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铁城泥犁经》里面:【佛言:我见天下人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畏县官禁戒、不畏今世后世者,不惊不恐,如是曹人死即入泥犁,与阎罗王相见,即去善归恶。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将人前至阎罗所,泥犁旁言:‘此人于世间为人时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布施、不畏今世后世、不畏县官,阎罗处此人过罪!’阎罗即呼人前对,阎罗言:‘汝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先来看看《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的一段文字:【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诘所说经》卷一)表面上看起来,维摩诘菩萨好像有一点在跟佛唱反调的味道,其实不然。佛的说法一向就有很多层面,所以才会有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这个事实。当然,出家一词有着出世 三摩地

2018-07-23

从佛的开示可知,孝养父母福德真的很大,以此福德未来可以成为有福报的人。譬如天帝、转轮圣王等类,乃至可以成为佛菩提道的福德资粮,未来能够很迅速地成就自己的佛道。所以说身为子女孝养父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身为佛所应为的事,菩萨不应该推卸这个责任。如果菩萨推卸这个责任,表示他是不孝之人,也不配当菩萨;如果菩萨不孝养父母,不供养父母,乃至杀害父母,将受极 三摩地

2018-07-23

正觉同修会的学员们,在平实导师以身作则的熏习下,更是谨遵学佛人的本分,奉公守法、行善持戒,以得自佛法实证的功德,身体力行地报答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影响所及,不但可改善社会风气,更可促进人际和谐。中国在上两个世纪,由于国势积弱,被外来文化所侵蚀,而普遍丧失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丰富而厚实的。尤其唐宋时期,国力强盛, 三摩地

2018-07-23

通过劝导大众忠君爱国,尊崇礼仪,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改恶向善等,来实践人道伦常;然而口说一套、作的又是另一套,数百年来不断地牵涉领域,乃至谋权等。一贯道认为「修道」目标即是回归宇宙与我人身心的根源──「明明上帝」,也就是所谓的「道理」,而「道」即是「理」(只是名相不同),其乃宇宙本体,也是宇宙万物创生起源;但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只是人为的想象与建立, 三摩地

2018-07-23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十?一形容佣直长寿,二世间慇重,三信根坚固,四孝养父母,五亲友眷属皆悉广大,六美名称赞,七色相端严,八见者欢喜,九富贵上族自在生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施佛幢幡获如斯报。「若复有人,于如来塔以衣布施,获十二种殊妙功德。何等十二?一身体佣直,二见者欢喜,三福相光润,四色相微妙,五色形无比,六身无尘垢,七衣服鲜洁,八卧具细软,九得大自在,十命终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说:董事长、老板在骂下属的时候、在说下属的时候,父母在骂子女的时候,我们旁边的人如果也傻傻地跟着董事长去骂那个下属,跟着父母去骂那个子女,我们其实就是非常不顺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我们只看到被责骂的错,却没有办法看到这个董事长、这个老板他在责备下属的时候,他心中有一分护念下属的心;这个父母在骂他的子女的时候,他的心中有一分护念这个子女的心。我们只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在中佛陀说要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对于这一个内容就是在家菩萨要修习布施,也就是说,对于在家菩萨而言,有恩于自己的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应当在生活中能够给予尊重、恭敬、供养、承事其所需,也就是要知恩报恩。因为在报恩的过程里面,在恭敬、供养、承事过程里面,它就是布施;也就是布施本身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施舍。而就是对于自己有恩 三摩地

2018-07-23

」子孙来人间,并非全无自己的福报而纯从父母获得施舍;父母此世所拥有的福报,有一大部分是子孙分内应有的,特别是父母壮年或老年时才获得的福报。所以将财产全部留给子孙,并不是全部都可以认定为布施,只是将子孙应有的财产保管而移交出去而已;只有自己分内应有的福报遗留给子孙时,才能说是布施给子孙,所以有智之人会衡量状况而作适当的布施,作为自己舍寿后往生来世的凭 三摩地

2018-07-23

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正知正见,并且随缘随分随力修集六度十善,护持三宝、护持正法,以此培植深厚福德。成佛之道资粮位的修集有二: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也就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如世亲菩萨于论中说:布施、持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作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为福德门;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如经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每个众生都活在自己的业力与业种当中,因为我们每个众生都有第八识如来藏,其实都是生活在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里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出生了我们的五阴十八界,也就是身心的总和,那我们的色身会长什么样子?也是依照自己往世所累积的业种,或者自己的发愿,来成为是男生还是女生?长得高还是矮,高矮胖瘦、相貌是如何?这都是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也就是业种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在归命三宝、供养三宝之后,接下来应该要广结善缘,修三福净业,并且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道、行三种布施以及菩萨六度等等。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父母师长和上(《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CBETA,T24,no.1488,p.1051,c6-7)。也就是说,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根本上师。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 三摩地

2018-07-23

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讲记:先讲福田的种类和布施的因果律。善生菩萨又为我们请问:世尊!菩萨既然已经受了优婆塞戒,受戒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就是还要孝养父母。为什么孝养父母也是修集福德资粮之一呢?因为父母是报恩田,我们每一世每一世在人间行菩萨道,都要藉父母之缘才能够取得这个色身。那么父母恩深不可报,如果不能感念父母之恩,又如何能感念佛菩萨,以及善知识之恩呢?又如何能感念说,众生无量过去世成为我们的父母之恩呢?所以说知恩报恩是这个菩萨福德的显现,菩萨要知恩报恩,才能够如实来修集福德 三摩地

2018-07-23

说: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手摩洗师长父母身,除去垢秽,香油涂之,是故次得手足软相。譬如我们在修手足软相的时候,手足软相怎么样获得呢?就是要为自己的尊长、眷属经常去帮他们摩洗。譬如说,他可能筋骨酸痛我们要帮他;如果他行动不便,我们要可能要帮他洗身体,帮他擦澡,乃至帮他们除去污垢的东西,然后把他涂上香油,让他觉得舒服。当我们在这样思的时候、这样做的时候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就是还要孝养父母。为什么孝养父母也是修集福德资粮之一呢?因为父母是报恩田,我们每一世每一世在人间行菩萨道,都要藉父母之缘才能够取得这个色身。那么父母恩深不可报,如果不能感念父母之恩,又如何能感念佛菩萨,以及善知识之恩呢?又如何能感念说,众生无量过去世成为我们的父母之恩呢?所以说知恩报恩是这个菩萨福德的显现,菩萨要知恩报恩,才能够如实来修集福德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培植福德广结善缘所应做之事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行三种布施。不能孝养父母者,如对父母苛求或瞒骗欺诈父母所有财物,而想求解脱者,学佛必不相应。对于师长不能奉事者,则学法不得力;因信心不足,不能奉事而有慢心,师长虽有传授,不能如法修学。慈心不杀是为断后有之种子。真如佛性是菩萨所修所证,菩萨从大悲中生,故菩萨见道后,生生世世在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