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由来悲愿得名《悲华经·授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释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说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因缘。最直接的是佛在《地藏经》中这样告诉观世音菩萨:你与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缘,所有的天龙、鬼神 | 三摩地 2018-07-22 |
|
目犍连尊者说:我要去哪里找这么多有清净福业的人呢?佛陀说:这倒不难!从四月结夏安居到七月期间,许多清净的比丘专心致力于去除烦恼、增长智慧,在这段期间已探讨了真理、透彻了妙法,这些僧众就具有最清净的福德;如果能请这些人同心合力为你的母亲祝福,那么她就可以得救了。目犍连尊者听了,内心非常欢喜,他就向每位僧伽、比丘一一顶礼请求。佛陀又告诉他:你应该为你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生活中,若遇到有种种烦恼障碍出现,譬如生病、意外灾害、家人阻扰、工作忙碌、生活困顿等等事相出现,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殷勤的履践忏悔、发愿、迴向等三种殊胜的修行法门,并且在佛前至诚恳切的祈求诸佛菩萨的加持,以排解生活与修行上的障难。这样的方法总是能够适时的帮助的同修度过难关,继续迈向福慧庄严的成佛之道。事实上,佛世尊一直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加持我们,佛在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真正的原因很多种,而且很多是发生在自己的作意以及自己的心性烦恼问题上面,因为作意、烦恼以及心性是容易与鬼神相应的,并非只有纯粹是食用这些物品的原因而产生的不适应。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如果当中这些许多的供品,都是由众佛弟子们发心护持正法的钱财购买,如果没有、腐烂而且还可以食用的话,结果大家因为有这些顾虑而径行丢掉,这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其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正觉赎果偈愿此清净香(花)赎回供佛物 祈求佛加持 &nbs | 三摩地 2018-07-22 |
|
像这样的比丘是不能称为出家的,而只是外表像似出家人,心却常在家,这样的人是没有出离俗家烦恼的,所以说他们是身出家,却心不出家的人。我们再来看第二种:“心出家,可是身不出家”。这是说有些菩萨或者声闻人,已经有了佛法二乘菩提或者是大乘菩提的实证,虽然他身未出家,但是却有智慧能够远离世间法。譬如世尊在这同一部经典当中,称赞维摩诘菩萨摩诃萨说:&l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梵呗作为次法之一,当然不可本末倒置,不知道要在三乘菩提法道上用心;而把梵呗,把参与梵呗拜忏消灾,误会就以为在学佛,以为在修习三乘菩提佛法,甚而误会成是佛法的全部;有了误会说:我经常来参与梵呗忏悔消灾,我就是个精进的学佛人了!这样的错误知见,普遍见于一般的初机学佛人中,他们经年到处去赶经忏、参加拜忏,多少年过去了,对于佛法的正知见还是这么样的贫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上香(胡跪合掌)☞正觉供佛偈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佛法僧增长诸福慧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正觉总持咒(7遍或21遍或108遍)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殿堂仪规『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3.唯有诵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七、劝请:长跪合掌,以至诚心诵《至心劝请诸佛转大法轮》:“我今皈依十方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舍报身入涅盘者,我皆至诚顶礼(就地一拜),劝请转大法轮、雨大法雨、燃大法灯,照明理趣、施无碍法,莫般涅盘,度脱安乐一切众生。我今以此劝请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那么,为什么普贤菩萨要发愿尽虚空际的忏悔业障呢?