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既然出生在世间中,孝养父母、供养师长,这都是作人子的、作人弟子的所应尽的种种本分;乃至于修止观、读诵经典、思惟经典;乃至于修证,证得这第一义谛,离开贪瞋痴种种诸法,离开性障一切诸烦恼;乃至随烦恼中一一能够消灭,这都是为菩提而能精进勤行,这样才是究竟的般若波罗蜜。而菩萨于过程中就会去想,我如果今天休息一下,那会导致于什么样呢?菩萨经过思惟以后,知道因 admin

2020-02-21

就看你生气的对象----有人对父母不悦、有人对子女不悦、有人对平辈或是跟配偶不悦;这样的话,他生气了就会导引你的器官,这些五脏就有不同样的变化。甚至古人很早就知道这样的事情,他在说孕妇如果生气的时候,不可以喂养小孩,就是不可以哺乳。为什么?因为你生气的时候,就会产生必要的、生化的这些元素出来,生化的物质出来;生化的这些刺激物出来,这些刺激物能够让你在生 admin

2020-02-21

正如《楞严经》中圣教开示:【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六)佛也作个比喻说:又譬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正因为父母和阿罗汉都是由微尘所成的色身,所以才能称他为父、为母、为阿罗汉;但是如果有人杀了四大微尘所聚成的父母、阿罗汉,就会因此而说他得到无量罪。虽然父母、罗汉以及一切人的五阴、十八界、六入都是同样而没有差别的;而且他们的色身都是同样由四大微尘所聚成的,也是没有差别的,但是杀父、杀 admin

2020-02-21

我们现在看一下,第一个杀生业从贪瞋痴引生的这样子的一个原因,在《优婆塞戒经》里面如是说:【若为贪利故害命者,是名从贪;若杀怨家是名从瞋;杀老父母,是名从痴。】(《优婆塞戒经》卷6)这个意思就是在说:如果是贪别人所有的财物而杀害别人,使人丧失性命的话,这个就是从贪而生的杀业道。如果不是为了贪财利,而是去杀害怨家、杀害仇人,这个是从瞋心而产生的杀人业道 admin

2020-02-21

譬如在《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中的开示:【时,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其后来诸梵复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能造万物,是众生父母,我从彼有。】(《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这样的错误认知是因为对于事情的观 admin

2020-02-21

那如果这个往生者要投胎到人间,他的境界又是如何呢?如果这个往生者,生前持守五戒又不造恶业,所累积的福德资粮足以在下一世又投胎受生为人;这个时候,他将会看到和自己有缘的父母正在和合,由于贪爱习气的牵引,他将会趋近于正在和合中的父母,由于此贪爱习气而入住母胎,导致下一世受生人道的轮回。以上是一般世俗人的入胎过程,属于投胎到人道的不正知入胎。另外,对于佛 admin

2020-02-21

那你说:可是世间的法,不就是这样出生了吗?这不是如此的!譬如说:父母生小孩好了,以这样来看,父母怎么生小孩?是父亲知道什么时候要生小孩?还是母亲知道什么时候要生小孩?他们两位都不知道啊!以现在的方式呢,他们必须要母亲或是说怀孕的女子,她或是猜测有没有怀孕,她要用一些检验的方式,才知道有没有小孩。有小孩以后,知道有怀孕了,她怎么生小孩?她还是没办法生 admin

2020-02-21

而其实一般世俗人,所认知的灵魂,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中阴身;中阴身是具足八识心王的,因此能够了别境界;也能够因为见到有缘父母和合而产生执着,并且被该境界所拘束,因此才能够入母胎。在民间或世界其他各种宗教里面,有关于灵魂、魂魄、鬼魂、阴魂、鬼的各种说法与描述,或多或少都偏离现象界的真实情况。他们大多是以六识论的心识架构,来作为解说的基础,因此无法正确说明 admin

2020-02-21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孝养父母的故事,这是《杂宝藏经》卷1的记载。佛在舍卫国时,作了这样的开示:恭敬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有大利益!从老人那里,可以了解到不曾听闻过的事情而增广见闻;并且可以有好的名称而声名远播,这是有智慧的人,所恭敬赞叹的事情。众比丘听了佛的开示,请问佛说:我们常常听闻世尊恭敬赞叹父母,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佛告诉众比丘说:不但今天,我在 admin

