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切凡夫都是因为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而不断地有生死轮回;更进一步地,总是有一些凡夫当中,有一些人想要修学某一些法,想要来脱离这个生死轮回,这其中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正确的佛法当中,我们说他是外道,外道的定义很简单:外于本心而求道。这里的本心是指根本心,是指本来就具足之心,是自在——自己本来就存在,不必依于他因、他缘才能够被生起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轮随迹者,诸恶积聚生死轮回,转一切众生于三恶趣中,如轮随迹,是故说『于福迟缓者心乐于恶法』。」】《大法鼓经》卷下亦如是云:【如瓶中灯焰,其明不现,于众生无用;若坏去瓶,其光普照。如是诸烦恼瓶,覆如来藏灯,相好庄严则不明净,于众生无用。若离一切诸烦恼藏,彼如来性烦恼永尽,相好照明施作佛事,如破瓶灯,众生受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第九如是载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可以很确定的是这一位众生也是由他方世界转生而来,与一般众生的生死轮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不会因为他是某一器世间的第一位众生,便不会有无明烦恼。虽然如来藏本自具足如来一切智慧德相,但是因为众生有无明烦恼的缘故,因此众生便无法证得一切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所以虽然如来藏本来具足一切智慧德相,而某器世间之第一位众生仍然会有无明烦恼。然而在某些情形下,累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有人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说法:【如释尊在《阿含经》中,以及极多的大乘经中,并未说到阿赖耶识,难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轮回吗?只要真正理解缘起性空的真义,无常无我而能成立生死与涅槃,何必再说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只因众生根钝,所以为说如来藏或阿赖耶识法门,使其确立生死轮回与涅槃还灭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进,这是极好的妙方便了。】对于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只要把意根、法尘、意识都灭了,就不会有六尘的触,所以种种法都会跟著灭尽,不再有自我的存在了,当然就离开生死轮回苦了!所以灭除识阴就是灭除识阴的苦,识阴炽盛之苦就会跟著灭失,这就是识阴之苦灭除的境界。识阴把自我灭除,就是灭除识阴之苦的境界;但是这个道理是很难让众生信受的,且不说一般众生,单说佛门中一心想断除我见而取证初果解脱的大师与学人们,当他们听说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此土众生的开悟因缘几乎都是在极乐世界,到了那里,继续熏习正法,便能够自己了解这个真心到底是个怎么回事,不需要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强作解人,这样随便说法,如此并非是在度人,而是在破坏众生的善根,反而因为修持的法门不对,众生还是继续生死轮回,而且这过程中,又是在谤法,即使不是刻意谤法,也会阻碍真正了解大乘法义的真正开悟人的弘法,所以这样的不净说法,经 | admin 2018-07-21 |
![]() |
断除了这些烦恼就可以出离三界,永远不必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脱于生死轮回,因此称为解脱道。解脱道的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的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的贪著,使得贪嗔痴淡薄,所以称为“薄贪嗔痴”;三果所断的烦恼为断五下分结,也就是断欲贪、嗔恚、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四果所断的烦恼为五上分结,也就是断色 | admin 2018-07-21 |
![]() |
由于维摩诘居士和善财童子的果位均远远超过了初地菩萨,根据佛法的标准,即使他们出现在人世间,也不应将其视为“人”的一员,因为佛法对“人”的定义必须包括有“生死轮回”的内容在内。正是基于佛法的这一常识和维摩诘居士、善财童子的实际情况,我们才坚信,印顺法师对“人菩萨行”的论证其实是歪曲了佛法的观念体系的结果,因而, | admin 2018-07-21 |
![]() |
或者有一些菩萨,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外道修学仙道或者神道,而产生了五种的神通、或者可以延年益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无法出离生死轮回!他为了想要救护这些众生,因此触发了心中所含藏的修行种子,因此而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因为隔阴之迷,忘失了佛菩萨的教导;但是他很想探知:世界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等等的问题?所以发起了菩提心。或者还有一些菩萨,当他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或者有一些菩萨,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外道修学仙道或者神道,而产生了五种的神通、或者可以延年益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无法出离生死轮回!