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登楼共赏中秋月,回首谁思父母邦?不问多生逃与逝,至今垂念未相忘。谁知九月东篱菊,便是西方四色华;一个髑髅干得尽,百千闻见自无差。人间十月尽开炉,深拨寒灰问有无;金色愿王原是火,能烧干劫爱河枯。群阴剥尽一阳来,五叶心花当处开;遍界枝条无著处,香风吹上玉楼台。腊尽时穷事可怜,东村王老夜烧钱;即心自性弥陀佛,满面尘埃又一年。一串数珠乌律律,百千诸佛影团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爱何其切,虑何其深,悲何其至!即父母于至爱之子,晨夕付嘱,亦未必如此之惓切也。何以故?盖世间父母付嘱子孙,不过望其成家立业已耳。至于如来见众生不入此门,必堕鑊汤鼎沸之中,得失匪细。则众生不念佛,悲安得不深?众生念佛,自然摄取不舍。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佛若不念众生,善根亦坏。所以《无量寿经》言: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愍,特留此经,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深思地狱发菩提,父母家乡勿再迷。痛策归鞭宜早到,莫教重待日移西。七月人间暑渐衰,晚风池上更相宜。遥观落日如悬鼓,便策归鞭已较迟。腊尽时穷事可怜,东村王老夜烧钱。即心自性弥陀佛,满面尘埃又一年。寄语娑婆世上人,要寻归路莫因循。银山铁壁如挨透,千叶莲华别是春。念佛不曾妨日用,人于日用自相妨。百年幻影谁能保,莫负西天老愿王。富贵之人宜念佛,黄金满库谷盈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吊天竺宝月大师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劝修净土颂(宋)长芦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处。莲池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好归去。目想心存望圣仪,直须念念勿生疑。他年净土花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劝念佛(元)优昙人间四相难逃死,天上何曾免五衰。宁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悬知父母哀怜久,肠断飘萍在远方。生死循环那可逃,此心未了漫徒劳。如今不做轮回梦,只走人间这一遭。生人要结死人缘,活者须参亡者禅。莫把泥团穿一串,黑糊涂地入黄泉。净土诗落日西方散紫霞,心池澄净现莲华。抬头便是家乡路,不信生疑隔海涯。怀净土(明)楚石日夜思归未得归,天涯客子梦魂飞。觉来何处雁声过,望断故乡书信稀。几度开窗看落月,一生倚槛送斜晖。黄金沼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又念佛喻如孩子哭声,父母闻之,急来相救。饥即与食,寒即与衣,热即与凉。是父母力,非是子能。念佛之人亦复如是,唯知念佛。佛大慈悲,寻声即救,所有罪业,佛与灭却;所有病患,佛与瘥却;所有诸障,佛与拂却,犹如父母养子相似。故《法华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我即是父。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修道之人,要勤念佛。《维摩经》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以尽。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则不得生。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于一念。又问: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于轻爱。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福三心《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作佛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父母念子愁恼便欲自杀不能自解。因以火烧取其骨着银瓶中。至月十五日。便施百味饮食持着其前。举声悲哭宛转卧地。天子在上见其所为。自念。我不现化意终不解。即下作小儿年八九岁。在道边放牛。牛卒死卧地。小儿便行取草着死牛口。举以杖打牛。呼言起食。父母大小见小儿所为。便共笑之。前问言。卿谁家子何痴乃尔。牛今已死举草着口。宁有食期。而反笑言。我牛今虽死。头口故在 | admin 2018-07-20 |
![]() |
中阴身的眼根,一般来说,是有简单的天眼通力,但是因为中阴会被业力所拘束,所以他的天眼只能看到即将往生那一道中的有缘父母,至于投生业力范围以外的地方,无论多么近,他都是无法觉知到的,所以这和真正的天眼通差异是很大的。至于一个中阴身的寿命呢,最多只有七天,如果在这七天当中,没有遇到往生的因缘的话,这个中阴身到了第七天,就会衰弱而坏死,再由如来藏依原来的 | admin 2018-07-20 |
![]() |
因为入胎是在欲界才有的,因为欲爱本身是欲界的系缚;既然生在欲界,表示这个系缚还在;所以入胎就会经过所谓的父母和合的方式,就有所谓淫欲的情况出现。如果是生到色界天,因为这个行者本身在修禅定的过程里面,已经断了欲界爱,所以生到色界天是化生,不经过所谓的淫欲过程;因为已经断了淫欲,所以果本身就不会经过淫欲,会以化生来生到色界天。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点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比如说牛的这个中阴,在七天死了以后,坏了以后,父母缘一直还没有到,那么它下一个七天的这个中阴的类别,还一样是牛的中阴。可是如果有别的业可以转变的,譬如说,这位有情的眷属家人为他追福、资助他,譬如说为他供养三宝,为他广行布施,然后为他去造作这些护持的业回向给他;那因为在中阴中的这个有情领受到了眷属为他的追福,他领受到了之后,心念能够一念了知说,原来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中阴身其实没有能力去一一观察有缘父母是否曾作避孕措施,因为他们通常是在有缘而可能成为他们父母的男女正在和合时,才会有和合时之光明让他们有缘看见,所以当然是无法预先观察的。根本论中也曾说到:中阴身与来世父母和合时纠缠不分之后,不一定能入胎,而且叙述了几种不能入胎的原因。这在根本论的课程中,平实导师已经解说过了;由此可以清楚的知道,中阴身遇见有缘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今天看到世间的痛苦是难以说完的,我们虽然能够有心于佛法,但我们父母是不是会跟著来修学呢?是不是我应当济度我们的父母也能够得到佛法的安乐?佛陀在忉利天的时候,为了强调度化母亲的种种的重要,所以地藏王菩萨现身于忉利天,然后演说了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这个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佛教的孝经——孝顺父母的经典;其中这说到了几个故事,一个是婆罗门女的故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二)若亡者死于非命,被谋害等,于中阴阶段是否具有他心通,能知被谁所杀?及得宿命通,知为酬过去生之业报?(三)若该人死前所造恶业,需受畜生报时,于中阴身将尽时,因业力牵引故见未来畜牲父母和合,起颠倒想而入胎,该中阴身形是否从人形变为畜牲形,而见未来畜牲父母?抑或从中阴身人形逐渐消失身形,仅剩心眼见未来畜牲父母和合故(仅由赖耶识流注内相分于末那及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众在主者之带领下,共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后,大众向上三问讯;东西单互相一问讯,助念。应交待家属继续助念,若能至24小时者最佳。)佛教正觉同修会助念敬祈(原标题: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另一尊则是北魏普泰二年,昌国县新兴寺比丘尼昙颜,为了亡妹昙利,敬造弥勒佛金像一尊;愿亡者与师僧眷属,弟子父母宗亲及一切众生,直接往生西方无量寿佛佛国,普同其富,所愿从心。所以,大乘的佛弟子都知道要发愿往生到有佛法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亲自跟随诸佛修行,那就更好了!所以,并不是说佛教徒都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这样的规定,一切随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