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真识就是入胎识,就是部派佛教的声闻人根据臆测而说的本识、不可说我、有分识、穷生死蕴,一法多名。由于有入胎识执持色身而驻于身中,恒常坚固而不可坏,时时都在运作中,才会使色身依照业果而自动生成、出生、成长、衰老、寿命终了而死亡,完成了生死的全部过程。这个真识是与五阴同时同处的,是与五阴不一也不异的,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以后,不是断灭空。所以舍利弗反问说: admin

2020-02-18

这就是名门望族中的男子们剃除须发,以真正清净信,不乐在家,出家学道,修行梵行,不久之后他看见了出离三界生死的法性,自己清楚地知道已经证得了我的未来生已经终尽,清净行已经建立,为解脱生死所应该作的事,都已经作完了,自己心中已经知道不会再有后有,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他听闻佛陀所说的法义,欢喜地奉行着。在这部经文中,佛陀一再地反问:色是自心如来本识吗?受 admin

2020-02-18

如来藏也是众生的究竟依靠,因为祂是不生灭法的关系,所以修行究竟成就之后,因为有这个不生灭性的如来藏作依靠,就不会再落入生死轮转之中,这个就是在《杂阿含经》中开示的住不变易法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安住在这个道理上,要能够精进修学;对这个不变异法的究竟了知,也只有到佛地才能够作得到,也就是说只有佛世尊才能成就究竟转依。第三点是在上面所引《杂阿含经》中,它 admin

2020-02-18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admin

2020-02-18

本来已有,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具有能展转出生三界万法之有性,亦具犹如虚空之空性,名为自性;随业及无明种轮转生死无量劫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故名清净;于无量劫之生死轮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始终住于如性:不生不死、不断不常、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故名涅槃。此自心藏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名 admin

2020-02-18

根本烦恼也称为缠,由于它会缠缚有情在生死海中流转,所以称之为缠。这六种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的种种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所以称为根本。意思是说,这六种烦恼是造作万恶的根本;众生的一切恶业,都是由于这六种烦恼的发动而造成的,所以这六种烦恼是一切恶业的根本。然而这六种烦恼是从何而来呢?这六种烦恼的根源,都是由于有 admin

2020-02-18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弟子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 admin

2020-02-18

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是无为法。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 admin

2020-02-18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admin

2020-02-18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admin

2020-02-18

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叫作虚空无为。而这虚空无为之证见,如果离开上述八识心王等四位诸法,就不可能显现出来而为证悟之人所见,所以名为四所显示。------《三 admin

2020-02-18

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意识,而是纯粹依靠著习气去运作,结果因为无明而导致贪或瞋,就入胎去受生,开始下一世的六道轮回生死了。除了过去世已经开悟的菩萨之外,一般人大部分是起贪而入胎的,他们 admin

2020-02-18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admin

2020-02-18

这部就是闻名遐迩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中国历代以来亡者,几乎丧家在有人过世的时候,都会朗诵的经典;因为这部经典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存亡两利的事情,如何能够在生死之中来救度自己的父母,所以地藏王菩萨就如是现身于忉利天。那我们再说,忉利天人他们实际上都是化生,他们根本没有父母;既然没有父母,那为什么要特别对忉利天人来说这个法呢?这一点是可以这么说:忉利天 admin

2020-02-18

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达摩大师血脉论》)因此说,如果不能见到自己本具的真心本性,就不能称为善知识,即使读遍三藏十二部经,也能为人解说、宣演,依然不免要再轮回生死,于三界中受生老病死等苦,是无法出离轮回之苦的。而在《六祖坛经》更说到: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 admin

2020-02-18

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内容,而进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而世世常行菩萨道,续佛法脉,自利利他直到成佛。那这十二分教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我们略说明一下:第一类叫作契经,契经指的是以长行直说来宣说法教,它含摄了能贯穿连缀 admin

2020-02-18

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内容,而进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世世常行菩萨道,续佛法脉,自利利他直到成佛。......当你阅读经典的时候,阅读佛经的时候,你要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受到佛在经中的这些言说文字的摄受,而不会有所偏差呢? admin

2020-02-18

生死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烦恼的苦是一种情绪,可是我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对于烦恼的认知正确吗?既然学佛要了脱生死,那么佛法对于了生死的看法是什么呢?学佛要消除烦恼,佛法对于消除烦恼的看法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摩诃般若波罗密!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密呢?我们简单的讲,就是说大智慧到彼岸。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智慧,那波罗密呢?就是到 admin

2020-02-18

那么由这样的认知当中来消除我们对依这个五阴而说有生死、有烦恼的那个苦以及恐惧。所以说学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摩尼宝珠,让自己不只是有解脱的智慧,也要让自己有实相的智慧。我们来看《法华经》当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admin

2020-02-18

然而这样的福德是有生、有死、有为的福业,不是出离生死的福业,仍然是有局限的。如果只是将此福德当作未来世享福的话,那是会消耗殆尽的,如佛在《阿含经》开示:我于尔时,七万岁中,以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供养彼佛,令不减少。般涅槃后,复于七万岁中供养形像舍利,烧香、然灯、悬缯幡盖,无所渴乏。我于尔时以此功德,求在生死,获此福佑,不求解脱。大王当知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