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譬如十个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害等法,就都是因为瞋的缘故所引生。所谓瞋,就是瞋恚、忿怒,也就是在逆境当前时,由于不顺己意的缘故,所以脸上就显现出忿怒的表情,五官肢体也显现出不自然的样子,譬如面红耳赤、青筋外露 | 三摩地 2018-07-23 |
|
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譬如十个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害等法,就都是因为嗔的缘故所引生。所谓嗔,就是嗔恚、忿怒,也就是在逆境当前时,由于不顺己意的缘故,所以脸上就显现出忿怒的表情,五官肢体也显现出不自然的样子,譬如面红耳赤、青筋外露 | 三摩地 2018-07-23 |
|
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譬如十个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害等法,就都是因为瞋的缘故所引生。所谓瞋,就是瞋恚、忿怒,也就是在逆境当前时,由于不顺己意的缘故,所以脸上就显现出忿怒的表情,五官肢体也显现出不自然的样子,譬如面红耳赤、青筋外露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写完以后,便可以在这个勾完的地方,将其中自己又觉得最重的心所法,予以加上不同的注记,代表这是马上要开始回想,要开始观察的地方,等到注记都做完以后,便开始一一去检视这些最重要的地方,要到初地,就不要放过,一一回想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所生起的烦恼的轻重,自己在这些烦恼中的不安、言行,这些事是最基本的,照理说,已经经过了勾选,应该可以迅速地在另外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见有情在三有,亦如蜜房无有异;俱胝众生烦恼蜂,彼烦恼中如来住。我佛常为净除故,害彼烦恼如逐蜂;以巧方便为说法,令害俱胝众烦恼。云何成佛作佛事?常于世间如蜜器;犹如辩才说好蜜,令证如来净法身。复次,善男子!譬如稻、麦、粟、豆,所有精实为糠所裹,若不去糠不堪食用。善男子!求食之人,若男若女,以其杵臼舂去其糠而充于食。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来.应供.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大集经》卷十二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到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错了。所以对烦恼不可不迎不拒去放下,而应该投入烦恼之中来参究。如果离开烦恼见菩提的话,往往是以离念、无念的灵明觉了当做真如,《大集经》说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因为众生在这些烦恼中造作恶业,导致有这个五阴十八界的出生,那这些五阴十八界的出生,都是因为造这个生死业而有,可是呢,却是由他的自心如来帮他出生;那么实证这个自心如来的菩萨,能够观察说这些五阴十八界等等功能,都是如来藏自己本来具足了这些功能、功德,那由祂现起的这些功能、功德,当然也跟祂一样都是真实如如。所以呢,以如来藏本身的法性来看,因为是真如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探讨到此,大家应该已经非常清楚了,就是佛法的修学,其实是不必要、也不应该逃避世俗而隐居闭关修道;唯除是先跟真善知识闻熏修学,已有了正确的知见之后,为了锻夫定力以求见道的阶段,应该要减少外务的攀缘之外;反而要在种种世俗烦恼中,才比较有见道及种种佛法证悟的因缘。摘录《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原标题: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内 | 三摩地 2018-07-23 |
|
探讨到此,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应该已经非常清楚了,就是佛法的修学,其实是不必要、也不应该逃避世俗而隐居闭关修道;唯除是先跟真善知识闻熏修学,已有了正确的知见之后,为了锻链功夫定力以求见道的阶段,应该要减少外务的攀缘之外;反而要在种种世俗烦恼中,才比较有见道及种种佛法证悟的因缘。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30集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正源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说一个菩萨如果能够远离无明,不被无明笼罩,而且能够令烦恼不得自在,而让菩萨在一切烦恼中都能够自在地修行,这样才是离对,这样才是依于如来藏来修行,而能够获得离对的境界。接着说,如果说一个菩萨能够除掉烦恼障以及智慧障,就名为自利。因为烦恼障就是世间的种种烦恼,这种烦恼障如果能够除灭,菩萨就能够安止于道业。那还要除掉所谓的智慧障,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弘法乃至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返观自己的心态,有时候真是自己获得了很大的功德受用,而对那些尚在迷惑中的佛子心生慈悲救度?还是因为无法安定自己的身心,一定要找一个外缘,以使自己一直处于对外忙碌中,觉得是在弘法而觉得安心?这里面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解脱的受用分享,完全是无我利他;后者是以此外缘,逃避自己的内心,以此方式来建立自我存在的感觉,完全是落于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二三菩萨对于此观察之落实有一很好的方便:可以写一张对照表,将自己每天发生的不妥的事情,列在横轴,而百法中的相应善、恶心所,这些都把它们写在纵轴,自己将相应的部份打勾……写完以后,便可以在这个勾完的地方,将其中自己又觉得最重的心所法,予以加上不同的注记,代表这是马上要开始回想,要开始观察的地方,等到注记都做完以后,便开始一一去检视这些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有之前的前方便,说服意根了知十八界的虚妄性,所以当六尘起起伏伏时亦不随顺而引生种种攀缘,乃至亦不随顺种种法尘起伏而游走于妄想中,所以就使得六识觉知攀缘心能安住于此一清净忆佛念,不随六尘的起伏而处于妄想烦恼中,不断地训练使得忆佛念能绵密不断。在行来去止的忆佛念能绵密不断时,回来无相拜佛时,发现在拜佛的过程中较不会随顺外面境界所影响,也不会随顺变异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日期:一九七九年八月十六曰地点:承天禅寺年龄:八十八岁传某师与传某师在客堂谈及弘一大师,两人颇赞大师再来之功德,而自惭凡夫,习气无明炽盛,老和尚坐在旁边,听了即说:‘晓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这就是参自己。在一个常住中修苦行,修久了,自然也了解别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槃,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在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恼中整理出来的现观境界啊!因为一个烦恼使你产生一个问号?由这个问号去探究,你有了道种智就有能力去探究它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槃,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在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恼中整理出来的现观境界啊!因为一个烦恼使你产生一个问号?由这个问号去探究,你有了道种智就有能力去探究它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弃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盘,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从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恼中整理出来的现观境界啊!因为一个烦恼使你产生一个问号?由这个问号去探究,你有了道种智就有能力去探究它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写完以后,便可以在这个勾完的地方,将其中自己又觉得最重的心所法,予以加上不同的注记,代表这是马上要开始回想,要开始观察的地方,等到注记都做完以后,便开始一一去检视这些最重要的地方,要到初地,就不要放过,一一回想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所生起的烦恼的轻重,自己在这些烦恼中的不安、言行,这些事是最基本的,照理说,已经经过了勾选,应该可以迅速地在另外一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