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他把随烦恼都断尽了,也已经可以任运的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了;所知障的无明随眠也断除很多了,所以这样的大菩萨,绝对不会用下巴看人,绝不会对任何人生起轻视的心。 (原标题:云何修精进门)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施设菩萨戒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帮助大乘菩萨因着菩萨戒的持守,不仅慎护身口意行而不犯律仪,进而断除烦恼的现行,乃至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的随眠,并且要修学一切善法,无一善法而不修学;此外还要救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救度。所以说,菩萨戒汇归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也就是要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三摩地

2018-07-23

这种不知我见与我执内容而熏习佛法的人,都是一念无明的熏习者;这种无明是属于烦恼障所断的无明,由于这种无明存在的关系,意根的心行就无法断除;意根的心行不断时,意识就无法永远消灭,纵使你很累而不得不睡着,由于我见和我执而使意识暂时断灭的,因为意识感觉到很累了,知道应该要睡觉了,或者应该要打个盹、休息一下,意根就让意识消失掉,可是意识觉知心的消失只是暂时 三摩地

2018-07-23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也如是开示,但在《真实如来藏》第204页〔编案:改版后为194页〕却说:「若佛子未断尽烦恼障而者,名为犯戒杀人,……。成就杀人重罪故,地狱业成就。」这不知是否是方便说还是有何差别?答:凡是持五戒、声闻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对众生而持的;若是不对众生而持,则无戒德的获得;所以受戒之后若不对众生造作恶业,即无犯戒可言,所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烦恼障习气种子的修除,以在家身分历缘对境较有因缘修除,因为众生多看表相,故对在家菩萨多有轻视、诽谤而不信受的行为,故菩萨以在家相于此利益众生的普贤行中,同时能够净除无始劫来的习气种子随眠。三者,对于许多无生法忍的现观因缘也是在家身分较有因缘遇到;因为众生根器种性的样貌无量无边,同事利行的过程当中,各种智慧的现观因缘也易出现。四者,地上菩萨亦多 三摩地

2018-07-23

还要断除欲贪发起初禅永伏性障,然后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而不证,成为慧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再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那就进入了初地,成为见道通达的通达位菩萨,开始十地修道位的修学;不仅要继续修布施等六波罗蜜多,还要加修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多,成就地上菩萨的十波罗蜜多无量行,原来在地前修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更需要增进为增上三学, 三摩地

2018-07-23

阿罗汉就是因为听到大乘菩提中有人会退转的事情,所以他们心有恐怖而不敢修学大乘佛菩提道;他们已断尽了烦恼障中的异生性,但是所知障中的异生性还无法断除。因为它太宽广、太深细了,很不容易断尽,因此二乘人初闻上品菩提时心生欢喜,可是后来听到佛菩提中有如是等事,起了退心就成为上心作中的二乘人了;因此,佛菩提要能次第增上还真的不容易。如果有智慧能了知,也肯勤修 三摩地

2018-07-23

这里讲的烦恼不是讲世俗法中的烦恼,而是指烦恼障上的烦恼——见思惑。有的菩萨是为了这个原因来发菩提心的。另外,有人是以比量来观察:自己从无量世以来受过种种的大苦恼,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利益可说啊!凡是有利益时,都只是世间法上的利益,都是无常之法,不能永随自己而去未来世,因此不曾得到真实不坏的利益。后来知道只有在佛法中才有真实不坏的利益,所以应该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种就是烦恼浊,烦恼浊也就是说他的烦恼障还没有断掉,所以有了三界众生共有的烦恼。烦恼浊的贪爱是贪什么呢?是贪着妄心的功能差别,可是这个妄心的功能差别却是包括如来藏的功德,总是把如来藏的功德据为己有而说:这是我觉知心的功能!误认为妄心自己有着如来藏的功能。当然,还没有明心的人,这句话是听不懂的,已明心的人一听就知道我在讲什么!但是我不可以明讲。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微细烦恼是讲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所摄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一切随眠,这就是细烦恼。至于粗而重的烦恼,是讲烦恼障的分段生死的种子——就是见惑与思惑——别让它们现前,要把它们断除;这些烦恼很粗而容易发觉到,也很重而难断,所以众生们都断不了。分段生死种子不现行了,就是断粗重烦恼了!断粗重烦恼是只断现行而成为阿 三摩地

