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最近听闻许多道场,不仅信受平实导师书中所说法义,并且广泛研读、修学、弘扬,实是可喜可贺之美事!这显示了地区虽广为藏密外道法所笼罩,仍有极多深具善根之佛子,能依法拣择其中淆讹,断定何为正见、何为邪见,同时隐约中也透露出导师千百年来在中土所摄受度化之有缘佛子,应此时节因缘,经佛菩萨巧妙安排,负有庄严之使命,要将真实了义再度普润失传已久之地区,使有缘学人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一类的众生,在探求生命实相的时候,依然是依着观察五蕴十八界的幻有;但是在寻觅本际的时候,依然遍寻不可得,所以就起了不如理的作意,施设蕴处界是由自身不可知的冥性所生,这个冥性有其恒常不坏的自性。虽然是这样的施设,可是碰到有人来问说:你们讲的冥性到底是什么呢?他却又说冥性的自性是不可知的。这个部分在古印度的数论外道,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乃至于说,今时 三摩地

2018-07-23

刚来人世的我们,弱小无助,没有半点自我协助能力,小鸡小鸭破壳而出就可以自己行走,而我们只会躺着,若不是助产师打了一下我们的,那股疼痛和恐惧逼迫我们大声哭出来,如此我们才在外力的协助下,完成生命中第一次呼吸。透过哭泣,我们在寻求帮助,将我们的需要呐喊出来,妈妈听见我们哭,连忙过去看我们有什么需要,是肚子饿了?还是尿布湿了?还是睡的床硌着身体了。我们只 三摩地

2018-07-23

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可是有许多人还是不能够明白这一点,而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简略辩证如下。1、禅不同于禅定一般人常常错会,把禅当做是禅定,其实禅是智慧;从世尊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禅,其实是智慧法门,不是禅定法门。禅定法门必须透过心法上长时间的用功修行,不是一念相应而得。禅却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而既然说选择是唯一性的,那其实就是没有选择,原来没有选择才真自由!而生命中的本来完美——如来藏,本就是于此世间无有半点拣择,祂从来不会选择要这个、不要那个,因祂本就是那绝对的存在,绝对的完美。祂从来不依附于任何条件的存在,祂也不是这三界中任何一物。祂从来没有在这个相对世界里用半点意,祂也从来没有计划自己什么未来。因祂从来不生、也本来不死, 三摩地

2018-07-23

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本源——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本体的根源,能够真实了解,证实祂,明白祂,那就是明心。明心时,如果定力和智慧够的话,也会同时见性。所谓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但是不在别相上而在总相上见,这叫做见性。我们说,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真心是无分别心,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夫——参禅的功夫,以及听闻参禅的知见。悟了以后,却发觉真如佛性不是因为修行而得,是本来就有的,也没有一个门可以进入让我们看见真如佛性。所以祖师常说:无门为法门,就是这个道理。而真如不是从修 三摩地

2018-07-23

不应漫无目标、到处凑热闹,浪费宝贵生命。精进学佛者,目标大约有二:一为求生诸佛净土。二为求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若不订下目标,戮力以赴,即非精进。求生极乐净土或诸佛净土者,请阅《如何契入念佛法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无相念佛》(注一)等书。此书《禅——悟前与悟后》则是对一切发大心度众而求明心见性之有信心禅子而说。发大心之禅子为自度度他 三摩地

2018-07-23

比方说身行的部分,最细微的身行部分,莫过于我们生命现象的存在,我们的呼吸等等,像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微细的身行。意行的部分更是如此,因为意行的部分,除了刚才讲的这个决断之外,甚至任何的起心动念,也都是在意行的范围里面。所以这些行的部分,仍然是会有境界的不同,会有粗浅的不同;至此,我们跟大家已经分析了色受想行这四个阴,跟大家分析这四个阴是如何虚妄不实,希 三摩地

2018-07-23

很多人时不时的将自己完全不同的一面在我面前展现,让我惊叹的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每一个生命都是这样的鲜活,在不同的场合展现往往完全相反的样貌,越来越不敢贸然的对某人给予一个标签式的概括,他就是怎样的人,渐渐从我的世界里退出,取而代之的更多是不知道,不确定。渐渐我也不知道不确定什么事情一定是好的,什么事情一定是坏的,或许现在而言是不好的事情,对于 三摩地