既然这样的忏悔无有穷尽,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行持呢?”虽然从胜义谛的层面,如果执著于业障的事相或显现本身,那是不可能完全清净的,因为幻化的世间原本就没有增减,只是在凡夫的分别心面前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6)经书上面有灰尘,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经书上涂写、做记号。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7)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其实并不是那个境界迷惑我们,而是人自迷之啊!不是烦恼纠缠着我们,而是我们找烦恼来自缠。为了贪爱虚幻不实的境界,终生如梦如醉如痴,却日日夜夜怨天忌人。众生不知苦不是本有,而是自已招来的。众生可怜悯啊!偶尔造作了善因得些乐报,就沾沾自喜,殊不知连乐报也是假的。如果对世间的假相一昧地贪着,那么真正的快乐就不会随身,而灾祸则是如影随形。想要得到自在安乐,那 | admin 2018-07-22 |
|
从刚才我们讲的《老子》,乃至于现在的《庄子》一路过来,各位菩萨听到的,比方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如果人能够做到这个地步,看起来也似乎真的是能够超越烦恼。但这事实上是不是真的这样子呢?如果各位菩萨听到这里,觉得说这里面所揭示的境界,这里面所显示的境界,好像就是我们、也是我们在佛门里面修行所应该得到的境界的话,那就表示,您对于佛门里面应该 | admin 2018-07-22 |
|
我们接下来就当然会问到,佛教有所谓的核心义理吗?我们来看看,我们说“学佛、学佛”,学佛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最起码的,我们希望要能够消除烦恼,要能够解脱生死;甚至我们说,对于大心的菩萨来讲,我们希望最终就是要和佛一样,成就无量功德,摄度无量众生。那既然学佛有这样的目的在,我们首先就要问:真的有诸佛吗?还是佛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佛呢?我们来 | admin 2018-07-22 |
|
所以如果没有这个唯识的证悟的前提的话,就没有诸法相所显现了,就没有诸法相可供菩萨能够因为观察这些法相而断除诸种烦恼、而证悟的诸种的果地。所以,法相唯识宗如果一定要简称的话,应该要简称唯识宗。那也因为这个样子,所以说一直到唐朝末年以后,这个法相唯识宗就后继无人了,这个宗风就慢慢的颓丧了。为什么呢?这个宗风到唐朝末年以后,法相唯识宗反而不如禅宗能够继续 | admin 2018-07-22 |
|
公元2004年初夏,导师鉴于台湾广大佛弟子众,数十年来恭敬供养三宝,广积福德,慈济众生,兴善止恶,已具承受世尊正法之因缘果报,为广利有福佛子明白如何消除烦恼障及所知障,发起世间、出世间智,乃将《起信论讲记》交由同修会编辑成书陆续出版。亦可预见,此举将在未来佛教史上列为重要的记事,影响后世深远。“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 | admin 2018-07-22 |
|
所依的就是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才有办法依着悟入第八识如来藏心以后,悟入禅宗的本心;才能够依于佛果、依于佛菩提道的修行的功德,慢慢的证入这个佛性的功德;知道菩萨万行的原穴,知道众生轮回起处、众生这个烦恼种的修除,这个是依于阿赖耶识所含藏的这些种子的转依;乃至于能够了解这些万法所依的这些法性;能够逐渐的出生般若智慧,出生般若别相智,乃至于慢慢的因为佛菩 | admin 2018-07-22 |
|
并且他认为,有所得的话就有所缚,有所缠缚就是众累,就是所有烦恼的根源,所有我们的苦痛的根源都来自于有所系缚,有所系缚又是来自于有所得;所以吉藏法师主张,佛经的一切大意都应该要从“无得”这两个字去切入。并且吉藏法师认为,与他同时的其他的人的主张,都是所谓的有破有立,也就是在破斥其他人的同时,也有建立自己自宗学派的主要论述的企图;既然是有破有 | admin 2018-07-22 |
|
当一个人的一切都太顺利,没有太多烦恼的时候,他是没有动力进一步的去探究烦恼的根源的,因此没有机缘成就佛道。为了精修“菩萨道种智”,为了证得地上菩萨满心之现观,再来的菩萨乃以誓愿力故,留一分思惑未断,虽具烦恼相,但于烦恼得自在。由于菩萨愿力坚固,志心坚定,永不退转,恒时正念,故一切烦恼拘他不得。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的人,虽已历劫累世修持佛法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