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 | admin 2020-03-26 |
![]() |
求道以后就可以天堂挂号、地府除名,九玄七祖齐超生,真是好事全占尽了。 那弟子也想说,既然是拜佛求道,当然好啊!也就没有拒绝。于是某天就去他们道坛求道。他们人其实也满和善的,不过那时因为还属戒严时期,所以还是有点神秘,得要认识的人带领才能进入道坛。 整个过程记得还要发誓哩,什么匿道不现、欺师灭袓、五雷轰顶之类的;但是当时心里的直觉是不太管这些 | admin 2020-03-03 |
![]() |
就是悟达在未被封为国师时,法名叫知玄;年少时曾参访丛林,挂单在一间不知名的寺院里,正巧有一位僧人也在这里挂单,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全身长满了疮,散发着很难闻的臭味,所以都没有人想和他来往。知玄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应他都不躲避。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要离开这座寺院时就对知玄说:你将来如果有难临身,不妨到西蜀彭州的九陇山来找我,我会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能执持众生业种的主体,既然称为识,是有识别功能的心,那会不会有选择性地只执持能成就善果的业种?又会不会自行舍弃能成就恶果的业种呢?其实玄奘菩萨已经在《成唯识论》中说: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成唯识论》卷3)就是说,众生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永远是无覆无记的清净性,所以祂永远不在六尘万法上起分别,自然就不会对业种有所取舍,永远依着祂自己的平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凡夫僧固然谤不得,菩萨僧更是谤不得,特别是胜义的菩萨僧!菩萨有凡夫僧也有胜义僧,胜义僧不一定现出家相;像玄奘菩萨是出家相,但观世音菩萨祂现什么相呢?观世音菩萨戴天冠、佩璎珞,长发披身,天衣飘飘,连三地心的玄奘菩萨都得归依祂呢!所以初地到十地的诸地菩萨都很难说啊!有时也许有某一位地上菩萨为了某个缘故,示现在畜生道中当一条龙,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 | admin 2020-02-21 |
![]() |
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当时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可是因为他知道了玄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病痛,希望能够等到玄奘大师,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玄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的病痛也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简单的说,业就是一种惯性,使他继续攀缘而不舍恶业,因此而导致他信佛学法上的一个障碍;所以业是一个很实际的法,不要把它想像成玄妙的、不可知的法。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业:比如说意识明明知道某一个法不应该贪,也不应该去作;可是知道归知道,意根作下来的决定,还是使他继续去作,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一般酗酒的人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去加以 | admin 2020-02-21 |
![]() |
同样的在《成唯识论》卷2中,圣玄奘菩萨开示说: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生已相似相续名住。(《成唯识论》卷2)也就是说,这个有为生灭法它是暂有还无,它并非完全不变,而是刹那刹那生灭,它只是因为前后相似,所以我们说它是相续,只是相似相续,而不是说有一个法不变的相续,所以我们把这个相似相续施设为住。这个就好像说,这个世间法的日光 | admin 2020-02-21 |
![]() |
在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中区别掉举与散乱这二个烦恼心所的差异,玄奘菩萨说: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虽一刹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成唯识论》卷6)简单地说:掉举,是意识虽缘于同一个境界,但同时生起思惟理解的心、心所却不断地转变,也就是说,一心多解、心不得定的意思;而散乱,则是说心识不断更易所攀缘的境界相,也就是一心缘多境,不得 | admin 2020-02-21 |
![]() |
玄奘大师本生,为毗卢遮那佛,慈悲喜舍之舍心所化,非大德所判,只有三地心而已,信不信由你啦!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祝法安 也是常被人骂的哈哈修行人 编译组敬答: 大德所言,虽不无商榷的余地,然而言语之间,对平实老师的德慧,亦有相当的肯定;在此末法恶世之中,能有这样的鉴赏力,也算 | admin 2020-02-20 |
