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修集福德:孝顺父母、恭敬长辈、供养上师、护持正法、长养慈悲、救护众生令彼‚趣“法、次法”。法与次法二者都已圆满时,即是成佛时。 讲记:好!接着平实要做个总结了!如同上面所说,已经具足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应知的正确概念以后,能够常常去思惟、整理,就能够使以往所修的玄学转变成义学,也能够了知哲学思想的局限性,也能了知世间其余宗教的局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人方面,如求配偶、求子女、求父母长寿、求好媳好婿、求弟妹等;物方面,如求田产、求钱财、求古董珍玩、求舍宅、求古今名画、及得而不能存等;事方面,如求升迁、求调职、求官司胜诉、求冤狱平反、求名声、求浪子回头等;如此诸多世间事物,心中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因此而生起心中种种的苦受,称之为所求不得苦。二者理上来说——所求不得苦的意思,是说众生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著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尔时,大精进菩萨白父母言:「我今欲于如来出家学道,愿为随喜。」父母答言:「莫作是说,我今年老,惟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大精进菩萨言:「我当方便令父母存,而我得出家。我从今日不食诸味,不升床座,不食酥油,不饮浆水。若善、若恶,口不言说,乃至得出家。」》……《于第六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如来应正偏知。》……《尔时,宅神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行者若是为人父母,忆念留学外国或移外之子女时,亦只是时时一念牵挂,心中并未不停地唱念子女名字。若是年青男女,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浸浴在爱河之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日夜怀思,无暂时息;彼时亦未曾在心中不停地唱念对方之名字,而只是不停地想念他、忆念他。乃至忆到入神之时,浑然忘我,也忘了外在的世界和声音。此一忆念想念之法,即是念佛圆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故一切凡夫,欲修净业,往生西方极乐国者,均需具备如上三福净业。修持此一通净、通禅、通密之无相念佛法门,亦须上述净业以为资粮。是故修习此法若不得力者,当知即是今生或过去生中未修上述三福净业所致,即应立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 | admin 2018-07-20 |
![]() |
意思是说,有情众生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无量世来,彼此都曾经互为父母、子女,或者是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呢,今生我吃你,来生你吃我,如此辗转的吃来吃去,恩恩怨怨何有了期啊!菩萨之所以要慈心不杀,最主要的就是要断后有的业种。如果我们今生不去杀害众生,不去吃众生肉,就不会和众生结恶缘,未来生也就不会为了酬偿业果,而被他所杀、被他所吃。我们都知道,菩萨从大悲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真正的天魔外道他是怎么样呢?他是慈眉善目,而且他会叫你去做慈善事业,为什么?因为当一个人想要解脱的时候,他一定会开始行善----他会行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乃至他会做一些善业,可是他就说:你这样做就好了,你这样做就已经是解脱了,你这样做就一定可以成佛了。他就这样说,这样子就叫做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他可能是长得慈眉善目的喔,可能对人家讲话也是温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真正的天魔外道他是怎么样呢?他是慈眉善目,而且他会叫你去做慈善事业,为什么?因为当一个人想要解脱的时候,他一定会开始行善----他会行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乃至他会做一些善业,可是他就说:你这样做就好了,你这样做就已经是解脱了,你这样做就一定可以成佛了。他就这样说,这样子就叫做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他可能是长得慈眉善目的喔,可能对人家讲话也是温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谓父母师长和上(《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CBETA,T24,no.1488,p.1051,c6-7)。也就是说,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根本上师。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究竟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讲记:先讲福田的种类和布施的因果律。善生菩萨又为我们请问:世尊!菩萨既然已经受了优婆塞戒,受戒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诫比丘们说:「对于自己的父母,虽只作一点小小的供养,就可以得到无量福报;而如果对父母稍作不孝顺的事,就会得到无量罪过。」比丘们问佛陀说:「罪和福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说:「我记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作慈童女,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的钱财又已用尽,只好靠劳力卖柴维生,每天赚到两钱,全部供奉年老的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父母念子愁恼。便欲不能自解。因以火烧取其骨着银瓶中。至月十五日。便施百味饮食持着其前。举声悲哭宛转卧地。天子在上见其所为。自念。我不现化意终不解。即下作小儿年岁。在道边放牛。牛卒死卧地。小儿便行取草着死牛口。举以杖打牛。呼言起食。父母大小见小儿所为。便共笑之。前问言。卿谁家子。何痴乃尔。牛今已死举草着口。宁有食期。而反笑言。我牛今虽死。头口故在。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沙门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缘故。一切众生能令如来满足本愿故。是以当知。一切众生于佛有重恩。有重恩故。如来不 | admin 2018-07-20 |
![]() |
所谓父母师长和上(《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CBETA,T24,no.1488,p.1051,c6-7)。也就是说,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根本上师。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