2018-07-23

于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捍卫想如阳焰这个想法,这样的举措分明是向外界宣告想为真实,如果不真实,哪里来得这样的执著与愤慨。而没有看见自己的存在状态已经和自己所宣讲的道理完全背离,不经意间站到了自己所批判的角色上,如此又怎么能帮助对方接受想如阳焰了?并忘记了想如阳焰的真实内涵。而这样的转化往往就发生在一念之间。事实上,作为一个修行人真正的任务不是以宣讲的 三摩地

2018-07-23

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只是不断增长我见、我执而已,与道无关,与也无关。很多人希望通过学佛来让自己活的更好,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家庭好,事业好,一切如意。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大乘菩萨就不如是作,当他能够完成四加行,到达世第一,因为他已经内心中知道:世间一切不可取、不可获得,它是必坏之法;可是我有一个佛道可成,我的身命财都是无常——色身无常,生命无常,乃至财富无常;可是我可以以这个无常之法,舍弃了它能够获得未来常恒不变异的佛国;既然我的身命财是会坏灭的,终有一天是必须要被舍弃的,即使我多么爱乐它,我的身命财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众生的生命随著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不但余命越来越短,而且随时都有可能丧身舍命;可是众生却无视于此,仍然贪著于种种世间的五欲之乐,甚至造下恶业而就此下堕受无量苦。以佛法来说,我们色身是由四大等物质之法,藉缘假合而成的,是暂时而有,不过就是一世而已;这一世有了色身之后,识阴才能藉色身而生起运作,也才有种种的受想行等法。这一世舍报后,四大分离,五 三摩地

2018-07-23

此是上品忍,从此以后,心心无间,不久后有可能因一念相应,而有因缘机会于历缘对境中入真见道位--证得本来面目、生命之实相、圆成实之唯识性、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智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迴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不一而足。以此「双印能所取空」,心得决定,说名发起「无间定」,将来必入大乘真见道故,而说此位乃是世间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这就是窥基 三摩地

2018-07-23

《维摩诘经讲记》开篇提到: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初期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 三摩地

2018-07-23

无色界识蕴仅存第六识——离念灵知——亦须藉四空定之定力才能安住,亦须藉意识所得定力产生之禅悦为食,才能维持其生命;既然同属如来藏因与意识定力、意根触定境法尘为缘,然后方得生起、存在者,当知亦是因缘和合而成者,当知亦是众缘蕴积而成者,是故无色界识蕴虽唯一识,仍是识蕴所摄,仍是蕴集如来藏因与其余诸缘而成者,故名识蕴。然而三界中之离念 三摩地

2018-07-23

(欲知其详,请阅拙著《生命实相之辨正》及《禅--悟前与悟后》二书。此处从略。)十六者看话头之知觉心,此亦是意识心;今时有此功夫者,多因学会无相念佛而转进此境;仍同于无相念佛之心,应以此看话头之心向上一步,觅取自心真如。十七者如元音老人以打坐至一念不生时能返观之觉知心为真如,以能返观之心已离言语故,妄谓返观之心已离见闻觉知。以上十七种,皆属常见,非真佛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要他不要对身体太执著,就很不容易;因为身体是我们的生命,拼命工作也只是为了满足,所以众生都会把身体当作唯一的生命,这个本来无可厚非,可是为肉身而造作一些恶业,后世就免不掉恶报,那就很不得。大家以为身体有一天死了,那就没有了、断灭了,其实我们的身体并非死后才叫没有,肉体的新陈代谢大概十年就全部换新的了。肉体的生命其实每天都在换新,而我们不知道。每 三摩地

2018-07-23

饮食关系着一期生命的存续,所以每天都需要固态、液态的食物来长养、维系身体的运作;而男女,是指情感上的依附乃至生理上安适的关系,例如小时候依恋着父母,长大了爱恋着伴侣,接着就疼惜着儿孙。在生命存续的过程中,就不断地习惯、也受制于这两种业习为一生的期盼与满足;如果这两件事情有背离、无法满足,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和痛苦。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