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以上所说的邪淫罪,各有轻重差别,如果是从重烦恼而产生的,就是邪淫的重罪;若从轻烦恼而产生的就是轻罪。什么是重烦恼呢?就是极贪心或极恶心。譬如心中建立一个邪见:我就是要玩尽天下的女人。其实还不晓得到底是谁玩谁呢?其实是他自己被人家玩,却想玩尽天下女人,这叫作极贪心。依极贪心而作的事情都是重罪,但是其中仍有差别。譬如家里很有钱, | admin 2020-02-19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以上所说的邪淫罪,各有轻重差别,如果是从重烦恼而产生的,就是邪淫的重罪;若从轻烦恼而产生的就是轻罪。什么是重烦恼呢?就是极贪心或极恶心。譬如心中建立一个邪见:我就是要玩尽天下的女人。其实还不晓得到底是谁玩谁呢?其实是他自己被人家玩,却想玩尽天下女人,这叫作极贪心。依极贪心而作的事情都是重罪,但是其中仍有差别。譬如家里很有钱, | admin 2020-02-19 |
![]() |
北欝单曰他们那个地方日子因为过得太好了,所以很少烦恼,但也因为这个样子,所以他们那个地方都不修学佛法,也没有佛法可说。所以因为这样子,北欝单曰的人们只有四个十善业道,也就是不杀、不盗、不恶口、不瞋。接着说,地狱当中有五种的十善业道,但这个也都是跟戒律是没有关系的,那是因为他们的果报本来就是如此。地狱有哪五个自然的善法呢?有不杀、不盗、不淫、不绮语、 | admin 2020-02-19 |
![]() |
同时行十善业时,因为具有慈悲心及正知见的缘故,因此内心清净,能够逐渐远离种种烦恼,并且可以配合菩萨之智慧,以方便善巧来行十善业,因此可以利益更多与不同层次的众生。譬如菩萨也要在利益众生中,来接引众生入正法修行,或者随顺适当因缘,而让众生建立正知见、远离邪见,以及生起众生明达之智慧。以上都是在说明菩萨修行十善业殊胜之处。另外菩萨行十善业时,了知自己多 | admin 2020-02-19 |
![]() |
同时行十善业时,因为具有慈悲心及正知见的缘故,因此内心清净,能够逐渐远离种种烦恼,并且可以配合菩萨之智慧,以方便善巧来行十善业,因此可以利益更多与不同层次的众生。譬如菩萨也要在利益众生中,来接引众生入正法修行,或者随顺适当因缘,而让众生建立正知见、远离邪见,以及生起众生明达之智慧。以上都是在说明菩萨修行十善业殊胜之处。另外菩萨行十善业时,了知自己多 | admin 2020-02-19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杂色已生恶思惟,是恶思惟名为无明。无明因缘生于求心,名之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缘获得果报。】(《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面为我们开示,一切众生都有杂心,因为众生善恶不 | admin 2020-02-19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经文也提到:若诸众生少壮老时、春秋冬夏所起烦恼各各别异。这里面告诉我们,所有众生在少年、壮年、老年时,出生的烦恼各不相同,同样地在春天、秋天、冬天、夏天不同时期,生起的烦恼也会各各不同,这些都是因为十善业道的关系,也就是众生的杂业因缘,所以就会导致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快乐与烦恼。如果众生都是纯一的善业,那就没有春夏秋冬的差别。若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从实证解脱果的修行人来看,一般人对死亡的担心真的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懂了佛法的道理之后,就知道原来众生本来都是在轮转生死的,如果还没办法净除烦恼,那么一定作不到不受后有,就一定会再去受生的,那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般人对死亡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一般众生因为有种种烦恼的烦恼杂染的缘故,因而造下种种善恶业的业杂染,导致后有不断出生的生杂染出现,因而在三界中不断地轮回生死。二乘人因为修出世间清净业的缘故而断除烦恼,因而断除分段生死,不再有业杂染出现,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有生杂染出现。菩萨则是修世出世间的六度、十度行清净业的缘故,因而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使得菩萨最后得以断除分段生死及 | admin 2020-02-19 |
![]() |
可是国王想到那个人一定饿得很辛苦了,一定在身心烦恼当中,然后就通令:谁能够带着食物去拿给那位罪人吃,我赏他黄金千两。结果整个国中的人民,大家想到恐怖的森林,都不愿意去。刚好这个时候,差摩正在受八关戒斋,她想到说,常常听到人家说,如果世间有人能够受持八关戒斋的话,则众邪、恶鬼、毒兽、猛兽,一切的灾祸都不能伤害他,所以差摩就自告奋勇地说:我家贫穷,现在 | admin 2020-02-19 |
