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当整座塔将要建好的时候,看到了佛塔宝光晃耀、高耸宏伟,这位监工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也为自己造塔时所生的不恭敬感到忏悔;于是很恭敬地把一只金铃悬挂来供养佛塔,从此发起誓愿说:愿来世能得音声清妙,令众生欢喜听闻,也能够生在佛世,见佛得度,解脱生死。这位监工因为先前嫌恨佛塔过于巨大,感招了五百世的肤疮面陋,令人嫌恶;但是也因为虔诚地发愿,至诚地供养, admin

2020-02-19

国王告诉臣民:我从无量劫以来,于五道生死不断轮回,从来没有为法而丧身舍命,今日为法的缘故以身作灯来供养,将以此功德上求佛道,普为十方无量众生作大光明,去除众生贪瞋痴三毒;当我成佛时,一定为你们普施智慧的光明,去除你们生死轮回之苦,普遍开演涅槃安隐法,你们不要再阻挡我求无上道。臣民听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劝阻国王,为法丧身舍命。七日后,国王命左右持刀割出 admin

2020-02-19

乃至有行者,自称烧食物给佛菩萨吃的,更是荒唐无比!已超越三界轮回生死的诸佛菩萨,还需要吃人间所烧的食物吗?根本不需要嘛!所以说,宣称以火供来供养诸天,乃至供养诸佛菩萨,那都是欺骗众生,夸大不实的说法,本身就不如法,是外道法。然而佛交代众生要供养如来圣像的目的:一者,表示对佛宝的尊崇。因为诸佛菩萨并不需要佛弟子们用火烧食物来供养祂们,平常只要烧香、供 admin

2020-02-19

正如我们所了解,文殊师利菩萨为七佛之师,手持智慧宝剑,斩断众生邪知邪见;而观世音菩萨最是大慈大悲,早已成佛,却为救度众生而倒驾慈航,闻声救苦,遍洒杨枝净水;释迦牟尼佛所结的说法印,是解结印,显示藉由宣说三乘菩提诸法,帮助众生解开种种流转生死的烦恼结使,而法界定印,是将两手迭置于趺座上,对于一般修行人而言,具有安定心境的作用,释迦世尊结此定印,则显示 admin

2020-02-19

然而成佛的目的,还是为了救度众生,否则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千辛万苦的修行,结果成佛了却不度众生,那对众生有什么利益!明白了成佛与度众生间的关系之后,也就能了解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二十余年来,不畏辛劳、不计毁誉、不惧生死努力弘扬释迦世尊正法的原因,正如平实导师在《实相经宗通》第五辑中的开示,导师说:这度众生是第一重要之事,当然前提是依正确 admin

2020-02-19

三乘菩提的实证是为了要断轮回,或是广而说之,大乘除了分段生死,还要断变易生死。那不管是断哪一种生死,您一定先要从欲界的层次能够远离、能够超越,才可能说有佛法的初分的实证。以我们来讲,我们这是欲界的人身,我们表现出来的人、我、众生、寿者相,表现出来的贪、瞋、痴,都是属欲界的层次。换句话说,您、我不可能避离、跳跃过这个一楼(欲界),而马上说能够依于色界 admin

2020-02-19

与十善业相对的就是十恶业,因此依据十善业与十恶业,也就有众生之六道轮回生死,同时也能够有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就。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这个与大家都有密切关系的议题。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 admin

2020-02-19

而菩萨行十善业的对象,也是对于一切的众生,并没有局限于特定对象,因此他的思考角度也是广及无量众生的利益,同时能够尽自己所能,满足众生一切所需,并且能够回向众生都得到清净法,回向众生出离生死,回向众生证佛菩提,回向众生圆满一切智,能对众生作无量回向,也能回向自己尽未来际利乐众生永无穷尽。菩萨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就能够有十善业的殊胜之行,也可以让十善业非 admin

2020-02-19

而菩萨行十善业的对象,也是对于一切的众生,并没有局限于特定对象,因此他的思考角度也是广及无量众生的利益,同时能够尽自己所能,满足众生一切所需,并且能够回向众生都得到清净法,回向众生出离生死,回向众生证佛菩提,回向众生圆满一切智,能对众生作无量回向,也能回向自己尽未来际利乐众生永无穷尽。菩萨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就能够有十善业的殊胜之行,也可以让十善业非 admin

