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谓烦恼障、业障以及果报障这三种,经中有说:欲灭此三障罪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罪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学佛之人来自四面八方,每人有每人的习性,对于讲求规律与效率的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些人不遵守规定或是效率不彰,自己内心就会生起烦恼。透过不断地观行,观察烦恼的生住异灭,观察五阴的虚妄,才终于消除了这个烦恼。但是有些累劫来的习性可真不是容易改变的,譬如对于欲界爱的贪着。有一次妈妈过生日,和妹妹生日没差几天,全家人当然要为她们庆生,妹妹说妈妈喜欢吃牛排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大乘法中见道通达位的初地菩萨所断异生性,性质极为宽广,必须先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再经由悟后进修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再进修一切种智而发起了初地道种智的初分,并且已完成解脱道中的三果取证,这时才能说是已经断尽大乘法中异生性相应的烦恼了,从此以后不会再因性障而谤大乘贤圣,也不会因为对于大乘佛菩提的误解而谤大乘法及上位的大乘贤圣。这是大乘法中所知障所摄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念无明又称为烦恼障。一念无明本身就是烦恼染法,也就是会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所以一念无明又称为见惑跟思惑,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跟有爱住地烦恼这四种。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是说,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我慢所生,从我慢所长,所有的烦恼都依于我慢而有。那么意思就是说,只要把我慢给断了,你的生死大事就了了。那么我们再来看,我慢跟我见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我慢?我慢就是因我而起慢,什么是我?就是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因为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所以乐于五阴存在于三界当中,这样的一个执著,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主要是在说明,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单单就与粗重的分段生死烦恼相应的习气论之,已是累牍盈篇,罄纸难尽了。这些性障习气,若不寻求根除之法,只有生生世世流转不停,而且大多是每况愈下。而前面说受制约的习气行为,是由潜藏于潜意识末那深处之「习气档案」,不断地被意识提取出来,又不断地「另存新档」而增长厚实,这是站在现行运作的角度来说;其实真正搜藏这些档案,真正集藏这些习气种子的是如来藏阿赖耶 | 三摩地 2018-07-23 |
|
细观自身八识之互动状况,烦恼习气如何形成?与习气形成息息相关之记忆如何运作?如何储藏?又如何提取?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如上一言难以尽举之问题,现代科学亦只能解其冰山一角。若再论及阿赖耶识之性用,譬如大种性自性──众生如何依其别业摄取四大种而成就各自别别之正报身?如何依其共业而摄取四大种成就山河大地等之依报土?如何依其共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还有一种人呢,就是他的心性是非常的怯弱,稍微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他就会起非常大的烦恼,他就会不高兴。所以,在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有时候他会皱着眉不讲话,有些就会嘴巴嘟噜嘟噜地念。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在观看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发脾气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样貌;一般来说,我们看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整个脸型一定会产生很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则何有智愚之分,迷悟之别。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一般来讲,我们修学佛法,首先要认清楚何谓生灭法?何谓不生不灭法?乃至于何谓生灭法上面建立的生灭相?所谓的生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一句五阴十八界;所谓的不生不灭法:就是正觉总持咒的第二句涅槃如来藏。在其他的单元当中,我们曾经引用了《金刚经》的两首偈,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见一处住地,所以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烦恼,因此证得初果的下一步,就是要断除欲界爱。那么为什么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是欲界爱呢?因为欲界爱的内容深广,现前就已经被这个欲界爱所缠缚了,因此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就是欲界爱。初果人虽然已经亲证三界五阴法当中,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么一来,反而是妻子生起了烦恼,她向同修(对他)说:为什么现在你不再与我亲近了呢?我犯了什么错吗?先生说:那是因为我已经完全的看清楚你了。妻子听到先生这么说,大发雷霆,召集了亲朋好友,要大家来评评这个道理!此时先生就拿出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瓶子,对妻子说:你觉得这个瓶子好不好看呢?如果觉得好看的话,就把它当作是我抱在怀中吧。妻子就把这个瓶子牢牢的抱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就是说,由于过去多生以来,熏习欲界的五欲,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思惑,这就是三界爱的烦恼。初果人断的是见惑,所以三界爱的思惑尚未断除。见惑与思惑是不同的,否则一念无明,也不必分成四种住地烦恼了。那么接下来,初果人要怎样断欲界爱呢?在《长阿含经》中,佛说: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意思是说初果人已经灭尽了我见、疑见、戒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情绪、个人特质,究竟了解多少呢?!有机会找位熟悉中医的好友谈谈,或找位有耐心、有医德的中医师初诊看看,由他们来对你的身心提出问题?而绝大多数的人,只能记住自己这几天那边痛,那边不舒服?但却很难仔细描述自己的身心状况的!对于不了解自己的身心,这一点是毫无意外的!这关键在于:「定力」真的很不好,真的很不好!对于未熏习知见、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是二法,汝及成就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当胜鬘夫人向佛提出众生难以理解的法时,佛即随喜赞叹说:「就是这样子啊!就是这样子啊!如来藏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的道理,真的很难让众生了知。有两种法众生很难了知:第一种、是自性清净心,众生很难了知;第二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证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经担任会中的重要职务的人,譬如任亲教师、或干部职务…等,必须除掉私心及眷属欲,否则,连意识的贪着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刚强的末那识的执取性呢?因为私心及眷属欲,都是意识层面的贪着啊!现在大家知道妄想出现的道理了,就可以死心塌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切烦恼的根源,譬如我所执、我见、我执、善恶业、心所法……等种子,其实都存在第八识中,所以缘觉所观的因缘法只能推溯到这个本际识,就是最终法了,到此就只能再退回来而无法再向前推溯了。这道理在四阿含中曾经密意说过,可是到末法时的现代已经没有人懂得了,那些自称已经证得三果、四果的师、大居士们也都不懂,可见他们的证果都是因中说果。这道理,我们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一章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七八三经: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你有感觉艰苦、烦恼的时候,这就是在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考验,这时你必须运用智慧来降伏心念上的障碍,拿出修行的精神来克服万难。因为有境才好修,无境不成道。7、除了自己正当职业的上班时间外,其余空闲时间,不要吃喝玩乐,要对上述几点精进努力,莫放逸,假以时日,经过艰辛的锻炼后才有可能获得法喜或法昧,般若智慧在你的内心自然而然的显现,到时你会发出会心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初禅之前我们就应该要先求见性,因为初禅以后,二禅开始全部都偏于伏断烦恼的功夫;我们知道,断除了烦恼就没有办法起念参禅,就会落入一念不生,就会落于无念之中。参禅必须要在一切的烦恼因缘之中来参究,而不是离开一切的烦恼因缘。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的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