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修行就在一念之间,一触即止,烦恼不生。(文:存然) (原标题:一念之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无明的消除不仅是透过知识,更来源于利用知识在自身上的运用,发现到自己对于生命的误解和错认,由于这一分清明的发现,而破除了一分的无明遮障,故而消除一分的烦恼,获得一分的解脱。菩萨道修行的核心不在于烦恼的破除,而在于对于生命不断的发现,乃至获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成就究竟佛果,而烦恼的断除不是标的,只是因为智慧的显发而自然分分破除。故而此时的烦恼恰是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世俗品》)[今译]万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马,所居住的世间如同梦幻,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之为贫。慈母在时,名为日中;慈母死时,名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五、佛是万德圆满,而女人烦恼具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五障或五漏不是指身相的,而是精神的障碍,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也不是女人所专有,男人也多得是。如果从精神观点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具足性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这些气,就成为“丈夫”了。从法身而不从肉体来分男女,是佛陀对男女真实的见解,在《涅盘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观察的话,并不是叫你马上把自己的修所断,修道所要断的那些烦恼断除。不是!要知道,见所要断的是属于最粗糙的、跟圣谛不相应的那些知见,所以次第不要弄胡涂了。没有人一开始要你把心锁在一个地方,然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等等,不是!要先去想说这世间是不是无常的?是不是变异的?你先从变异来看,因为一下子你没办法切入世间是无常的,那对你来说只是中文两个字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乃至反复再三,非常郁闷烦恼,又更加地生起瞋恚之心说:‘我母亲真是比畜生还不如啊!我见那些野兽、野鹿等畜生,当它们的孩子饥饿口渴时,作母亲的总是心心念著不舍得离开的呀!不像我的母亲,到现在都还没回来。’这样经过不久之后,母亲终于拿著食物回家来了。正当婆罗门女要饮食的时候,有一位已经证得辟支佛的出家修行人,从南方飞过来要往北方去,正巧 | 三摩地 2018-07-22 |
|
然后接著《杂阿含经》卷3也同时来说明,为什么众生有因有缘之下产生污垢、产生烦恼垢?为什么众生在有因有缘之下,未来竟然可以获得清净?我们来看看怎么说:【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有垢,何因、何缘众生清净?摩诃男!若色非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著。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是故众生于色染著;染 | 三摩地 2018-07-22 |
|
凡是至诚心持戒,没有不得解脱的;所以还没有悟的人,应当发愿尽未来际受持菩萨戒;已经悟了更应当持菩萨戒,因为菩萨戒可以帮助我们过度四魔,不被烦恼魔、生死魔、鬼神魔、五阴魔所拘系,并且可以提前三劫成佛。一劫是几百亿年?我也不会算;据说地球存在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亿年或五、六十亿年了,但现在还只是在成劫后的住劫中。你想:受戒可以提前三劫,三劫是提前几亿年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企业家算是有钱人吧,可有报导说中国企业家的平均寿命低于普通人十岁;十多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认识一位刘老板,他是北京一家大型别墅区的投资人,一时烦恼想不开吃,第一次被发现抢救及时没死成,但他就是一心一意想死,所以没多久又一次吃,结果这次遂了他的心愿,这事发生在十多年前,他当时的身价已经上亿;还有人会说;我常年卧病在床,所以感到很痛苦;那么健康 | 三摩地 2018-07-22 |
|
非常感谢大家对小弟的慈心护佑,今生如此脸蛋,大多数的人初次见到我而不起烦恼,但因果唯佛与佛能究竟了知,今生长的如此这般,小弟只能就梦中知道过去生的故事及佛法正知见来推测今世业报。第一、小弟深信如来藏妙法,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提到:「佛告须菩提:「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二、对治悉檀:众生欲求出离三界,但是困于种种烦恼所缠,无法出离;「大医王」佛陀乃施设各种善巧方便,应病予药,令众生能对治烦恼障难,因此离障解缚而证得三乘解脱果,称为对治悉檀。三、为人悉檀:人类等诸有情众生之根性八万四千,佛陀善观众生根器,随各人心性之差异而施设及开示各种不同之修行法门,乃是为人悉檀。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 | 三摩地 2018-07-22 |
|
113,a5-6)是啊!世间人都认为世间诸因缘相是第一义真理,怎么佛陀告诉阿难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这么说来,难道还有其他的第一义吗?……学佛一定要信佛陀所说的法义!好吧!去了解一下「空中有不空」的到底是什么?百闻不如一见,不妨去师父介绍的地方上课看看吧!反正师父说一切都是免费的,只凭自己的发心愿力想学「利他的菩萨道」就可以了!想到生命 | 三摩地 2018-07-22 |
|
对一个造了恶业的人,而还可以蒙佛菩萨和善知识的慈悲,心中真的有说不出的欢喜,真的也不知道如何报答佛恩;虽然烦恼还是随时现起,但是还是不碍这个证悟的知见,知道自己没有白费多生多劫的修行,可以知道这个明心真正的道理,又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可以即将走完这一大阿僧祇劫的道路,心中诸般感触,实在是不知如何尽述。所要说的,已经几乎都说了。为了的未来,有些事情还 | 三摩地 2018-07-22 |
|
谁来证明这份你的拥有?一纸文书吗?如果你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不要说你拥有这片山林,连家人都认不出来,连自己的孩子都认不出来,你拥有什么?你真的拥有过什么?你拥有你的爱人吗?在你没有与她相会前,她的故事里都没有你,你拥有她的过去吗?她每天在想这个想那个,考虑这个考虑那个,你真的能拥有她的想法吗?她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都不能成为自己想法的主人,你又怎 | 三摩地 2018-07-22 |
|
)略释酤酒戒之内容:由于酤酒戒非是遮戒(遮止犯性罪之戒),因酤酒过失,能让众生于饮酒后自已心智,致意识模糊,无法正常思考及如理判断是非善恶,而随顺末那识之习气烦恼现行,而酒后乱性,易造身口恶业,如同制造贩卖鸦片毒品一般迷乱人性心志,是故酤酒业(含酿酒)即是性罪,无论此酤酒之人是否有受三皈五戒或菩萨戒,皆有性罪,造此恶业者,亦于未来舍报后,依所造业之轻重大小多寡之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此大乘菩萨法道异于二乘声闻缘觉者多矣,大小乘之间种性有异、心量志向有异、所证有异、智慧有异、行门有异、方便有异、功德有异、时劫有异、断生死有异、所断烦恼无明有异、断习气与否有异、所断惑障有异、果德有异……等,确实有诸多层面的差别不同,因此可说大小乘是「非非壁垒分明」。故以证悟的菩萨来看大小乘,乃「非壁垒分明,非非壁垒分明」,成就中道义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其身洪壮,眼白如犬,齿长多露,勇健大力,常乐战阵,亦喜两舌破坏他人,疏齿高心轻蔑他人,所造书论他人虽知语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烦恼力乐自养身。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阿修罗终来生人间,智者能知,非愚所测。外道谛听,若从人终还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人贤直,亲近善人,毁呰恶人,好惜门望,笃厚守信,乐好名闻及以称誉,爱乐工巧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本心离开一切相待对待法,离开一切有无净染明暗智慧烦恼。23.本心于一切凡愚贤圣烦恼禅定智慧中,都无有增减。24.本心于大乘经典,因为其有开悟人所共知的体性,所以称为第八识。所以错悟的人,不能明白真心的体性,也不修学,如何会通大道。经典上,佛陀亲口说:1.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法身。2.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人间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故事譬喻投生为人的困难,如同有一只瞎龟在茫茫汪洋中,要刚好遇上一块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著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