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华严经》说:「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菩萨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罗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摄众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障碍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舍诸见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拔一切恶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与我无异。】——《如来藏经》【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如来藏经》【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大乘入楞伽经》【阿赖耶识亦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学得很法喜,很快乐,不也是很好吗?可是二年、三年过去了,有一天回心返照,反问自己:为什么原有的许多烦恼,如今还是一样都不少?不是吗?犹如家母从年轻时开始学诵经,直到后来,对于佛法的认知,也只是诵经。家母识字不多,所以学习诵经时,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认;也真了不起,竟然都能背诵起来;其中之辛苦,不言可喻。寺里有活动,就到寺中诵经;诵完经后,回到家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二)我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就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三)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在西天吩咐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中土初祖)曰:汝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个异熟识仍然还含藏着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也还含藏着所知障的微细随眠;如果能够再把这两种随眠都断尽了,就再一次改名,叫作无垢识,也就是佛地真如的心体。但是这个佛地真如的无垢识,其实仍然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仍然具有原来阿赖耶识的真如性;只是因为经由开悟、修行,使得心体中所含藏的两种障的种子、随眠都究竟清净了,所以将阿赖耶识改名为异熟识,再改名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曾开居士又问:为甚么赞即欢喜,毁即烦恼?慧远禅师道:侍郎曾见善知识否?曾开居士道:某三十年参问,何言不见?慧远居士道:向欢喜处见,烦恼处见?曾开居士正要开口拟对,慧远禅师突然震声一喝。曾开居士又想开口说话,慧远禅师便道:开口底不是。曾开居士一听,茫然无对。这时,慧远禅师召呼道:侍郎向甚么处去也!曾开居士终于猛然省悟。慧远禅师道:也只得一橛。33、知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祖钦禅师后来谈到了他当时的感觉,俯仰天地间,森罗万象,眼耳见闻,向来所厌所弃之物,与无明烦恼,昏沉散乱,元(原)来尽自妙明真性中流出。后来,在师范禅师座下,碰到师范禅师举起衲僧巴鼻、佛祖爪牙之话头,便觉得以前所得,一点都不得力,出身不得,更无下口处。于是他发誓一定要究明此事。经过长达十年的参究,一天,祖钦禅师于佛殿前经行。就在他放下一切,无拘无束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只觉得肚里闷心头烦恼时。正是好底时节。第八识相次不行矣。觉得如此时。莫要放却。始终只如今日做将去。佛法世法打作一片。且耕且战。久久纯熟。一举而两得之。但举话头,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麽道理。前提要放下:杜门壁观。此息心良药也。若更钻故纸。定引起藏识中无始时来生死根苗。过去底事。或善或恶。或逆或顺。都莫思量。现在事得省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如来藏经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灵鹫山宝盖鹿母宅,于栴檀藏大楼阁中成等正觉,十年之后,当热时际,与大苾刍众千人俱,有学、无学、声闻、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皆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获得正智。犹如大龙所作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到于彼岸。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此一阶段的持名念佛,因为众生有种种的烦恼,以及种种世俗事务的干扰等等,使得持名念佛的念断断续续的,乃至一事无成而打退堂鼓,不再持名念佛了。然而有些佛弟子能够克服前面所说种种烦恼,以及克服种种世俗事务干扰,心能安住在佛号上,不再随著烦恼以及随著世俗事务起伏不定,因而转入下一阶段,也就是在念佛的时候,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而且每一念都很清楚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7遍)无相拜佛10----20分钟(忆佛念佛)回向文愿以修学正法、护持正法、推广如来藏正法之殊胜功德,迴向弟子○○○之累世父母、师长、冤亲债主,得蒙诸佛菩萨加被,早生善处,归命佛法僧三宝,悉发无上菩提心,跟随善知识,修学佛法,早证菩提,早成佛道!兹以修学护持如来藏正法之殊胜功德,诚祈诸佛菩萨护佑弟子○○○法缘具足、无魔障之邪扰、无无明之惑乱、慎护身口意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当然就是佛世尊如来的。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无漏,具足了戒、定、慧,能够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福田,那当然也是我们修学佛法中所应当要恭敬的。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德,除了能够消除我们悭贪的这个心之外呢,依着布施也能够舏受众生。第五是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佛法门的殊胜,龙树菩萨在其所造《大智度论》中便有这样的开示:念佛三昧,能除种种一切烦恼,以及先世的罪业。其余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却不能除嗔恨。有的能除嗔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痴,而不能除淫欲及嗔恨。有的虽能同时除去贪嗔痴三毒,却不能除掉过去世的罪业。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以及先世罪业。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够度脱众生。如果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云何解脱胜?如来具足二种解脱胜,除智慧障及烦恼障,永断一切烦恼习气,智缘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脱胜。是故舍利弗于契经中,赞叹如来具七胜法。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乘菩提要出离生死苦,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捨众生名重烦恼。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菩萨善戒经》)经中优波离请佛为大众开示:在贪、瞋、痴三毒中,哪一个犯戒比较重?哪一个犯戒比较轻?佛为大众开示:菩萨如果犯了恆河沙等贪,不名为犯戒;但是菩萨只要犯了一点点的瞋,名为犯戒。为什么?因为菩萨起了瞋恚心以后,众生就远离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为佛子者,若能「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众生、断烦恼」;「若不坐禅,平地颠坠」。又引《妙胜定经》言:「若复有人,不修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复大精进,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何以故?但使发心欲坐禅者,虽未得禅定,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大正藏第46册)4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为佛子者,若能「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众生、断烦恼」;「若不坐禅,平地颠坠」。又引《妙胜定经》言:「若复有人,不修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复大精进,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何以故?但使发心欲坐禅者,虽未得禅定,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大正藏第46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乘人的作意就是最好你不要出现,当你出现以后,带给他的,他可叫作是烦恼。因为呢,你如果跟他请法,他可能不得不跟你,可是说实在的,他不一定有兴趣跟你。然而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大乘人是看对方是否有因缘,如果有因缘说法,就为他说法,看他的根器说法,他不高兴听这个法,你就讲别的法,他任何法都不想听的时候,你就合掌恭敬,然后呢,面貌欣怡,不要露出颦蹙相,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