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八个心各有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这些心相应的烦恼、善法、无记法等等;这些心所有法,加上八个识,以及我们的色身五根等十一个色法,合起来运行的时候才能够有一切法的出现。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把它们叫作有法。为什么有法又叫作一切众生心呢?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会显现出来的心。人类是这样子、狗也是这样子、蚂蚁也是这样子。因此我们看 | admin 2020-02-18 |
![]() |
意识缘五尘相分如是起心分别产生遍行、别境、善十一、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等五十一心所法之法尘,故属心所有法。例如:眼见山之色尘,山本身属性境,因性境不随心,山之本境不被意识心所缘而有所改变其相状,称为性境,其余声香味触四尘色境,亦复如是,皆实种所生,性境所摄。眼识只缘山之青、绿等显色,而意识缘山之山势高、低、远、近……等形色,及 | admin 2020-02-18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admin 2020-02-18 |
![]() |
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有、而显,八识心王又是依第八识及无明而出现于三界,而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随眠,也是由各自有情的第八识所执持,而藉缘变现色身及山河大地,因此说三界唯心。也就是说,三界唯依第八识心而有,依第八识心而变现,以第八识为根本。各位菩萨,以上简单说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意思,让大家先建立一个粗略的概念。菩萨们如果 | admin 2020-02-18 |
![]() |
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惛沈、掉举等八种。第六类则称为不定心所法,有四个法,包括悔、眠、寻和伺 | admin 2020-02-18 |
![]() |
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惛沈、掉举等八种。第六类则称为不定心所法,有四个法,包括悔、眠、寻和伺 | admin 2020-02-18 |
![]() |
各位菩萨,说完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之后,接下来继续说明第四类:六根本烦恼。什么叫作根本烦恼呢?《成唯识论》卷六云:【烦恼心所,其相云何?颂曰: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论曰: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成唯识论》卷六)这段论文的意思是说:所谓的根本烦恼,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也称为缠,由于它会缠缚有情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随烦恼的意思是说,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就叫作随烦恼。所谓随有三种意思:第一是自类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 admin 2020-02-18 |
![]() |
这八个心现行之后,必定会产生的一切法:八个心各有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这些心相应的烦恼、善法、无记法等等;这些心所有法,加上八个识,以及我们的色身五根等十一个色法,合起来运行的时候才能够有一切法的出现。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把它们叫作“有法”。为什么有法又叫作一切众生心呢?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会显现出来的心。人 | admin 2020-02-18 |
![]() |
”接着观察,让自己烦恼的事情有哪些呢?例如早上开会时,某甲当众批评我的简报很糟糕,当时听了心里不高兴,因为他让我当众难堪,让我没面子。唉呀!我、我、我的,这个“我”是谁呢?我是五阴,落在五阴。但是契经说“解脱无我”,结果自己却落在五阴我。接着思惟观察这个烦恼持续多久?在回家路上是否一直都不开心?是否在想下一次也要找个机会让 | admin 2020-02-18 |
![]() |
在二乘佛法里面讲的,主要是如何能解脱于烦恼;也就是说,佛在二乘佛法里面告诉我们说:烦恼它的根本是什么?它的来源是什么?它的表现是什么?它的样貌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要如何去掌握所有一切烦恼的关键。并且佛也告诉我们说,掌握这个关键之后,一步一步的修行之路,应该如何去走?按照这样走,我们就次第地能够逐步解脱于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二乘解脱道。另外一个呢,很 | admin 2020-02-18 |
![]() |
第二点,《般若经》讲的空,不是一切有为法的无常空,不是烦恼断灭的空,不是缘起性空,而是说这个如来藏本身祂无生,本身具足了无漏无为法,可是祂能生一切有为法;所以《般若经》讲的是中道,般若中道讲的是这个如来藏本身的真实空。所以,如果说读《般若经》的时候,把祂当作说那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所以空,来看待《般若经》的话,那么这样子,等于误解佛的意思,就会对这 | admin 2020-02-18 |
![]() |
生死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烦恼的苦是一种情绪,可是我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对于烦恼的认知正确吗?既然学佛要了脱生死,那么佛法对于了生死的看法是什么呢?学佛要消除烦恼,佛法对于消除烦恼的看法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摩诃般若波罗密!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密呢?我们简单的讲,就是说大智慧到彼岸。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智慧,那波罗密呢?就是到 | admin 2020-02-18 |
![]() |
那么由这样的认知当中来消除我们对依这个五阴而说有生死、有烦恼的那个苦以及恐惧。所以说学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摩尼宝珠,让自己不只是有解脱的智慧,也要让自己有实相的智慧。我们来看《法华经》当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 admin 2020-02-18 |
![]() |
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施,他就觉得很刺耳。当佛陀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就知道他的善根微少,所以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 | admin 2020-02-18 |
![]() |
明心见性之人,虽然已经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因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即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所以虽然得到了无生忍,仍然还要再轮回。必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