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 admin 2020-02-20 |
|
”而我也跟菩萨们提起了,一切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这一些客尘烦恼、这些性障生起的这些过咎要现前的时候,你要记得这一段经文,你要记得:第一个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先能够安住在忆佛念,不要去打开门户,不要门户洞开让客尘进来成为你烦恼心性内贼通外贼,而扰乱自己的心不平、不等、不慈、不悲;所以第一个要先以定动,能够恶来不报。恶来不报,住于清净忆佛念;再依你 | admin 2020-02-20 |
|
菩萨精进修六度之行,能够增长持戒波罗蜜,心中不与懈怠及放逸相应,远离种种烦恼心行;虽然在人间五欲境界中利乐众生,但能离开对于三界法之贪爱。因为只有修学正法与利乐众生,才是他所精进的目标;并且凭借着菩提大愿,能够不畏生死苦,利益众生而不证二乘涅槃,因此能持戒不犯,一心精进朝向目标前进。 而无论禅定证量、声闻见道或菩萨见道,都能引生三三昧。前者就是 | admin 2020-02-20 |
|
”(《大宝积经》卷88)这里面的开示,更是提醒我们要留意,因为自己的恶觉观可能都被天神知道了,这对于自己的戒行与正法弘传是有亏损的;而且恶觉观也能再引生其他种种的烦恼出来,对于自己的修学就会产生障碍。而在佛法修行上也要远离下地的恶觉观,才能证得上地的境界。因此,我们从上述《大宝积经》卷88中的开示,也可以更加了解远离恶觉观的重要性。 又譬如在 | admin 2020-02-20 |
|
而因为佛说“善来,比丘!”时,他当下顿舍一切,把烦恼全都布施掉了,所以他成就布施波罗蜜;烦恼布施掉以后,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这样就出家了!这就是檀波罗蜜,也就是布施到彼岸,他布施了一切的烦恼。这里面要说明的是,此外道在听闻世尊一句“善来,比丘!”之前,他就已经降伏了大部分的三界贪爱,才可以于世尊一句“善来,比丘!”承佛 | admin 2020-02-20 |
|
这里面修定的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因为持戒能令烦恼止息,因此有利于禅定的修证;或者因为能够依教奉行、持戒清净,便能够逐渐生起实际的功德受用,而在种种法上面心得决定。定的引生之后,有利于智慧的证入,因此持戒之后修定,当然能够提升庄严菩提的层次;相同的,在持戒之后修学种种善法,当然也能够累积福德与智慧资粮,让自己在佛菩提道上能够顺利前进,也能够利益更多 | admin 2020-02-20 |
|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 admin 2020-02-20 |
|
所以随时教诫就是应时说法,应时说法就是爱语;要随着弟子起贪结、或起瞋结、起痴结时,经由譬喻、或者经教言说,或者解说贪、瞋、痴等过失导致的因果,然后为弟子众说种种对治的法门,让弟子众能够针对自己的烦恼来远离,这个就是爱语。我们举一下在经中佛陀经常运用的对治法来说明:譬如说贪欲重的弟子,佛陀说要修不净观,因为贪欲重最主要是在五根身上面的受用上贪着,五根 | admin 2020-02-20 |
|
第三个角度就是说,随着自己定慧的增长,会让我们所取的相产生转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修行人不应该执着他所分别的种种法相,这样子就能够逐渐跟无相三昧相应,能够逐渐解脱于种种的烦恼。所以二乘它是可以透过观察,无论是能取的六识心,跟所取的六尘,都没有真实不坏的法相,也能够了解能取需要依所取才能存在;也就是说,有六根触六尘才会有六识心现起,六尘相也需要有 | admin 2020-02-20 |
|
它的一个状况,就是我们的贪瞋痴烦恼习,它会主动地去着于外境引发不善的身口意行,或者是因为外境的恶缘,引发我们自心、恶心相应的这一种身口意行;所以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的恶业就起来了。善生菩萨恐惧新学的菩萨受了戒以后,内心的贪瞋痴恶缘种子又会跟外面的恶缘和合,而这种恶缘的因缘将会使我们忘失了菩提心、还有持戒的这一种无作戒体,所以他就 | admin 2020-02-20 |
|
