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就如同世间人的受精入胎一样,不必由别人告诉中阴身你应该去找谁作为他的父母,他自己会直接相应就去入胎;同样的道理,第四住位的菩萨也会自己去寻找法身慧命的父母,自己可以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证悟的善知识,并且追随修学。这就如同入住于如来母胎之中一样,将来出生时的身分,就是三界中最尊贵的菩萨,所以叫作生贵住。菩萨成为生贵住时,就是刚刚入于佛法母胎之中,未来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下来就是还要孝养父母。为什么孝养父母也是修集福德资粮之一呢?因为父母是报恩田,我们每一世每一世在人间行菩萨道,都要藉父母之缘才能够取得这个色身。那么父母恩深不可报,如果不能感念父母之恩,又如何能感念佛菩萨,以及善知识之恩呢?又如何能感念说,众生无量过去世成为我们的父母之恩呢?所以说知恩报恩是这个菩萨福德的显现,菩萨要知恩报恩,才能够如实来修集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是否能明辨世间善恶、对父母有无孝养、对师长有无恭敬奉侍之心、是否喜欢损人利己、有无奸诈权谋,有无偷盗、烟毒、酗酒、说谎习惯,有无失信、惭愧羞耻心等。若这种为人处事之世间道德、基本规矩,都无法做好,则知此等人之心性尚未适合修学佛法。更何况求悟二乘圣人所不能证之如来藏妙法呢?此人须多以世间善法、人天善法加以调柔,使其心性改变以后,才可授以佛菩提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就如同世间人的受精入胎一样,不必由别人告诉中阴身你应该去找谁作为他的父母,他自己会直接相应就去入胎;同样的道理,第四住位的菩萨也会自己去寻找法身慧命的父母,自己可以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证悟的善知识,并且追随修学。这就如同入住于如来母胎之中一样,将来出生时的身分,就是三界中最尊贵的菩萨,所以叫作生贵住。菩萨成为生贵住时,就是刚刚入于佛法母胎之中,未来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性无形无相,然能以父母所生眼而亲见,非无定力者以破初参之智慧想像所能见;故禅非禅定,乃般若耳,唯一念相应耳。须摩提长者经:佛云︰……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helli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必须要修学各种的福德资粮:救济贫困、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等等,都应该做。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禅”就吓坏了,心里面先自我设限:“我哪有可能学禅!末法时代了,而且我这种根性怎么可能?”先自我设限。但是菩萨再来者很多,因为还没有离开隔阴之迷,所以往往小看了自己,妄自菲薄。我们应当了解,听闻禅法而不畏惧,课诵学习《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举证如下:一,先引《楞伽经》三译本如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如来藏的存在和体性)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有业力、无明及父母的因缘,以及三界器世间的因缘,祂就可以出生了我们这个五阴出来);外道不觉(外道不觉如来藏,不觉如来藏者即是外道),计著作者(误计见闻觉知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其实如来藏就是造作你这个五阴的根本,你的五阴其实是如来藏藉你的父母的因缘,来出生、来造作你这个五阴。因此我们来看看:佛来人间的目的是什么?其实祂就是要来告诉你这样的一个真相。那么很多人都说佛教都是教人家做善事,只要存好心、做好事,那么就是学佛了,其实是误解了: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宗教,也就是他误解了佛来人间的目的。佛来人间的目的,其实就是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者,别别有情的色身;别别有情的色身是由于往世业种、无明及今世父母等为缘,借着第八识的大种性自性接触四大、摄取四大物质长养而成,因此色身是第八识所出生的法,属于色蕴的一种,也是佛法中五蕴的色蕴,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在内,也称为有根身;别别有情的色身,于我们自身有间接与直接的受用,譬如他人所造、所作、所说……而被吾人所受用,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一佛世界微尘数等,一一佛边所得功德,数如大海诸水渧等,供养无量声闻缘觉师长父母五通神仙,亦复如是。如我昔者为菩萨时,自以血肉供给众生,如是大悲,今诸罗汉悉无是心。」(CBETA,T03,no.157,p.229,b20-c2)菩萨于此经典中,述说前因,让我们看到菩萨布施功德成就的少分,便已经是如此的惊人,而且这些布施波罗蜜的成就,竟然还不是在甚深法忍的成就以后才去作的,可以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有人正住于一念不生之境界中,忽闻父母师长呼唤,心中不必别起语言文字,即能了知呼唤自己者是父、是母、是师、是长辈,亦同时能了知呼唤自己之父母师长于呼唤时是恶心呼唤、或是善心呼唤、或是心喜而呼唤、或是心急而呼唤……等,皆不须在觉知心中别起语言文字、或者细心加以分别之后方知。