2020-02-19

与十善业相对的就是十恶业,因此依据十善业与十恶业,也就有众生之六道轮回生死,同时也能够有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就。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这个与大家都有密切关系的议题。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 admin

2020-02-19

因此太虚大师作词的《三宝歌》,就是在叙述众生真的是需要依靠佛才能离开生死之苦,其中赞叹佛的内容为:人天长夜,宇宙黮[dàn]闇[àn],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rèn]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上面大略说明器世间形成的道理,相信诸 admin

2020-02-19

逃出去以后,就遇到另外一位,刚好他的老婆死了,他在那里就在看,然后在这个坟墓场所,她刚好走到这里,于是最后同病相怜,因此她就再嫁给这位新的丈夫;可是好景不常,很快这丈夫又死了!那死了以后,本来没事,却发生一件事情----当地的习俗,说先生死是要殉葬的。殉葬什么呢?就是他喜欢的,他喜欢的就是他老婆嘛!所以要一起殉葬。简单来说,就是活埋啦!然后活埋以后,她 admin

2020-02-19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rd admin

2020-02-19

 又譬如有人无量劫以前曾供养承事诸佛,于今世有因缘遇到世尊为他解说四圣谛、八正道之声闻法,乃至为他解说十因缘、十二因缘之缘觉法,因而断结证果而悟入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成就声闻或缘觉之初果乃至四果,最后得以解脱三界生死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又譬如菩萨种性人,无量劫以前曾供养承事诸佛,又很精进依照佛所开示的六度波罗蜜去修行,今世有因缘遇到 admin

2020-02-19

若行放逸行,必会趣向于漫漫长夜的轮回生死路。对于三界都已无贪爱的人,就能远离生死轮回,而得不生不死之涅槃法。失去向道之心而行放逸的人,将会败坏或丧失解脱出离生死的因缘。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应当忆持不忘出家修行的初衷,而精进行于不放逸行,就应该像这样子。诸比丘们!你们应当这么修学啊!这时比丘们听完佛陀的教诲之后,都欢喜地信受奉行。以上佛典故事教育我 admin

2020-02-19

 这则典故当中,弊宿就是典型的外道,对佛陀教法他不能信受,不能信受佛陀教导有三世,以及无量的生死流转,而且会有善恶业果报。他只信受眼前之所见,他不能见到的过去,也不能见到的未来,他就不信受。也不信受有善恶业报,只有让他亲自听闻、亲自见到,他才相信。如果不能够信受佛陀法教,不能够信受三界有三世流转,有因果业报的道理,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像 admin

2020-02-19

菩萨寻觅世间一切的学问法门,都无法解开对生命的疑惑,无法解脱生死,想要成就无量的善法却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值遇佛法之后,总算能够亲证生命实相,亲见无我空性,一切善法才能够得以实行亲证。受持三归依之后,并发起四宏誓愿,这是发世俗菩提心,因为初步的理解到,在佛门之中的菩萨修行,心中时时刻刻常生大乘善信,虽然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而诸佛是已成之佛,勇猛的发菩提 admin

2020-02-19

由于众生不知自己所见闻觉知的种种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所生所显,因而执外境为真实有,以为真实有外境为自己所见闻觉知,因而妄造种种善恶业,不断地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二乘人知道自己的种种的见闻觉知境界都是虚妄的,不知道这些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生而显,害怕被这些境界所转而下堕,所以赶快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而入无余涅槃;愿意将一切法、一切行全部灭尽而 admin

2020-02-19

 但是有某个附佛法外道,否定如来藏是真实存在,或者是把只有一期生死的意识心当作是如来藏,而且竟然有一大堆的领导人,都自称或被称为“法王”!可见这些外道对佛世尊完全没有真正的认识,对于佛宝也没有虔诚恭敬心。而且这些附佛法外道,说他们只要修双身法,就可以即身成佛,快速成就报身佛,不需要像佛法当中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辛勤苦修,来成就清净法身 admin

2020-02-19

 那么到底对我们来说,三宝最直接的恩德是什么呢?我们生生世世生活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永远看不到解脱的彼岸。世上所有的智慧与宗教,都没有办法让我们得到解脱的彼岸。唯有佛陀出世,所传授的佛法、所率领的僧团,能够指引我们一步一步的走向解脱;除此之外,别无他路。所以,追求世间的真理,希望能够得度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要信仰三宝,报三宝恩德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