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就好像有人问说:贪淫的心念很重,要如何克服、对治?这个问题是类似的,只差在说所针对的烦恼状况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的习气是不同的。或许有人会说:那么我两种状况都有,那又要怎么办?这往往也是现代人有可能会面临的状况。若是说两种状况都有,或者是说,甚至有三种乃至于是更多的状况,那可以先对治比较严重的情形,当然也可以随着现行状况的不同而随机作处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会起瞋心,是因为跟自己如来藏中的根本烦恼相应了,也就是跟瞋心所有法这个根本烦恼相应了。如果再严重一点,随著这个根本烦恼也会起随烦恼,例如忿、恨、恼等随烦恼。跟这些瞋等心所相应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再起了身行和口行,甚至于会有恶口;可能还会有杀、盗、淫等恶行。所以整个修行里面,摄心是很重要的。那为什么会与瞋心所相应呢?我们的前六识都会跟瞋心所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嗔在五位百法中,归属于五十一心所法的六根本烦恼所含摄。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譬如十个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害等法,就都是因为嗔的缘故所引生。所谓嗔,就是嗔恚、忿怒,也就是在逆境当前时,由于不顺己意的缘故,所以脸上就显现出忿怒的表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瞋”在五位百法中,归属于五十一心所法的六根本烦恼所含摄。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譬如十个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害等法,就都是因为瞋的缘故所引生。所谓瞋,就是瞋恚、忿怒,也就是在逆境当前时,由于不顺己意的缘故,所以脸上就显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即为说嗔恚过恶:愚痴烦恼,烧灭善根,增长众恶,后受果报,堕在地狱,备受苦痛,不可称计;时须菩提闻佛世尊说是语已,心惊毛竖,寻自悔啧;即设复得脱,或作龙蛇罗剎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残害。于佛前忏悔罪咎,豁然获得须陀洹果,心怀喜悦,求入道次。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懃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经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两位比丘说:是的,世尊!那么既然是这个样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还有一种人呢,就是他的心性是非常的怯弱,稍微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他就会起非常大的烦恼,他就会不高兴。所以,在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有时候他会皱著眉不讲话,有些就会嘴巴嘟噜嘟噜地念。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在观看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发脾气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样貌;一般来说,我们看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整个脸型一定会产生很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有了怨跟恼的阶段的两种情况的众生,他们想要离开嗔恚的烦恼,当然就更不容易了!一般而言,这些都还不是开始学佛的人。现在假设说,你嗔恚的势力也到了恨的阶段,世俗话不是也劝勉我们说:当一个人在盛怒之下,千万不要冒然作出任何决定。所以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想说:这件事情对我们自己伤害会到什么样程度?是不是还可以接受?也许是不是有可能只是一个误会?然后再加上上述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般而言,欲界之中的贪的烦恼是深重的,所以有相对因为失去自己所喜欢的五欲境界而生出的嗔;色界的嗔,主要不在是因为对五欲而生起而言,主要是在讲的是能否安住于禅定的境界而言,这是属于法尘境界的贪;无色界一般而言就没有嗔。(原标题:嗔恚之法的意涵)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会起嗔心,是因为跟自己如来藏中的根本烦恼相应了,也就是跟嗔心所有法这个根本烦恼相应了。如果再严重一点,随著这个根本烦恼也会起随烦恼,例如忿、恨、恼等随烦恼。跟这些嗔等心所相应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再起了身行和口行,甚至于会有恶口;可能还会有杀、盗、淫等恶行。所以整个修行里面,摄心是很重要的。那为什么会与嗔心所相应呢?我们的前六识都会跟嗔心所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定的功用,就是因为定的力量而产生作用,使我们能够悟明真心,能清楚的眼见佛性,使我们能够亲证某一些定的境界,减少我们许多的烦恼。所以定力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心不随定,亦不舍定。因为心如果随定的话,就会进入定境而不能参禅;心如果舍定的话就会散乱,不能保持正念,一样不能参禅。由此可知:参禅的定是讲心一境性,是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状态,还要再提起一个参究的净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云何等持。谓数修数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说一切有悉皆如梦,了达诸法自性皆空,说诸欲乐无有滋味,令诸众生远离欲缚,出烦恼垢。(经中此类开示不胜枚举,略取一斑)《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楞严经》云:有漏微尘国,皆依虚空立;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净极光通达,寂照涵虚空,反观此世界,犹如梦中事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断我见在佛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那一个菩萨断我见之后,他的烦恼会越来越少!当然因为初果人还是会有贪嗔痴,所以难免还像一般人一样,但如果他确实有未到地定,加上又有薄贪嗔痴的功德,那他就进入二果,如此他就会比一般人更加的调柔!也会更少烦恼!也许他跟老婆讲完情话隔天就忘记了,也许他跟老婆吵架完隔天也就忘记了!或者他根本就不想跟老婆吵架!那老婆一哭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是我见,自古至今,即难断除;是故古今师、大居士,每多误以为断除我所之贪著,保持觉知心不贪不厌之境界,如是清净安住即是断我见烦恼、即是证涅槃境界者;如是涅槃,同于外道五见涅槃之第一种,具足外道凡夫见解。如是邪见比比皆是,皆是错悟二乘涅槃、自认已断我见之误会者;所以者何?谓觉知心本身即是欲断我见者所应断之我故;觉知心不论处在何种一念不生之境界中,不论 | 三摩地 2018-07-23 |
|
悟前都是依止于处处做主的我,依止于见闻觉知的我,现在开始转变自己而依止常住不坏的如来藏为真实法,认定自己虚妄不实,我见与我执渐次消灭了,烦恼渐次减少了,转而依止从来都无所得的常住心如来藏,这就是转依,这就是「守于真常」。因为如来藏恒常不灭,转依如来藏时就叫做「守于真常」。】(《楞严经讲记》第七辑页250-251)【庄严佛土的事情,得要从自己的自心如来的庄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有的菩萨假设看到证悟的菩萨缺点,也不能因此心生嫌弃!因为平实导师也说过,我们不能用入地的圣位菩萨的标准来看待证悟菩萨,因为证悟的菩萨如果没修到三果,难免他还是有贪嗔痴,二果只是薄贪嗔痴!因此我们不论是已悟或未悟,面对证悟菩萨有过失时,要当作没看到!如果跟他是好朋友的话可以私下跟他讲,譬如有的证悟菩萨太处处留情!你可以私下跟他讲不要这样,他也会听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穿珠师的妻子知道这件事后就生气地骂穿珠师说:你为什么不花那么一下子的时间去帮忙穿珠来赚十万金钱,竟然在这边听道人说法呢?穿珠师听了心里面起了烦恼,弥勒菩萨知道他心中的不满,于是就问他说:你能不能跟著我回到寺院中?对方答言:能。于是弥勒菩萨就带他往僧坊中去了。然后弥勒菩萨就问上座大阿罗汉们说:如果得到十万金的金钱跟听闻佛法比,哪个功德比较大?结果上座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华严经》说:「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菩萨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罗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摄众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障碍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舍诸见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拔一切恶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