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诃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2 |
|
除此,因果的定律还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不论好恶,种子永留识中,不会坏灭,遇缘便起现行,招受果报,如果做了恶因,要想不受恶报,那是没有办法的;要想有办法,唯有修习佛法,断尽三界烦恼,获得出世圣果,方可免除轮回受报的痛苦。第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销去。须知佛、天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有情众生就好像是生活在猛烈燃烧的屋宅中,受到种种恩爱别离、烦恼无明纠缠的痛苦,世间的情爱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有智慧的人就应该赶快舍离这些爱恋。毘舍离听了佛陀的说法之后,恍然大悟,当下就证得阿那含果。在佛陀说法完毕离开之后,毘舍离打开了波斯匿王所送来的盒子,看见盒子当中竟然是她三十二个儿子的头颅;由于毘舍离听完佛陀开示以后,心中已经没有情爱的执著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只是,虽然诸佛菩萨没有一刻不想摄受众生,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瞭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中国的易学门派思想很严重,单看传统命理著作是永远不可能算准命的,没有师父可以说就是白搭,其间耗费的精力难以计算,徒徒浪费生命,到头来还是象我一样对命运依然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真的值吗?第二,学会算命的后果是什么?会有这么几个事情让你每天去浪费时间:一是自己的八字在什么时候会出什么事,天天担心天天拿不定,一但看到不好的事,那更是不得了,为此平添几分愁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些种种的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并不是行者自己有多么伟大,全部是仰赖如来的慈悲加持以及摄受啊!所以,行者如果见到瑞相,其实更应该更为感恩,更为恭敬,更为惭愧,诸佛菩萨的加持得以灭罪,得以起信,得以劝发,能够继续的努力用功,来依于圣教而如说修行;并且透过智慧的简择,而更能够增益道业上的进步,使得道业进步;千万不可以因为执著而生起憍慢、烦恼,乃至招 | 三摩地 2018-07-22 |
|
第四种,心有悭悋而行布施,生起了悭贪的烦恼。菩萨的布施还要离开五种法:第一、布施的时候,不去选择有德之人。因为他有德,所以我布施;因为他是无德之人,我就不布施。这是不对的。第二、布施的时候,不应该去说他人的善事与恶事。第三、布施的时候,不应该去选择对方的身分地位或者是出身种姓,来决定我是否要布施。第四、布施的时候,不应该轻慢来求布施的人。第五、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业力现前,能够使当事人诸事不顺,事事皆不如意,志难展愿难伸,烦恼无穷,意志消沉低迷,忧郁悲观失去信心,甚至令人生不如死。严重的,冤亲债主可能会将受报者逼向的危境,或者彻底摧毁受报者生命健康的防线,以达到索报和讨债的目的。4、预测失灵受报者在业障到来前,如果运用各种预测方法,不论是受测或者替别人预测,只要诚信,一般都会准确。但是在预警期内,冤亲债主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修学佛菩提道,不但要非常善于摄护自己的口业,避免造成很多不清净的烦恼和恶因缘,更要注意如何摄护他人,不让别人的口业成就。比如当有人在评论他人的是非时,如果我们并不明确知道这件事的前后因果,就千万不要轻易地附和对方而做是非的评判。要能够善观因缘,做到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佛陀在《法华经》里讲到一位常不轻菩萨,这位菩萨曾对很多人说:「我不敢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个四相的执著,这个四相的建立,也是一切众生烦恼的根本。而离开于我见,您根本也不可能在这个生灭法上面,建立这些生灭相。所谓四相的执著,依于这个人相、我相建立的:我是男人、您是女人,我是富人、您是穷人,我是聪明人、您是愚人。众生起了相对的心,就落在相对的境界,就有了高低、有了贫富贵贱这样一个区分,就有了取、舍这样子的计较执著,就有了杀、盗、淫、妄、酒 | 三摩地 2018-07-22 |
|
身的三种恶业,就是杀生、偷盗、淫欲,这三业是欲界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语的四种恶业,就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业不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意的三恶业,就是贪、瞋、痴,这痴就包括无明和邪见;这三毒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根源,和三恶道直接的业源。相对于十恶业的反向,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乃至远离杂秽语、无贪、无瞋、正见等十种善业。还 | 三摩地 2018-07-22 |
|
请问各位!当我们在形容某人失魂落魄,或是说你自己失魂落魄的时候,那个现象是怎么样?那个现象就是说:你的心里非常的沮丧,你的心里根本不在意于外面的一些事情,而不注意外面的事情,根本没有触到外面的一些境界,而心自己在烦恼的境界里面,所以失魂落魄。那这个去注意这些境界,或是说不注意境界的这个心,是哪一个心呢?很多人会狡辩说:这个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透过经忏、超度,能够清净我们的心,甚至于能够更进一步去探究: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去作忏悔?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去怜悯这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作忏悔、怜悯这些可怜众生的目的是为了要干什么?做这些事情,最主要的就是,要去落实菩萨所应该要作的四宏誓愿,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经忏、超度,如果进而能够促使参加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最后这个第六个,那就是漏尽通,又称为漏尽智证通,就是断了三界一切的见惑、思惑的烦恼,不受三界生死,永远脱离生死轮回,这就是漏尽通。进一步有了能够知道漏尽之后,更知不受生死系缚的智慧,那就是有了漏尽明。前面所讲的就是六通。那神通的获得呢,有依得、报得、修得三种的不同。依得就是说,前世就有修过神通,那当然他不一定是每一项都修过,那这一世一出生就具有某项 | 三摩地 2018-07-22 |
|
禅师为了度鬼道众生而因此也有点被卡到阴或被鬼道寒气影响!譬如在禅宗典籍中也记录,这个故事我们之前在以前这篇〈禅宗鬼故事:上吊自杀的参禅人〉中也讲过,平实导师所著的《钝鸟与灵龟》中100~200页某页中引用过这个故事,出自宋朝的《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说的一个故事,大意就是一个参禅人他是一位大和尚的侍者,这位侍者有一天看到火柴掉下来忽然觉得自己证悟,他去找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此想要真实修证佛法的学人,对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内涵,应该有详实的了知:解脱道的修证是断除我见及我执,在声闻法中就是断初果至四果所断的烦恼。初果所断的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只是,虽然诸佛菩萨没有一刻不想摄受众生,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行布施,他是为了怜悯众生;是为了想要使他人得到安隐快乐;是为了让他人也能跟自己一样,生起布施的心;是因为布施本来就是圣人修行之道;是为了破坏自己种种的烦恼的缘故;是为了证入涅槃,断三界有的缘故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上,我们能够生为一个人是非常幸福的!其他的众生,像是一条狗或者一只牛,当然不能和人类相比;无论在任何一方面而言,畜生都比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你听了布施就生起烦恼,就会把《金刚经》执以为虚而不是执以为实,然后就说一切法空,全都是缘起性空;心中认为五阴死后全都没有了,成为断灭空了,全都是缘起性空。那就不用布施了,也不用修行了,所以佛还是故意要讲布施。佛在《阿含经》中的确有非常多的提到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例如《长阿含经》卷2:时,庵婆婆梨女取一小牀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 | 三摩地 2018-07-22 |
|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也就是福德和智慧要修集,以达到四宏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可以让我们越来越快乐解脱,帮助自己和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以及福德和智慧都能增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