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net/blog/post/239467(撷取日期:2020/10/12)](应该没人想被他“爱”吧?),却以极为轻蔑鄙夷的口吻在网络匿名攻击,恣意评论教导过他大乘法的师父(真令人纳闷当他说“我爱我的父母”时,是否也一样会使用嘲弄的口吻?),这即使是一般人都不太可能作得出来(然琅琊阁应不觉得这有失他作为人家弟子的人品)。而由琅琊阁诸人提出之“质问” admin

2021-02-02

  】在中国传统佛教界,《梵网经》一向被视为大乘律的第一经典,特别是经中强调孝名为戒,以及宣扬孝顺父母、三宝、师僧,孝顺至道之法非常契合中国固有的伦理美德。所以隋代、唐代以来一直受到重视,是中国汉地传授大乘戒的主要戒本。依照《梵网经》所说,已经受菩萨戒的新学菩萨,应当每半个月行布萨法,于佛像前忏悔,诵十重四十八轻。如何才是如法如律行忏悔法呢?佛在《梵网 admin

2020-08-28

  一切造五无间罪、舍法、诽谤圣者、执持邪见、远离圣者七财、不孝父母、不恭敬比丘及婆罗门子、造诸恶业、做诸非福德之业、离十善道、于来世痛苦不以为然、不行三善行反持三恶行、被善知识与智者舍弃、身陷囹圄、趋入世间浊流、沉迷轮回利欲、跨入无明黑暗、为恶道摧毁,已入险道等等诸多众生,皆不为此等圣者摄受。娑婆世界贤劫人寿十岁时,可怜众生亦被舍弃。所有一切无有皈依 admin

2020-07-30

  如果有大福德、慧力来庄严,而一念相应慧,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真实不虚,成就十住菩萨如幻观行的功德。所谓变异性,是指种子有刹那刹那变异的体性。也就是说,前种与后种之间有些微不同的变异存在。譬如电影片,透过每秒24格的快速转动,所产生的微细差异,导致观众所看见的影像就是连续不断地;这告诉大众二件事实:一者、电影每一秒播放24格影片,表示播放速度非常 admin

2020-07-27

  待如来藏完全舍身,中阴身就具足出现了,这时同样八个识具足,并且有小五通,可以见到有缘的父母和合;因为无明的关系,意根还是透过意识不断地分别及作主、起执著而生颠倒见,因而不正知入母胎15。当第八识如来藏与第七识末那入胎时,中阴身随灭,前六识亦随之断灭不现,但是末那还是藉著受精卵而由第八识如来藏不断地变现法尘相分,让末那识去分别执著及作主;到了胎儿的五根 admin

2020-07-27

  ……命终之后见持鬘天父母和合如瞻部人,便为爱风飘入胎藏。……时彼天子渐为热病之所逼迫,遍体火现,炎焰虽加而无热恼,心犹快乐,从彼而没,人间受生,在于胎中。故知真心阿赖耶识既能持身、舍身、入胎、住胎、出生,当知此真心因地真如住在身中,犹如虚空无形无色,非在虚空。若言有形相可见者,乃是幻觉或定中观想所得,乃是妄心,不离觉知故。若 admin

2020-07-23

  别说是师父,就是父母兄长,只要在佛法上误导众生的,平实导师都绝对是不顾私情的;即使是要得罪父母至亲,也一定要把邪见摧灭,要彰显真理。如果有人看到有很多的有情,被名师误导而走入歧途,却仍能够不动于心、不去救护的人,那可就是心如木石,不能称作是菩萨了。平实导师的悲心深重,所以没有办法坐视广大的有情被自己的师父所误导,而仍然无动于心不去救护他们。譬如祂的 admin

2020-07-15

  他们求悟的精神远胜过醉生梦死的众生,他们发起成佛的心志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声闻阿罗汉加总之所不能及,他们深信人生至要的是亲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如是全力以赴,江西、湖南(简称为江湖)不断寻访禅师,但求一语、求法无辍。即使像这样被说为“在这个诱人的开悟陷阱,步步深入很难脱离”,禅子们一样无怨无悔,莫说一生这样过,十百千生也这样过,因为他们是 admin

2020-07-12

  这个佛典故事大意如下:以前有一位阿罗汉他有神通,收了一位小沙弥为弟子,有一天,阿罗汉透过神通,知道这位小沙弥仅剩下七天的寿命,因此让小沙弥告假还乡,回家探望父母亲友;并于小沙弥回家之前,特别叮咛他,于第七天早上要回到寺院,小沙弥听完阿罗汉师父吩咐以后谨记在心,就此拜别了阿罗汉师父,随即返乡而去。小沙弥在回家的路途当中,看见许多的蚂蚁众生,被水漂流而 admin