他为了想要救护这些众生,因此触发了心中所含藏的修行种子,因此而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因为隔阴之迷,忘失了佛菩萨的教导;但是他很想探知:世界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等等的问题?所以发起了菩提心。或者还有一些菩萨,当他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永远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同时也可以开始迈向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佛菩提道,究竟成佛将是指日可待。相反的,如果不证此心如来藏,则将永远徘徊于成佛大门之外,永远都只能停留在资粮位培植福德资粮,佛果之成就则是遥遥无期。因此,实证实相心、发起般若智慧,是一切菩萨行者的当务之急,唯有实证如来藏心,发起波罗蜜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意思就是说,断我见之人,于会导致有情生死轮回的杂染法上,觉知心会有不随顺此流转之警觉性与决定性;虽常有正知,但亦有失念之时。所以有了解脱的正知正见,还需经由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修学、安忍、接受、转依等过程,最后才能使弟子们依此正知正见安住而行,这正是发起解脱功德正受的过程,进而能断我见、有了解脱智能,即能转依安住于声闻初果的解脱正受。六者、要教导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永远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同时也可以开始迈向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佛菩提道,究竟成佛将是指日可待。相反的,如果不证此心如来藏,则将永远徘徊于成佛大门之外,永远都只能停留在资粮位培植福德资粮,佛果之成就则是遥遥无期。因此,实证实相心、发起般若智慧,是一切菩萨行者的当务之急,唯有实证如来藏心,发起波罗蜜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修学二乘解脱果,只要了知自己的虚妄不实而断我见,进而断除我执,就永离生死轮回了。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是三乘佛法的共道,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也含摄二乘菩提的修证,只是故意留一分思惑,不去断除它,以润未来世再出生于人间,续继修学佛菩提智,并且度化一切有缘众生;一直到七地满心时,才断除思惑,但是仍然不入无余涅盘,依于入初地前勇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继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只要把意根、法尘、意识都灭了,就不会有六尘的触,所以种种法都会跟著灭尽,不再有自我的存在了,当然就离开生死轮回苦了!所以灭除识阴就是灭除识阴的苦,识阴炽盛之苦就会跟著灭失,这就是识阴之苦灭除的境界。识阴把自我灭除,就是灭除识阴之苦的境界;但是这个道理是很难让众生信受的,且不说一般众生,单说佛门中一心想断除我见而取证初果解脱的大师与学人们,当他们听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观察至此,因而兴大慈悲,为众生说第一义谛法,令得有因缘证悟实相,度脱生死轮回,真正拔除苦痛,得究竟安乐。这才是菩萨大慈悲的真正意义,也是真正慈悲发起之所由。菩萨也依此悲愿而留惑润生,世世受生,继续救度众生,继续佛菩提道的修学。当然菩萨断尽思惑后,到了七地念念入灭尽定,如来藏中连最后一分得以留惑润生的思惑种子都灭尽了,也应当会入无余涅槃的;所以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永远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同时也可以开始迈向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佛菩提道,究竟成佛将是指日可待。相反的,如果不证此心如来藏,则将永远徘徊于成佛大门之外,永远都只能停留在资粮位培植福德资粮,佛果之成就则是遥遥无期。因此,实证实相心、发起般若智慧,是一切菩萨行者的当务之急,唯有实证如来藏心,发起波罗蜜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虽然阿罗汉也被称为人天应供,但是,也只就他能够出三界生死轮回来说;就他的实质内涵来讲的话,不论是福德或者是智慧,阿罗汉都差佛太远了。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1集佛陀是什么?>正源老师 (原标题:佛、菩萨与阿罗汉之间的差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菩萨的修行不是说自己不杀就好,如果是声闻人他自己不杀,他能够解脱三界的生死轮回,对他来说,他就能够实践他的解脱。可是菩萨不是只是独善其身还要能够推己及人,还要能够度化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自己在摩洗父母师长的时候,我们起了离杀思之后,我们还要劝导思。譬如说:如果我们父母有曾经造一些不好的业,我们就要劝导我们的父母不要再杀生,也要劝导我们的父母师长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说涅盘位真实而有,必至无生无灭,以「非十八界法」,以「真实常住」,以「恒常」,如是多义,乃至涅盘本义,即是「不生」为「涅」,「不灭」为「盘」,所以「不生不灭」称之为「涅盘」;既然如来宣说,阿罗汉可证「有余涅盘」,所以依此方便说,而知如来为欲启发后来菩萨乘,而说涅盘,既然生前可证,殁后可证,生死之中,涅盘本自不生不灭,所以涅盘当是可求可证,于生死轮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