2020-02-2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父亲于子女有慈恩,母亲于子女有悲恩。母亲的悲恩,纵然佛住世一劫,说也说不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接着开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大乘本生心地 admin

2020-02-21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孝养父母的故事,这是《杂宝藏经》卷2的记载。有一天,佛在舍卫国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人想要获得梵天王常住在家里守护家人,那么他只要孝养父母,梵天王就已经常住在他的家里;如果有人想要获得忉利天主帝释(也就是玉皇大帝)常住在家里守护家人,那么他只要孝养父母,忉利天主帝释就已经常住在他的家里;如果有人想要获得一切天神常住在家里护佑家人, admin

2020-02-21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告诉韦提希夫人说: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要修三福净业,三福净业中的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接着佛又开示说:三福净业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三福净业中的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贤愚经》卷1佛开示说: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 admin

2020-02-21

 儒家它是怎么样说的呢?儒家是说对于天地君亲师要怎么样呢?要用这个方式来尊敬,而且对于这个亲贤,要来隐覆他的过失,就是为亲贤讳,隐讳他们的过失啦!如果说这个君王啊、父母啊做错什么事情,帮他们掩盖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也不要更正他,那这个跟佛法的修行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我们因为修学了正法之后,我们开始了解法界中确实是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 admin

2020-02-21

 那三福净业就可以知道它分三个部分:首先我们来介绍第一个部分,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什么叫做孝养父母呢?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很多世间法里面都教我们孝养父母。那我们在修学佛法有几点应该要注意,就是说当我们来修学佛法来修行的时候,我们发起了大心,我们想要为正法多付出、多做的时候,我们不要忘掉我们要先孝养父母,也就是说我们在 admin

2020-02-21

我们想要扮演一位成功的父母,除了从书刊、报章、杂志上不断吸收教养子女的原理、原则以外,更必须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经验,并且随时的审视、检讨、修正、调整,使理论与实际能够紧密的配合,建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态度,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从佛法三世流转、因缘果报的角度来了解,家庭眷属互相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想想看: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过程中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7)首先,父母养育子女恩同天地,身为子女本来就应当竭尽所能孝养奉侍,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反过来如果杀害父母,当然就成就逆罪,是违逆人伦的极重罪。但是以杀父和杀母两罪来比较,那么杀母重于杀父,因为通常母亲是与子女最为亲近的人,从辛苦怀胎十月,子女出生后还要早晚哺乳,推干就湿细心照料,所以母亲对子女的恩德特别重大。佛教经典中也有记载 admin

2020-02-21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孝养父母的故事,这是《杂宝藏经》卷1的记载。佛在舍卫国时,作了这样的开示:恭敬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有大利益!从老人那里,可以了解到不曾听闻过的事情而增广见闻;并且可以有好的名称而声名远播,这是有智慧的人,所恭敬赞叹的事情。众比丘听了佛的开示,请问佛说:我们常常听闻世尊恭敬赞叹父母,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佛告诉众比丘说:不但今天,我在 admin

2020-02-21

佛弟子应该如何教养孩子呢?各位菩萨!您生养几个孩子呢?您是否会觉得教养孩子很不容易呢?以佛法的观点,子女和父母之间有些什么关联呢?佛弟子应该如何把佛法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弘法多年以来,常听到同修们请问如何教养子女的问题。有许多同修,因为孩子不乖、不学好,导致他们无法好好学佛;有的则是孩子在外面闯祸了,不停地要父母为他们善后;有的则是和父母产生嫌隙,关 admin

2020-02-21

依于佛性常住,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一切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轮回;无量无边的轮回当中,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都有无量无边的不同的互动的关系,因为有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轮回生死大戏当中;对于这些轮回大戏当中的我们的尊长,我们要起孝顺心,譬如对父母、祖父母、对于师长、对我们尊敬的一些人,你要起孝顺心;所以你自己要求解脱,也要有这样的孝顺心,不只是孝顺这 admin

2020-02-2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60   61   下一页»   共1212条/61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