2020-07-06

  佛在《央掘魔罗经》卷四曾开示:【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央掘魔罗经》卷四)说明如下:文殊师利向佛禀白:世尊!因为有如来藏的缘故 admin

2020-07-06

  这个故事是在说:无数劫前有一位菩萨,修行的菩萨;兄弟两个人合作一同在做买卖,求取利润来奉养父母,以及六亲眷属。有一次,兄弟两人一起到别的国家去做生意;哥哥就派遣了弟弟把宝珠呈献给国王,国王看到弟弟的面貌很俊俏,就很喜欢的接受他的宝珠,而且还将公主许配给他,并求取了上千万宝珠的聘金。弟弟回到了住处,就把详细的情形告诉了哥哥,哥哥听了之后就赶到了王宫, admin

2020-07-06

  出生为人的开始,就一直离不开父母、长辈的照顾,这依然是依止;长大成人之后,或依止于雇主,或依止于国家,乃至是到年老之时,要依靠子女或者是社会福利制度,这依然是离不开种种的依止。但是这一些依止都不是究竟的依止,或一世,或只是一小段时间;只有清净的三归依才是究竟的依止。可是自己尚且失却清净三归依者,又复破坏众生清净三归依之后,是要如何救护众生?是要叫长 admin

2020-07-06

  那为什么又说世尊是怜悯众生的缘故,才接受众生的供养呢?首先我们来思维一件世间法,为人的父母者,总是爱护自己的子女,所以当子女有所需求,向父母提出请求,父母通常在合理、或是能力许可的状况之下,一定是会尽力地来帮忙的;甚至于有时候,子女没有向父母提出请求,父母知道子女需要帮忙的时候,也会主动来帮忙。然而一般的情况是,子女的需求若是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 admin

2020-07-06

  所以,你必须要知有父母,必须要知父母恩——知过去的父母、知现在的父母、知未来的父母,这个就是世间的正见。所以这个函盖的,不单单只是儒家的以人本主义的人天善法,这个仁义父母这一部分,这个是函盖了佛所说的人天乘的人天善法。因为儒家从来不谈天乘,儒家从来不谈它不可知的世界。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从来不在这个地方着墨,但是不代表孔子 admin

2020-07-06

  我们来看《阿含经》中,佛为我们开示的《增壹阿含经》卷44:【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下。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 admin

2020-07-06

  譬如有人正住于一念不生之静坐境界中,忽闻父母师长呼唤,心中不必别起语言文字,即能了知呼唤自己者是父、是母、是师、是长辈,亦同时能了知呼唤自己之父母师长于呼唤时是恶心呼唤、或是善心呼唤、或是心喜而呼唤、或是心急而呼唤……等等,皆不须在觉知心中别起语言文字、或者细心加以分别之后方知。由此可知一念不生时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也,皆与胜解心所法相应 admin

2020-07-06

也许有人不服我这一句话,心里面想著:“不对啊!当我在那一边思惟:‘我既然学佛了,我要不要素食啊?’然后有两个我在争执,有一个我说:‘既然学佛了,不是学罗汉啊!那我应该要慈悲啊!不应该吃众生肉啊!’可是另外一个我又站出来争执说:‘不行啊!肉这么好吃啊!我如果不吃肉,身体会衰弱、营养不良啊!然后父母亲、配偶、子女可能都会反 admin

2020-07-03

  就好像说,父母亲交代孩子:“你今天要把某些工作完成,我才会给你糖果。”可是孩子不信:“因为工作完成是要到晚上,我怎么知道真的有糖果可得?”所以,有智慧的父母亲就拿出一包糖果来:“我现在先给你一颗,但你今天要全部作完,我才能全部给你。”他相信了,因为有一颗已经到手,又看见那一包在那里。就好像说:“声闻菩提已经实证了 admin

2020-06-20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并诸余山林、大海江 admin

2020-06-20

  舍利弗,是人随恶知识,若生人中,父母生离死亡丧失,亲里衰恼,国土破坏,生八难中,舍八乐处。多欲怒痴,常好戏调,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能摄心痴如白羊,为贪欲瞋恚愚痴所坏。聋哑盲瞎,手脚挛躄,共恶知识生无佛处。若值佛世,目不喜见,不喜闻法,不与佛众而共和合。起是恶业,恶人共生,乐下劣法。于正见中生邪见想,于邪见中生正见想,是名下欲下忍下慧。舍利弗,下慧 admin

2020-06-14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60   61   下一页»   共1212条/61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