2018-07-23

这里讲的烦恼不是讲世俗法中的烦恼,而是指烦恼障上的烦恼——见思惑。有的菩萨是为了这个原因来发菩提心的。另外,有人是以比量来观察:自己从无量世以来受过种种的大苦恼,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利益可说啊!凡是有利益时,都只是世间法上的利益,都是无常之法,不能永随自己而去未来世,因此不曾得到真实不坏的利益。后来知道只有在佛法中才有真实不坏的利益,所以应该 三摩地

2018-07-23

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佛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初地,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面,如果要获得初地以上的证量,他一定要有修智慧的法门,获得智慧才有可能。其实不只是初地,其实在三贤位的七住位以上,也都要有实证智慧,这样才能够说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观行所证的功德成就,乃是需要以忆佛念之净念相继的定力为工具,使得自己在观行方面能更加深入,因为专注于忆佛之念,故不攀缘非忆佛念之烦恼,烦恼障难则会因无增长势力而渐渐减少,并非故意去压制它,此乃无相念佛要成就净念相继功夫的一个重要要领。故忆佛之时就专心忆佛,不需要特别诵咒加行,因为无相念佛的本身就可以有「净念相继」的大功德。再者,对于忏悔之法,乃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想说我与别人是一体,别人的长处就是我的长处,别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的话,那么是不是别人成佛了,就等于是我也成佛了呢?那么我是不是不用修学,就等着搭便车而成佛就好了?所以我们应该是要这样思惟才是对的:诸佛与众生的本心如来藏,都是一样清净无染的,也同样具有无量的功德大能在其中,只是因为众生被所知障以及烦恼障所障住,所以那些功德无法显示出来;因此我应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什么是烦恼障?在上一集中我们谈到了,了了正见真我才是真解脱,这个真我就是大乘解脱的密码。所谓大乘mahāyāna,找到了可以解脱生死烦恼的法教,而得到正等正觉智慧到彼岸的法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尽除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执持二障业种、惑种以及一切种的就是执受识。无着菩萨开示:惑种、一切种,由能缚二人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烦恼障、业障以及果报障这三种,经中有说:欲灭此三障罪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罪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大乘法中所知障所摄的异生性,体性是极为宽广的,不是二乘阿罗汉们能了知的;因为他们连如来藏都证不到,也没有想要亲证本识如来藏,连般若中观的根本无分别智都没有,何况后得智与种智的智慧呢?所以说大乘法所摄的异生性,是所知障所摄而非烦恼障所摄的,体性宽广,极不容易断除,而且函盖二乘烦恼障所摄的异生性。二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只是解脱道所摄而很容易断除的: 三摩地

2018-07-23

一念无明又称为烦恼障。一念无明本身就是烦恼染法,也就是会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所以一念无明又称为见惑跟思惑,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跟有爱住地烦恼这四种。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 三摩地

2018-07-23

这种不知我见与我执内容而熏习佛法的人,都是一念无明的熏习者;这种无明是属于烦恼障所断的无明,由于这种无明存在的关系,意根的心行就无法断除;意根的心行不断时,意识就无法永远消灭,纵使你很累而不得不睡着,由于我见和我执而使意识暂时断灭的,因为意识感觉到很累了,知道应该要睡觉了,或者应该要打个盹、休息一下,意根就让意识消失掉,可是意识觉知心的消失只是暂时 三摩地

2018-07-23

对他们而言,于烦恼生厌离欲是为正修行,越能厌离烦恼,就越能于解脱道上精进;对菩萨来讲,却不可以厌离思惑烦恼,反而必须以烦恼为助道因缘:悟前需要借助烦恼来觅真心,悟后至十回向位满心阶段,还是不急于修断思惑,继续借助烦恼因缘来不断增益般若别相智;入初地后,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已有能力断尽最后一分思惑却故意留惑润生,以烦恼做为引发无生法忍现观智慧的因缘,地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