由此可知一念不生时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也,皆与胜解心所法相应故,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样的人,说得好像是也有些道理,但是一到了他父母病痛,心中就是连心,泪眼不止,哪里没有动摇呢?更有的父母过世,人生顿感空虚,哪里可以不动摇,哪里可以说自己自得自在,只是虚语而已。真正学佛的人,会知道,如果有真正善知识,说出了真实般若智慧的道理,如此根据佛陀经典阐述义理,而不是在那里把文字翻译,或把文字添油加醋,或是扯到别的故事,而是就佛陀的意旨,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说却,何有今日事也。”乃述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四、悟后起修(一)悟后应修学唯识悟后应随善知识修学唯识种智。禅宗的开悟仅仅是大乘佛法的见道,悟后需依《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死时到了,轻轻松松的走了,心无牵挂的走了;到了中阴阶段时再找个有缘的父母,再投胎去,生死的痛苦都不在意。但这个不在意,不是因为意识的常存而不在意,而是由于有法界实相智慧的关系,所以导致不在意。有哪一个人可以用意识心来抵抗生死?没有!因为意识永远是缘起生灭法,意识永远只是一世,永远不是从前世来,也永远不能去到后世,是只能存在一世的断灭法;想要用这个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孝养父母、行世仁慈者,中品下生花开后,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清净、威仪无缺,或在家人一日一夜持八关斋劫者,中品中生花开后,闭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受持五戒、八戒斋,修行诸戒学,不造五逆者,中品上生花开后,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上至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者,上品下生者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之日夜)花开后,七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怎么说呢?如果蕴处界是后来才生(因父母生我才有),父母凭什么而生我们?难道只有父精母血四大和合就成了我们?如是这样,每个人出生时应像工厂机器做出来的产品一样,因缘果报也应都一样;可是为什么现见同一对父母所生双胞兄弟姊妹,结果两人个性与际遇不相同?这就表示他有过去世的业因,否则同一对父母所生的人,应际遇个性都相同,因父母都希望他们每一个子女都过最好的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见性: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见到自己和六道众生的佛性,而且六根心眼同时见到。不懂如来藏,又怎么能懂得十住菩萨眼佛性的境界?以经典为正,佛性:No.374大般涅盘经(卷8)T12,p0412b40卷,北凉昙无谶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No.374大般涅盘经(卷27)T12,p0528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就如同世间人的受精入胎一样,不必由别人告诉中阴身你应该去找谁作为他的父母,他自己会直接相应就去入胎;同样的道理,第四住位的菩萨也会自己去寻找法身慧命的父母,自己可以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证悟的善知识,并且追随修学。这就如同入住于如来母胎之中一样,将来出生时的身分,就是三界中最尊贵的菩萨,所以叫作生贵住。菩萨成为生贵住时,就是刚刚入于佛法母胎之中,未来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自身尚且是虚妄的,何况是父母、兄弟、妻子、姊妹、爱恋亲情,全部都是虚妄。那么因为他亲证的关系,到了这个境界自然而有一种威仪,使得众生听闻以后很快就会信受。就跟着离开了世间的贪爱执着污染而开始修行,渐渐的也可以一样的出离世间,而又常驻世间。菩萨四果就是这样子亲证涅槃而不取证涅槃。因为他不是声闻种性的缘故,所以菩萨四果有时示现出家,有时示现在家。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鸠摩罗什一名鸠摩罗耆婆(梵Kumarajiva,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其父鸠摩炎Kumara,母字耆婆jiva,故兼取为名,义为童寿)。菩萨与母亲一同出家学法鸠摩罗什的母亲,即公主耆婆,在七年的婚姻生活后,有一次,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无常,心亦无常,皆是苦本,立誓要出家修行。但是丈夫鸠摩炎坚持不肯答应,于是她只好绝食,经过六天,气力衰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