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外,真心如来藏又另外有许多的自体性,中国禅宗证悟的人能少分了知的;是证悟的人进修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后,才能多分了知的;这个多分的了知,就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奘师资,所共皆亲证的智慧境界;也是我所依据,用来破邪显正的智慧。这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 三摩地

2018-07-23

(3)永嘉证道歌唐慎水沙门觉撰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4)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第八到第八识。亦谓之阿赖耶识。亦谓之含藏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5)六祖大师坛经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 三摩地

2018-07-23

末学的我见也未断,无法回答;引用奘菩萨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接下去再举个例子:1、行走在大街上,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就会立刻有反映。如果换了一位断我见的圣人,会如何应对?2‘与同事、朋友语言交流,没有了我见,能完成吗?我见是否等同于自我意识?如果等同,那么即使是圣人,同样需要自我意识来进行应对的,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所以说:同样是断 三摩地

2018-07-23

由这个事实,说慧广法师真是愚人,因为奘菩萨早已说过:愚者不分识与根。第五点:譬如一般世俗人及医师都知道的道理:「睡着无梦时,意识已不现行。在睡觉时间,意识仍然存在而处在清醒状态的现象,就叫做失眠。」然而身为出家法师专修佛法观行的的慧广,亦如拥有慈济医院而应具有基本医学知识的证严法师,竟然也会不知道,竟然在书中公然主张意识是不灭的,等于是主张意识在 三摩地

2018-07-23

说到这里,可能观众朋友们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业种所现行;这个业种看不见、摸不到,好像很的样子,无法思议!我们来看看平实导师在这儿的开示,也就是课本的第六十六页:不要把业解释得很。有的人说业种时,就在黑板上一点、一点一直点上去,这样来形容业种。这里把业种为大家简单的说明,给它一个直接的名称叫作势,就是势力。势力,若以物理学的名称来解释就叫作惯性; 三摩地

2018-07-23

经过其他人向佛陀举报,所以佛陀就制定这个戒,公众跟大家说明以后不可以这样!所以譬如优陀夷比丘,他后来也是鼎鼎大名的阿罗汉!但他在未证果之前,佛陀就为了他制定了好多戒律!因为他很喜欢去亲近女人!而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犯了五戒十善,不要犯菩萨戒,也不要犯了讲堂的规矩,因为讲堂的规矩就是各种小小戒,这些小小戒都是在保护我们的道业,也在保护正法不要受到外道或 三摩地

2018-07-23

《六祖坛经》里面有记载,除了六祖依于《金刚经》而开悟之外,悟道之后写了《证道歌》的永嘉觉禅师,他在《证道歌》里面,提到自己所证的一样是如来藏,一样是六祖在《六祖坛经》所交付给他的们,提醒他们的、吩咐他们的、嘱咐他们的那个,所谓自性能够含藏万法—名含藏识—那一个第八识。那这一个第八识在《金刚经》里面,或许有位菩萨会说:《金刚经》它是大乘空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节总结【讲义文稿】1、法:如上所说,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应知的概念;若能常常思惟整理,即能使以往所修的学转变成义学,亦能了知哲学思想的侷限性,并能证实宇宙万有及一切生命的本源,超越人类文化的层次;这才是确实能提升身心灵的实修方法,舍此都将落入三界境界中。依此正理而实修者,学佛或探究哲学时,才能快快乐乐地一一实证、一一现观,不再茫然无所进趣;由 三摩地

2018-07-23

有的人把悟看得很,他说开悟以后就永远不生气啦。有的时候他会责备你:喂!你不是开悟了吗?你怎么还生气啊?对不起,我们要跟他说啦:悟了之后,三缚结才刚刚断了,无始劫累积下来的习气,还要靠悟后起修断除。即使到了菩萨二果,尚且还有淡薄的贪瞋痴呢。即使成为阿罗汉,尚且还有瞋恚余习未尽。谁告诉你说我悟了不能生气?不但不能够说不能生气,乃至于当他发觉这一件事情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简单的说,业就是一种惯性,使他继续攀缘而不捨恶业,因此而导致他信佛学法上的障碍;所以业是一个很实际的法,不要想像成妙的、不可知的法。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业:意识明明知道某一个法不应该贪,不应该去做;可是知道归知道,意根作下来的决定,还是使他继续去做,无法控制自己。所以酗酒者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加以控制,这种惯性就是业;&h 三摩地