而菩萨虽然没有造作恶业,也能常怀惭愧远离憍慢,知道自己尚有许多烦恼无明;知道自己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要以上位菩萨为学习目标,发起勇猛精进心。另一个善心所法为心不放逸。对于菩萨来说,就是不断的努力为众生作事,努力护持三宝,假使是念佛就得时时刻刻净念相继,如果能够这样,当然能够快速成就道业。因此在《大方等大集经》卷26中开示:【云何名 | admin 2020-02-20 |
|
这样的教示,就是不要让一个在家弟子因为财物无法取回,而产生了很大的烦恼;同样也保障老人的安全,更不会让他人有机会因为贪于财货而造下恶业。所以佛陀交代了以上三件事情以后,就会问说:“你能够作到吗?”如果说:“可以。”这还没有要传戒给他,佛陀又再提出说:你必须要离开四种恶人的交往:“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 | admin 2020-02-20 |
|
比如说,我们很精进的学佛,但是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的长辈,因此而起了很大的烦恼,甚至于有更大的反应,例如以离婚、自杀相逼等等,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不然的话,一定会造成对方更排斥佛法,不仅在这一世,即使到下一世,我们要度他们也会很困难。何况这些眷属,也是我们要广结善缘的对象,所以必须要去善观这些眷属的因缘。同样情形,也必须要善观环境的因缘,比如 | admin 2020-02-20 |
|
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施,他就觉得很刺耳。当佛陀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就知道他的善根微少,所以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 | admin 2020-02-20 |
|
除了说在理上面看得越透的时候,在事上面,也因为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烦恼会一一的减轻乃至于消除;所以本来因为烦恼的减轻消除之后,本来定力----心的这个安定的力量,就会不断地增长,不容易受到外界的牵引左右,而生起了失落或是种种的烦恼。除了这个之外,菩萨也是一样,比方说:用这个念佛的方式来培养培植定力。这个念佛呢,如果能够真正掌握到念佛的方式的话,您不仅在 | admin 2020-02-20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admin 2020-02-20 |
|
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 | admin 2020-02-20 |
|
在《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经文也提到:若诸众生少壮老时、春秋冬夏所起烦恼各各别异。这里面告诉我们,所有众生在少年、壮年、老年时,出生的烦恼各不相同,同样地在春天、秋天、冬天、夏天不同时期,生起的烦恼也会各各不同,这些都是因为十善业道的关系,也就是众生的杂业因缘,所以就会导致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快乐与烦恼。如果众生都是纯一的善业,那就没有春夏秋冬的差别。若 | admin 2020-02-20 |
|
菩萨们在发起了殊胜的大愿,受持戒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勤加守护这个戒法;菩萨对于所有的戒相中,不论是轻戒或是重戒,因为都是如来世尊所制的戒,也因为对于我们都有殊胜的利益,因此都要生起尊重与守护之心,而不敢轻易毁犯,不要让烦恼染污与影响自己的心,要常常保持在不犯众生的清净作意之中;其中摄护诸根与远离恶法,对于持戒者来说,是很重要与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今 | admin 2020-02-20 |
|
因为烦恼与遮道因缘很多,如果常不能忍,就会使修行产生进进退退之现象;为了要成就忍辱度,便需要能堪受众苦,不以菩萨道之久远勤苦为难;因为常常忍辱的关系,便能一直往前迈进不退,故生精进,这就是由忍辱波罗蜜引生精进波罗蜜。从这里大家也可以了解,如果对于最基本的种种可爱与不可爱的境界,都不能生忍,使得性障常常现起,那他要精进是很难的;因为这个缘故,便会造成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