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七住位的修行非常重要,因为七住位是见道位,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说:已入见道诸菩萨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大乘的见道就是禅宗之开悟明心,证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之真实心——阿赖耶识(如来藏识)。七住位的修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七住位的开悟证得阿赖耶识本心,是正式修学佛法的起点,此后的修行都 三摩地

2018-07-22

各出名刺,汉人有夏侯、梅尧臣。余问王公:“读史知先生各德,而素无杯酒之欢,今兹召饮,情有所感。”王曰:“与君共理簿书事耳!梅君则总检察,吾辈皆裁判官,以九人分主五洲刑事;而我与君,则主亚东事件者也。”余问王曰:“生死为寿量所限,轮回则业力所牵;大自在天尚不能为其主宰,而况吾侪?”梅氏答曰:“生死轮转,本无主者, 三摩地

2018-07-22

奘译《异部宗轮论》中:[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阿育王)。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真谛译《十八部论》中:[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城名巴连弗。时阿育王。王阎浮提匡于天下。尔时大僧别部异法。时有比丘。一名能。二名 三摩地

2018-07-22

你探究哲学后有没有成果?(学?义学?)2.哲学与佛学之关联。(宇宙万有及生命之本源)3.你愿意被误导吗?(救护众生与人身批评之异)4.你学佛后,学得快乐或痛苦?(前途茫然←→次第实证)讲记: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佛法必须具足三德〉,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佛法,但是在讲述人间佛教时,在说明人间佛教的真实义之前,我们有几个题目必须先与大家说明一下 三摩地

2018-07-22

讲起来好像有点之又!但是,我们不是要在这个短短的时间内要跟大家谈这个事情,而是要跟大家说,《六祖坛经》里面谈到的不思善、不思恶,谈到的是真如佛性的事情。那个事情不能够因为《六祖坛经》里面有这个文字,有这六个字叫不思善、不思恶,然后我们就直接的把这六个字把它应用在我们的所谓的随缘的理论当中,当作我们随缘的指导原则。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肯定会在许多 三摩地

2018-07-22

最后祝愿诸位菩萨欢欢喜喜地学佛!轻轻松松地进步!------微信公众号《奘菩萨》2018年6月23日<欢欢喜喜菩萨行>范晓雯  (原标题:欢欢喜喜做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经过其他人向佛陀举报,所以佛陀就制定这个戒,公众跟大家说明以后不可以这样!所以譬如优陀夷比丘,他后来也是鼎鼎大名的阿罗汉!但他在未证果之前,佛陀就为了他制定了好多戒律!因为他很喜欢去亲近女人!而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犯了五戒十善,不要犯菩萨戒,也不要犯了讲堂的规矩,因为讲堂的规矩就是各种小小戒,这些小小戒都是在保护我们的道业,也在保护不要受到外道或其他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不是禅师的事,那只是思辨家的事,禅师可没这样的闲功夫,他只是心平气合的阐述生命的本来面目,只是安住于那份寂静中,随缘描述一下涅槃的境界,说有说无,无非乘兴而为,正因为禅师的率真,坦诚,在在处处为我们直指本来,而我们却利用我们这日益发达的思辨意识去面对,故而与禅师越来越远,完全不能明了体察禅师的本意,却以为禅师个个故弄虚。神头鬼脸,在在错过禅师的 三摩地

2018-07-22

天台宗流传了一些论典下来,譬如说《法华义》、《法华文句》等等;可是这个部分对一般人而言,往往是义趣过于妙,而修学这个宗派的人却是依教而解,其实是没有证般若的。第三个是指密宗。密宗有身密、口密跟法密。可是现在的密宗以口密中的真言立宗,然后说是密宗;然后有时候又以种种的手印说为身密。虽然他自称能够亲证佛法的真实义,其实都是李代桃僵;它的本质都是求有 三摩地

2018-07-22

盖是万法之宗。众经之要旨。大圣开物之真模。行者阶道之正路。是以。如来权教。虽复无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为指南之说。…于是。诏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及义学沙门三千余僧。手执梵文。口翻解释。五十余部。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是时。道融道影三百人等。即受菩萨戒。人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师徒义合。敬写 三摩地