2018-07-23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纲。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南无清凉山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妙吉祥菩萨……(十数声)南无妙吉祥菩萨普贤赞菩萨慈悲不可陈,圣凡悉使证圆因;一心不住超诸位,十愿导归继能仁。三乘咸令契果觉,群萌速得脱烦尘;恪遵大士清明诲,决定即生达本真。南无峨眉山银色世界大行普贤王菩萨南 三摩地

2018-07-22

佛法让我们出生在业道里面,是人而不是鬼,这代表说,我们尽量不要透过一些妙的、难以了知的,而是应该透过可以亲证的,可以实际上有理路可以追寻的法,来修学,这样一步一脚印,一点一滴来建立自心对于真正佛法的渴望与追求。不能说我只是想学佛,可是学佛的话我都想要走偏锋,透过灵媒来告诉我;这样不但会给这些灵媒未来世的身心受到困扰,使他没有办法脱离那个境界,而且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因为我们如来藏里面所含藏的不同的因果种子,不断地在出现;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话,我们能够去帮人家解厄、改运,这样的因果道理又如何成立呢?第五种:有人认为老庄哲学、学是佛法。老庄哲学和学,自古以来就跟佛法混杂在一起,佛法刚进到中国的时候,因为依中国的文化,刚开始很难信受佛法,所以大部分佛法跟老庄哲学是合流的。但是老庄哲学,它的本身是无为之学,也 三摩地

2018-07-22

奘大师从印度回到中国之后,弘扬真唯识量,然后就设立了法相宗。或者有人依止《华严经》,到了贤首大师的时候,整理成为华严宗。庐山慧远大师他首创结社,结成莲社,然后专门修持持名念佛,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成为净土宗。最后到了唐元年间,从印度来了善无畏、不空等三位密教的僧人,传译了密教的经法,所以就设立了唐朝的密宗。这样子算下来呢,中国的佛教有说十三宗,这 三摩地

2018-07-22

天台宗流传了一些论典下来,譬如说《法华义》、《法华文句》等等;可是这个部分对一般人而言,往往是义趣过于妙,而修学这个宗派的人却是依教而解,其实是没有证般若的。第三个是指密宗。密宗有身密、口密跟法密。可是现在的密宗以口密中的真言立宗,然后说是密宗;然后有时候又以种种的手印说为身密。虽然他自称能够亲证佛法的真实义,其实都是李代桃僵;它的本质都是求有 三摩地

2018-07-22

当年,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在当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那是因为他知道了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够等到奘大师来,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后来的病痛也不再 三摩地

2018-07-22

当年,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在当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那是因为他知道了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够等到奘大师来,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后来的病痛也不再 三摩地

2018-07-22

乃至菩萨们如果去看看,那一些禅宗祖师的公案,更简单的,以比较接近于奘大师的,就奘大师的窥基大师而言,他是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这一个大将军,他是他的叔叔,因为窥基大师很早,好像九岁父亲(尉迟敬宗)就过世了,由尉迟这个大将军所养大。这样一个开国元勋功臣,他是把他视同自己的儿子这样子去养育;他如果不随着奘大师出家,他以后必定以他的聪明智慧,小小的年纪 三摩地

2018-07-22

当年,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在当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那是因为他知道了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够等到奘大师来,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后来的病痛也不再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有出家人执着僧衣的表相,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如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德光论师,执着自己是出家的表相,是尊贵的僧宝身分,不肯礼拜示现在家相的弥勒菩萨,所以错失三次请法机会,因此与三乘菩提绝缘。说完如何才是真正供养僧宝后,接着对于供养佛法僧三宝,种福田的部分作个总结。如果菩萨能够像上面所说的:供养佛法僧三宝,十方诸佛都会照顾这位菩萨,行住坐卧常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