经,发愿护持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与弟子,成为善愿善心护持释迦牟尼佛的正法,这种人都是亲住如来座下,也就是担任佛教正法中的护法神。又譬如死后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等四王天的有情,努力护持正法及真正学佛的人们,就可以亲近释迦牟尼佛 admin

2020-07-23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一)又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开示了生死轮回的道理,而说:一切众生不知诸苦之根本者,皆悉轮回,在于生死。(《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陀所开示的三乘经典,也都是为了教导众生要如何断除生死轮回而证得三种菩提果。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佛陀开示说:现在十方诸善逝,具修三聚净戒因,永断生死苦轮回,得证三身菩提果,超越生死深大海。 admin

2020-07-23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业报身的问题,并不是说你有一个业报身以后再去面对对方,给对方杀的问题而已;所以业报身这一个事情就要由你的业来变现,有时候甚至业报身要经过许多次的生死。那因此问题就来了,假如说业果可以改变,业报身确实是可以改变的,你可以远离恶道,但是过往对无量众生之间酬偿的问题,是要如何来变动呢?显然这是超越一切众生所想的。简单而言,你未来世如果 admin

2020-07-23

  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河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世间一切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 admin

2020-07-23

  佛陀说,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他们有禅定,他们可以入定意三昧,然后以这个三昧心可以看到过去八十个成劫跟败劫,也就是说这些外道他可以依于他的宿命通可以看到过去多生多劫的生生死死的内容。那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了,那为什么过去的八十个成劫败劫里面的那些记忆可以从过去来到现在呢?显然一定要有个法祂能够留存记忆,使得过去八十劫的生死的记忆的内容可以来到现在,被这些 admin

2020-07-17

  六祖惠能得祖衣时仍不识字,遑论写作;千年后,广钦老和尚证悟时也不识字,更别说写论文;然两位大德说的话可流传后世,而琅琊阁写手说的世智聪辩之学术人,则个个汩没于生死大海(除非求生极乐)。若受平实导师提拔的正觉悟者是“小学生”,博士则是等觉菩萨,皆非纸上学问之世智聪辩学术人可比;大乘法是实证,当向亲证者学。琅琊阁写手认为其说即是玄奘菩萨的真义 admin

2020-07-12

  他特别强调对“生死大事”的探究,在佛教界,“生死大事”乃是佛法的根本,或宇宙的究竟,或生命的本质,或生死的态度。他多次强调“生从何处来,死从何处去”,只有“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看话禅正是追求大彻大悟、力求达到最高境界的内省式的参禅方法。他念念不忘对“生死大事”探究,也许是家乡山东慧云寺的古对联 admin

2020-07-06

  由于菩萨修行佛菩提道,须经历三大无量数劫不畏生死,以及努力修学才能成就,不像二乘利根的人,一世精进修行就可以入无余涅槃,而且二乘人入了无余涅槃,再也无法利乐众生,其所度的众生仍然有限;所以菩萨救护众生的法身慧命,与众生所结深厚的善缘,简直无法想象,二乘人也无法思议,故名为菩萨不可思议。这也是菩萨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的方法,从三乘菩提的修行内 admin

2020-07-06

  然后他安然而逝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小的轶事,就是当大众看他好像已经往生的时候,弟子们当然无限的悲痛,这个时候,省庵大师又忽然张开眼睛,对大众说:吾去即来!生死大事,各自要净心念佛!那他多交代这一句之后,再合掌称佛名而后圆寂。所以这个是十一祖的省庵大师的故事。那么甚至我们说,近来的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也是如此。因为在民国初年,就是约略在1928年左右,那个时 admin

2020-07-06

  但是这个沙子的比喻,就好像说我们如果有罪业的话,那你必然会在生死的大海里面下堕。可是,假设我们今天有万斤的大石头,如果这个万斤的大石跟刚才的小沙子比,放在生死大海里面,按理说它也必然会往下沉;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有一艘船——一艘足够大的船——能够把这个石头载起的话,那石头就算是千万斤重,它还是能够浮得起来,还是能够超脱于生 admin

2020-07-06

  佛陀就很详细地说:这个此岸的意思就是我们执著这个五蕴身——五蕴十八界这个虚妄的我;这个邪见把它当成真实,然后为这个五蕴我来造作生死的轮回业。彼岸我就在说这个五蕴我这个不正确的知见虽然已经断了,但是想要直接去取证无余涅槃,乃至有错误的观念变成断见,这个都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至于中没就是说,因为贪爱无明遮障的原因,所以对于三界的这个贪爱,尤其 admin

2020-07-06

  佛藉[jiè]着这个机会,向妇人开示生死无常以及应该培植福德的道理,可惜这位妇人很执著,一直无法释怀。佛看到这个情形,于是变出大火来,围绕在这个妇人身边;由于火势很旺的缘故,导致火气逼身,使得妇人不得不以儿子的尸体来挡住火气的逼迫。这时,佛开示:你一向爱护儿子彻入骨髓,宁愿自己身亡而不愿意儿子死亡!然而火气逼来的时候,却是以儿子的尸体来挡住火气, admin

2020-07-06

  这个公主,因为这兄弟两人拒婚离去,心里就怨恨不已,登上王宫的瞭望台,看到兄弟两人离开,就发了一个毒誓——虽然我现在奈何不了你,但是我来生变成妖怪、毒虫,吃你这个哥哥的心肝总可以吧!之后不断地在生死中轮回,有一世哥哥转生为猕猴,公主跟弟弟都转生为鳖,乌龟类的这个鳖。有一次这个鳖生病了,很想吃猕猴的心肝,雄鳖便出外到处地去寻找,看见一只猕猴, admin

2020-07-06

  若真是这样子的话,到底要救护众生到何处去?难道心心念念都不要众生离开人间的生死吗?更何况说,这样子会有把握一直都可以生在人间吗?盲冥的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是喜好种种的安乐境界,但都是与三界法相应;而暂时有的安乐不是佛法中真正的安乐,乃至只是欲界人间的安乐境界。这样子即使生生世世都行救济众生的慈善事业,虽感得财富丰饶,依然都是在黑暗长夜之中,误认为财宝 admin

2020-07-06

  】(《大般涅槃经》卷2)乃至世尊观察因缘,还督促纯陀说:【纯陀!我今受汝所献供养,为欲令汝度于生死诸有流故,若诸人天于此最后供养我者,悉皆当得不动果报常受安乐,何以故?我是众生良福田故;汝若复欲为诸众生作福田者,速办所施不宜久停。】(《大般涅槃经》卷2)世尊的慈悲真的是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的。但是说到这里,大家也不应该又误会说:假如有人接受了众生供养的话 admin

2020-07-06

  那什么叫道正见呢?道正见就是,透过你已经深信了前面所说的这样子的知见,也就是说能够知道有仁义、父母、沙门、梵志、得道真人,能够知道今世后世、善恶罪福这样子的果报这样子的正见以后,你自己的真正的修行;而且,已经慢慢的去深入地了知如何修行的道理,所以去了解四圣谛,去如实的了解四圣谛,并透过四圣谛进入真正的实修的阶段,能够得到智慧的知见;能够得到五阴空相 admin

2020-07-06

  ─平实导师─(2013年6月初版八刷版本里没有此段文字)────────────────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 admin

2020-07-06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