2018-07-22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六祖座下策禅师论二十年的智隍禅师,说:1.如果您是无心入定,那一切草木无情瓦石,都应该得定。2.如果您是有心入定,那一切有情含识,都应该得定。3.如果您是不见「有无」的心,那只是一般的定,谈不上出定入定。4.而如果您有出定入定,这就不是大定。所以乐于打坐,听从居士说法而猛修学四禅八定的修学人,应该要省 三摩地

2018-07-22

以下我只想举出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高僧,「西游记」小说的主角——奘的故事,来说明佛教并不是逃避现实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他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北齐的国学博士,父亲做过隋朝的江陵县长。奘出家后,人家推荐他当长安的一间大寺院——庄严寺的住持,但他婉拒了。他当时看到国内的佛经太少,而且义理晦涩,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哲学探讨到最后,还是不得不进入到佛法中来,除非仅以思想(学)为满足,而不是以探讨究竟的(义学)为满足。如果真的是想要探讨义学,就是要确实的证实宇宙万有的根源,也就是说:宇宙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有情生从何来?而宇宙为什么会坏灭?有情死往何处?这其实就是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从以前苏格拉底以来,一直都是如此的。但他们终究无法去实证万有的根源,终究无 三摩地

2018-07-22

再看看李女士的痴情,讲一句比较不重听的话,这样的深情虽然动人,但却是无济於事的,其实我们的眷属,因为这一世跟我们有缘所以成为眷属,可是因为第八意识无始以来每每被被第七意识拖去轮回,因此我们的眷属其实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限在这一世的,因为隔阴之迷的关系,每一世全新的意识都贪求这一世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以为这一世的眷属是自己的眷属,然而事实上,实相并非 三摩地

2018-07-22

奘大师将众生这两个字另译为有情,也就是,凡夫在三界流转生死的染着缠绵,这个染着缠绵就是情欲,一切人身的受想行识都不离开这样的欲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正见,他对什么事都没有,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了方向,茫然失措如同行尸走肉;那样,不但他会活不下去,他身边的人也会觉得很痛苦。如果我们大家有过发高烧的经验,那发过高烧后,我们发现:我们吃东西没有什么味道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道教中有很多的上帝,像天上帝、保生大帝或其他的各种天帝就是属于忉利天,此天由三十三天所组成,因此就有三十三位天主,而统领诸天位于中天的天主,是其他三十二个天王之首,也就是天帝释(玉皇上帝)。道教中也有些其他的天帝、老君、天尊等等不同的名称,但本质上并没有超过欲界中忉利天的天人境界,此界天人就是因为过去世在人间行十善,并且他们于己妻房婬爱微薄, 三摩地

2018-07-22

以前禅宗祖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找到这个真正的这个自心,就是这个如来藏,不管你说说妙,甚至能够非常精进,它没有一个真正究竟的利益可说,因为佛道是由你的真心这个自性佛来开展的,不是离开自性佛再去从外面寻找;如果这样的话,你在外面寻找一个道理,就是“外道”,外道是外于自心而去求道的,所以这样的修行不能称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简单的说,业就是一种惯性,使他继续攀缘而不舍恶业,因此而导致他信佛学法上的一个障碍;所以业是一个很实际的法,不要把它想像成妙的、不可知的法。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业:比如说意识明明知道某一个法不应该贪,也不应该去作;可是知道归知道,意根作下来的决定,还是使他继续去作,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一般酗酒的人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简单的说,业就是一种惯性,使他继续攀缘而不捨恶业,因此而导致他信佛学法上的障碍;所以业是一个很实际的法,不要想像成妙的、不可知的法。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业:意识明明知道某一个法不应该贪,不应该去做;可是知道归知道,意根作下来的决定,还是使他继续去做,无法控制自己。所以酗酒者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加以控制,这种惯性就是业;&h 三摩地

2018-07-22

当年,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在当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那是因为他知道了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够等到奘大师来,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后来的病痛也不再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