![]() |
这样的教示,就是不要让一个在家弟子因为财物无法取回,而产生了很大的烦恼;同样也保障老人的安全,更不会让他人有机会因为贪于财货而造下恶业。所以佛陀交代了以上三件事情以后,就会问说:你能够作到吗?如果说:可以。这还没有要传戒给他,佛陀又再提出说:你必须要离开四种恶人的交往: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优婆塞戒经》卷3)如 | admin 2020-02-19 |
![]() |
但是假如说平常烦恼染污很重,所造作的身口意业都与烦恼相应,这样的情况之下,假如说饮酒,因为饮酒容易让人放逸,因为饮酒它会让这个意识失去理智的;因为意识失去理智而放逸,就有可能与眷属以外的第三者发生邪淫,假如事情发生以后又覆藏、妄语,就有可能造成家庭的破裂。另外一种情况是说,饮酒以后又是过失伤人或杀人,譬如说现在的这个酒驾车祸,就有可能因为这样子,而 | admin 2020-02-19 |
![]() |
而在家的菩萨也有应当要受持的律仪,譬如说随顺世间良善的礼仪、应对、穿着等等,或者如一般所说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再者,受持了五戒以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也一样是律仪,更何况是又受了菩萨戒呢!受持律仪的一分目的,是为了要降伏或粗、或细的烦恼,作为来世能够进一步现观蕴处界虚妄的一个因缘。试着想想看,若是心心念念都在五欲 | admin 2020-02-19 |
![]() |
真正开悟了以后,应当勇猛地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欲之贪爱与希求,以及对五阴自我之贪爱与执著,始能降伏我执习气烦恼而薄贪瞋痴,成为二果人及九住、十住菩萨。如何能趣向成佛之道修学呢?若能持守清戒不违犯,并且精进无放逸力地向学正道,才能趣向成圣弟子。而向学正道又须持守清戒,须靠不违犯戒才能前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戒又叫作导引的基础,戒法又名平地,戒是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心中琢磨着:自己如何能像佛一样,一切功德圆满,具足一切的福与慧的福慧两足尊呢?于是便发起了广大的誓愿,想要成就无上的佛道,断除无尽的烦恼,学习无量应学未学的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也要学习佛陀救度无量无边因无明烦恼在三界六道轮回受苦的众生。菩萨这样的发心,是没有休息停止的念念不去心,直到成佛。 成就佛道要学习的一切无量善法当中,这包括了广修供养 | admin 2020-02-19 |
![]() |
又菩萨供养时,不是为了要胜过别人而供养;如果布施时有这样的想法,表示你并不是以至诚心、精勤心供养,而是用烦恼在供养;虽然有布施供养的功德,可是这样的功德就会减少,所以菩萨不应该以争胜心来供养。又菩萨供养后,不应该心生后悔,也不应该忧愁烦恼,应该合掌赞叹、恭敬、尊重。为什么?因为在作布施时,所有布施的种子都含藏在自心如来里,不会有所遗失,于未来因缘成 | admin 2020-02-19 |
![]() |
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圆满,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 | admin 2020-02-19 |
![]() |
而归依三宝,信受奉行三宝的教诲,才真正可以让我们断除一切烦恼业习以及三恶道的苦报等等三障烦恼,逐渐增长福德、智慧,而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圆满佛果。所以说,世间一切法中唯有三宝最吉祥,我们也当然都应该要“习三宝教”才是啊!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第05集菩萨正行的基础----认识三宝的真实义> 陆正元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二者无垢,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悉能远离烦恼尘垢。”(《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第二,是说三宝清净无垢,如同世间最珍贵的宝物,清净光亮不染尘秽;三宝也是一样,因为三宝本身,就远离了烦恼的尘垢。 “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第三, | admin 2020-02-19 |
![]() |
五十一法为:遍行法五(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法五(欲、胜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掉举),不定法四(悔、眠、寻、伺)。如是五十一法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