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今年三月受上品菩萨戒回来以后,一直能够精进用功,在几年看话头培养出的定力相应以及菩萨戒体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加持下,粗重烦恼减少很多,心常清凉寂静,渐能离于世间五欲的渴爱。在领略过少烦少恼,身心轻安之乐后,对烦恼现行时的热恼觉受就比较不喜欢乃至生起厌离之心。某夜,因睡姿不当,无梦自遗,更是对色身的污秽不净生起厌恶,于是心中发狠,作出一个决定:我一定努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么一来,反而是妻子生起了烦恼,她向同修(对他)说:「为什么现在你不再与我亲近了呢?我犯了什么错吗?」先生说:「那是因为我已经完全的看清楚你了。」妻子听到先生这么说,大发雷霆,召集了亲朋好友,要大家来评评这个道理!此时先生就拿出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瓶子,对妻子说:「你觉得这个瓶子好不好看呢?如果觉得好看的话,就把它当作是我抱在怀中吧。」妻子就把这个瓶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知道我今生要做的事儿,这一点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动摇过;也知道自己的业力,从开始到现在好像也没有消减过,心中的感慨、感动、惭愧、愿力交织在了一起,只有哭了,哭过了好像痛快了一点!我觉得我不能提醒你什么,而且好像提醒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刚刚和一个同修谈他的烦恼,我说:你只要这样这样……做就可以了。他说:师兄啊,你是没有在其中啊,我做不到啊。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掉举就是因前四种烦恼而生的一念无明。所以我们说悟后起修,要大家修习禅定,修习禅定就要同时除烦恼。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断一念无明。我们菩萨的入道——见谛,是明心见性。这是破除根本无明,破除掉所知障。菩萨初果已破所知障,因为对真如有真实的体验。可是菩萨初果明心见性,还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但是阿罗汉、缘觉,一念无明都已经断尽。那么一念无明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具足证得了真如佛性的涅槃本性,他已经远离了世间烦恼,他没有去来之相,可以安住于菩提,安住于真如。永离贪欲、瞋恚的缘故,心里面从此不再被瞋恚所左右,心里面从此不再起淫欲的贪念及世间财物的贪念,所以称为菩萨阿那含,菩萨不还、菩萨不来。这样的解脱境界类似于第五地菩萨的解脱境界。但是因为禅定功夫的深浅不同和以往贪瞋习气轻重的不同,导致过牢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汝当听受读诵清净大乘甚深经典。又能消除诸不善业。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此说已有信受者。二人俱名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四根本重罪。初发心菩萨对人说:你现在不应该听闻读诵声闻乘经典,应当摒弃声闻经典。声闻法中没有最终的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你应当受持读诵大乘甚深经典,才能消除不善业,速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样说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学佛修行的人也是一样,未学佛时,看到亲人、朋友、同事在学佛、信佛、拜佛,他们都说「学佛很好」,鼓励我们也学,这时我们就可能会思考「我要不要学佛?」若是想学,要去哪个道场或团体?或是自己看经书?要先学那个宗派?看什么经书?要不要皈依?受戒?要拜那一尊佛菩萨?我比较喜欢某师父,可是他的法好不好?他有没有悟?听说他没有悟,可是他是那么有名的大师,应该是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其实我见真是很傻,这样生生世世紧紧抓住那个有限不放,而不断流浪生死,卷裹着种种的烦恼与忧闷,不惜为了那点苦的间隙显示出的点滴之乐,而不断贪求,真是苦不堪言。佛说苦、集、灭、道,这个集真是描述的非常到位,我就是集,就是伴随着那种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深深的内收的痛苦,死死想把住那点滴有限的资源以为自我。所以要断我见,就先从布施这个行门开始,看是否能打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讲记这一段同样是帮助我们缩短佛菩提道长久时劫的方法,(原标题:证悟之后能够迅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四个方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善男子!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舍离烦恼,终不得受恶有之身,是故菩萨虽现恶业,实非身口意恶所作,是誓愿力;以是愿力受恶兽身,为欲调伏彼畜生故;菩萨现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语、法语、实语、不粗恶语、不无义语。心常怜愍修集慈悲,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此就精进的去除世间五阴所生贪、瞋的各种习气,所以贪欲越来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不管上一次,你是如何沮丧,别人怎么冤枉你呀,不管你是多么地愤恨不平、怨天尤人、心里很担忧或如何如何,虽然是你还会这样,于自己于众生,而受种种的境界困扰,而产生许多不如理作意的心行;可是你要这样想,佛陀会照顾你,因为经典处处在在都跟你说,你绝对会成佛!所以你有什么好去怨叹别人的呢?你有什么好去顾影自怜的呢?不过我还是要说那一点,你不在那个第一时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修学上,自己要用心;而且,通常你精进的时候,境界往往会很多,就刚刚好是你要对治的烦恼就会随着因缘而现起,因此你周围不可能不现起贪婪的现象,让你去缘触的啦。如果你是嗔心重,那你的周遭就会现起你想像不到的境界来触怒你。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大家也会帮你啦,神也不会让你太难堪,但是如果你很迟钝,对于自己现起的贪嗔痴一点都不在意,那这样再怎么帮忙,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来到这里,待得下来不害怕、不起烦恼,能够持续一直修下去,你就知道过去生一定受过菩萨戒了,不然的话,老早就溜掉了。世尊又告诉我们,如果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经由这个十戒法门而能证入贤位、圣位的话,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个戒必须要受。因此,以后禅三的报名审核,会考虑报名的人有没有受菩萨戒。因为这个戒是一切菩萨、一切佛的根本。不肯发菩萨的大心,不肯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多数的人,不论是否「寝疾于床」,其实都有些身心的问题及烦恼,严格说来,也是「有疾菩萨」。这一段「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点出大乘佛菩提道的精神,也详细指出「人间烟火」:菩萨的善巧方便。对每一位菩萨来说,不论是慰喻别人,或是自我省思,都是可以思惟、再思惟的!(原标题:忆所修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192,c10-12)而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11更说明得很清楚,昏沉睡眠盖的原因:【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以上所引便知︰爱欲贪瞋等烦恼并非悟后立刻除尽,所以明心见性是得无生忍,最懈怠的开悟者,须七次人天往返,才能不受生死;有的人一次人天往返而不受生死;有的人往生于色究竟天,在那里解脱;有的人特别利根,悟的当生断尽烦恼而成菩萨阿罗汉,不受分段生死,各不相同,但仍未到究竟佛地。所以应当悟后起修,请佛子明察。世尊在经中说有两个障碍,使人不能成佛。第一个障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来到这里,待得下来不害怕、不起烦恼,能够持续一直修下去,你就知道过去生一定受过菩萨戒了,不然的话,老早就溜掉了。世尊又告诉我们,如果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经由这个十戒法门而能证入贤位、圣位的话,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个戒必须要受。因此,以后禅三的报名审核,会考虑报名的人有没有受菩萨戒。因为这个戒是一切菩萨、一切佛的根本。不肯发菩萨的大心,不肯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惭愧佛XXX忏悔:自无始劫来,贪(五欲之中以色、名更甚)嗔痴习气深重,烦恼连连,苦痛重重,障碍修行,障碍解脱,故于今日,汇集导师和亲教师法宝中关于习气知见之开示,以反复熏习,心得决定,愿早除性障】【惭愧佛XXX发愿:无论娑婆世间多么险恶,对三宝信心永不减退,愿生生世世在此娑婆,皈依三宝,修习正法,护持正法,修除性障,道业猛进,自度度他!】【惭愧佛XXX祈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