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又譬如在睡梦中,虽然五根仍然在运作、仍然在接触五尘,但是梦境中的意识却不与外境五尘的内相分接触,唯独头意识运作于内相分的法尘境,也就是由真如所含藏的相分种子,依分别慧很差的意根之习气与作意,将今世乃至过去无量世所曾熏习过的种种境界相,以不如理作意、跳跃不定的天马行空方式显现出来;意识就在其中作种种分别而不知是梦境,因而有了欢喜、恐怖、追逐、逃避等等 admin

2020-07-27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弟子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 admin

2020-06-08

  二禅以上为独头意识,前五识不现,唯意识(无妄想之明觉灵知心)住定境法尘中,名为无觉无观三昧,离五尘境故。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空定,以离色界境界,证者舍寿入无色界,故名无色定。佛子于四禅中,若思证超 admin

2020-06-08

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不造,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的境界,都是识阴的集苦的法相;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增长用心,于是他们识阴种子的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地执着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而难以了断,更何况是要将识阴自己断灭呢?另有一类 admin

2020-02-21

耳识乃至意识也是一样,若对法尘有所执着,若对意识的了知性有所执着,想要时时保持了了分明的境界相,不论是在六尘中或是只在定境中,一直想要保持了了分明的境界,那都是坠堕于六识阴中,是在保持识阴或独头意识的功能与境界相,一定会被意识或识阴六识所系缚,一定无法亲见法性,不可能取证涅槃。换句话说,对识阴所行的境界不如实了知,一定会导致识阴的苦集;识阴的苦集, admin

2020-02-19

又为什么说诸行无我呢?这是说,有色众生的身口意行都要由色阴与识阴六识来共同成就,或至少是由独头意识与色阴来共同成就的,而色阴与识阴本是因缘所生之法,要藉色阴与识阴为缘才能存在的诸行当然更是缘生之法;依因藉缘而生的身口意诸行,当然是因缘散坏之时就一定会坏灭的法,所以说身口意行都不可能是常住之法,没有常住不坏的真实我之自性,因此诸行当然是无我性的,故说 admin

2020-02-18

至于二禅等至位以上,乃至无色界四空天之定中,及睡梦中独头意识,因不触外五尘,纯由意根缘藏识相分,意识于中起了别之内相分亦是法尘,属定境法尘及梦中法尘,是不依于五尘相分性境上所起之法尘亦称独影境,纯为见分所变生之法尘境。如意识之忆往前尘,展望未来,思惟推敲亦复如是,是故独影唯从见。乃至于五无心位中----睡眠无梦(眠熟)、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闷绝中意 admin

2020-02-18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弟子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 admin

2020-02-18

离念灵知其实正是独头意识或五俱意识的心所法:住于离念境界,而对内外六尘了了分明。所以,想阴我见才是学人最难断除的我见。识阴中的“识”,佛特别指明说:“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识也。”也就是说:能了别苦乐、是非的觉知心,能了别种种食物味道及艺术韵味、佛法义理的觉知心,都是识阴所摄的识,而离念灵知心也是如此的心。正当心无杂念 admin

2019-04-24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不观是菩提 第八识如来藏从来不观察六尘境界,连二禅以上的独头意识定境法尘都不相应,绝对寂灭;所以祂不必作观行,早就是寂灭的。什么境界祂都不观察,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因为祂离一切六尘之攀缘分别,他不观察六尘中的一切境界。(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 admin

2018-12-27

)有余涅槃 有余涅槃者乃是断尽我见我执:不认欲界五俱意识为不坏心,不认初禅等至位中三俱意识为不坏心,不认二禅乃至四空定等至位中之独头意识为不坏心;乃至灭尽定与无想定中不与意识俱之意根,亦不认为不坏心;由断如是我见我执,故证有余涅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正道》公案拈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5月初版二刷)有余涅槃位的时解脱&nb admin

2018-12-27

有情在住胎末期,五根之胜义根渐渐长养,名中识蕴之末那识稍能触五根所生诸法之少分,然犹不触母体以外境界;唯缘母体温凉、心跳、呼吸、言语等声之少分,而生独头意识,缘如来藏所生内相分而有时作梦,然多处于无记中,意识不现起。故“识缘名色”之名中识蕴,或独一识--受精卵位之末那;或有二识--出胎前,末那及梦中独头意识俱起;或有七识--出胎后醒觉时之一至七 三摩地

2018-08-01

祂有两类,第一个是五俱意识,第二个是独头意识。五俱意识的意思就是说,祂白天的时候六个识在配合运作;独头意识指祂睡觉的时候,不与外五尘相接触,而与法尘相应;同样的道理,对于二禅以上的等至位,祂也不与外五尘相应,而只与定境法尘相应。接下来要谈意,意就是意根,也是唯识学所讲的末那识;祂的体性是恒审思量,祂处处作主,没有不作主的时候;祂虽然无始劫与第八识在 三摩地

2018-07-23

”(《杂阿含经》卷九)也就是说,小如细菌所具有极微劣的意识,或者人间具有的五俱意识、独头意识,乃至于无色界最微细的非想非非想天的意识,仍然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有的法,是被生的法,是生灭的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张“意识细心就是常住法”,或者有人主张“意识细心、意识极细心就是真心”,乃至有人主张“第七意识、第八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二禅以上为独头意识,前五识不现,唯意识(无妄想之明觉灵知心)住定境法尘中,名为无觉无观三昧,离五尘境故。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空定,以离色界境界,证者舍寿入无色界,故名无色定。佛子于四禅中,若思证超 三摩地

2018-07-23

”(《杂阿含经》卷九)也就是说,小如细菌所具有极微劣的意识,或者人间具有的五俱意识、独头意识,乃至于无色界最微细的非想非非想天的意识,仍然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有的法,是被生的法,是生灭的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张“意识细心就是常住法”,或者有人主张“意识细心、意识极细心就是真心”,乃至有人主张“第七意识、第八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因无前五识,故称独头意识。因无五根接触外相分五尘故,乃由末那识任运别缘之特性,而使如来藏之内相分,可以天马行空地随意显现发展。所以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梦中都变成可能,梦境是内相分,不接触外相分而自现故。有情于梦中所受一切苦乐,在未醒之前,与醒时所受苦乐并无差别;醒来方知是梦,原来都无所有,只是内心自现境界而已。若梦中之相分与醒时之内相分不同,应 三摩地

2018-07-22

二禅以上为独头意识,前五识不现,唯意识(无妄想之明觉灵知心)住定境法尘中,名为无觉无观三昧,离五尘境故。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空定,以离色界境界,证者舍寿入无色界,故名无色定。佛子于四禅中,若思证超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