![]() |
其详细的意涵,您可以参考正觉同修会所印行的由正玄教授所著作的《俺蒙你把你哄─六字大明咒揭密》的这一本小册子。一般都会说这个“唵嘛呢叭咪吽”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乃至当代的法师大德,因为是以讹传讹的缘故,他也会说“唵嘛呢叭咪吽”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教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真诚、清净、平等。这真是一场大误会啊!其实是有多 | admin 2020-02-20 |
![]() |
世尊会教天竺人拆中国字以及提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事情吗?显然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由此可以知道,《天地八阳神咒经》乃是后人所伪造的,假称是佛所说的经典。又譬如,在《大正藏》里面有一大部的经典,除了少数是佛所说之外,其他绝大部分的经典都是后人所伪造的,却被凡夫众生编辑到藏经之内,使得许多的众生误以为那些是佛所说的真经,却不知道那些是伪经。例如这一些 | admin 2020-02-20 |
![]() |
这个戒体呢?一般我们在许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到,我们看到关于戒体的讲述有许多玄妙的这个讲法,好像它是一个很奇特的,受戒之后会具有的一个特殊的力量,然后这个力量会让我们在许多时候会自然的生起戒的这个力量,防止我们去作一些不好的事情。当然就是说,这个到底神秘的力量是怎么?其实讲来讲去都有一些玄妙。但我们的看法呢?要跟大家讲的是:戒体其实一点都不奇妙,它之所 | admin 2020-02-19 |
![]() |
亲光菩萨等所造、玄奘菩萨翻译的《佛地经论》中就详细定义说:【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 | admin 2020-02-19 |
![]() |
为什么佛陀会如此语重心长地说呢?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作了以下的论说:【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成唯识论》卷3)这段论文平实导师白话解释如下:恐怕那些外道、凡夫、二乘阿罗汉愚人,对于这个阿陀那识不能真的理解而生起虚妄的分别,就把阿陀那识执著为众生我-也就是执著为能见闻觉知的世间我、或者执著为外道所误会了的第六识 | admin 2020-02-18 |
![]() |
了解了这个道理并且加以实际观察思惟之后,就能确实了知识阴六识都是依他而起的虚妄法,是会间断、会坏灭的无常之法,只要能确认这个事实,并且对于根、尘、识诸法虚妄的真相能心得决定而安住,我见就断除了;我见若断,疑见及戒禁取见随之即断,这时三缚结俱断,您就是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了!如果您具有想要救度众生的悲心,不想断尽我执而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愿意生生世世在人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依照这样的理论,我们知道玄奘菩萨所弘传的唯识,绝对不是以意识心为主的识蕴六识,而是以第八识为主的八识论。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证明:玄奘菩萨所弘传的唯识是以第八识为主的八识论正法。因为玄奘菩萨造作一首颂,叫作《八识规矩颂》。这《八识规矩颂》已经告诉我们有八个识:有八个种类的识。各个识有祂自己的行相,有祂自己的功能范围,而不是由意识的细心来假称第 | admin 2020-02-18 |
![]() |
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中文名八识外文名Eightconsciousness性质佛法基本正见---------------------------------------目录1前六识2第七识意根3第八识如来藏4彼此配合5佛理深析6结语-------- | admin 2020-02-18 |
![]() |
[11]圣玄奘菩萨为广宣如来藏的唯识种智,造《成唯识论》,在申论的就是:成和唯识。成什么而唯识呢?是说成就一切世间法丶一切出世间法,唯有以这个如来藏为主的八个识(才能成就)。这个世间法指的就是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蕴十八界,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蕴十八界,都是由这第八识如来藏借由所含藏的业种的内涵,如实地去变现六道有情的种种五蕴身:人丶饿鬼道丶地狱道丶畜生道丶或是 | admin 2020-02-18 |
![]() |
忆在众日,因读玄沙和尚语录,见瑞岩唤主人公因缘,有个欢喜处,遂去一宗师处通消息,……宝印(绍珵和尚)便肯可,自家当时亦将谓是也。欢喜周年半岁后,因读《楞严经》,见佛说寤寐恒一如,从此疑著:……先佛所谓寤寐一如,自家分明作两般,将非所得未尽善乎?(注2)由以上的这两段记载,可看出大慧禅师悟前参禅的辛勤与审慎,虽偶尔得个欢喜处、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