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果有四禅八定具足了,你只要帮他断我见就够了,他当场就会成为证得灭尽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不必教导他亲证实相以后才成为大阿罗汉。这是因为他四禅八定具足时,就是已经把我执我见都降伏了,只是智能不够而使我见不能断除;但是已经把我见我执都降伏了,这就是四禅八定具足的功德。恶觉观就是贪着欲界中的觉观,欲界中的觉观就是五尘,主要是指欲尘:男女欲。断欲的人,离欲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的定义就很严格了,连第二阿僧祇劫的初地以上布施,都还算不上是波罗蜜亦是惠施,因为初地到七地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能断尽的思惑仍未断尽,所以断尽思惑之后所住的极寂静的境界,在理论上他们是知道的,但仍没有去实证,要到六地满心证得灭尽定时才算是实证。但是六地满心证得灭尽定时佛说仍然不算,因为他还特地保留着一分微细的思惑——虽证灭尽定而仍保留一分 三摩地

2018-07-22

没有取受执着的意思要弄清楚,因为我们与二乘法不同;二乘法的圣人是托了钵、用过斋,回到安止的地方,洗了钵、脚洗过,他就入灭尽定去了。你特地送一件天衣给他穿,他也不要;你若是在他入了灭尽定时,帮他披在身上而供养他,他一出定看到了,会犹如被毒蛇所咬一样,马上丢出去,他出定后的下意识动作就是丢掉,没有经过思惟就丢了,二乘人就是这样。但是菩萨不然,菩萨是:我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在初地满心时已可完成解脱果,却不教他断尽思惑,不要他取证慧解脱果;三地满心时可以证灭尽定,却不教他取证,不让他成为三明六通的俱解脱者;乃至六地满心不得不证灭尽定,还要教他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不断,留惑润生而入七地初心中;七地满心证得念念入灭尽定,阿罗汉连想都无法想:什么是念念入灭尽定?虽然已证这种境界而不得不断尽思惑,却不许入无余涅槃中,要依七地所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在初地满心时已可完成解脱果,却不教他断尽思惑,不要他取证慧解脱果;三地满心时可以证灭尽定,却不教他取证,不让他成为三明六通的俱解脱者;乃至六地满心不得不证灭尽定,还要教他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不断,留惑润生而入七地初心中;七地满心证得念念入灭尽定,阿罗汉连想都无法想:什么是念念入灭尽定?虽然已证这种境界而不得不断尽思惑,却不许入无余涅槃中,要依七地所 三摩地

2018-07-22

」】据此论文中说,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已,灭尽前六识;复因异熟识舍所依止之色身五根及意根故,诸转识——七转识——不复出生,如是名为无余涅盘;无余涅盘中「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当知即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之异熟识心体也,此清净法界不可说是真如故,真如非是心体故,若非心体则须依于心体方得存在故,真如亦只是第八识心体之清净识性故。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希望这位恶道有情,期望您的弟子,昭慧法师也有一点勇气,要嘛!就是佛前忏悔,归顺正法;不然,就是干脆著书立说,来被菩萨们破斥,像现在这样,毫无勇气面对自己的平生所知所见,真的是令人看不下去,如是骑墙,遇到自认为是导师的人被破斥地体无完肤,而自己还可以不出书立说,以图挽救,或是规劝其师,了解正法;竟然直至其师亡故,都无有所作,实在是令人浩叹!当知如 三摩地

2018-07-22

义者知灭尽定。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能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语者说三十七助道之法。义者正知修行诸助道法能证于果。语者说苦集道谛。义者证于灭谛。语者说无明根本乃至生缘老死。义者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语者说助定慧法。义者明解脱智。语者说贪恚痴。义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脱。语者脱障碍法。义者得无碍解脱。语者称说三宝无量功德。义者三宝功德离欲法性同无为相。语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五位就是:“眠熟”,熟睡了而不做梦的时候;“闷绝”,昏迷、闷绝了的时候;还有“正死位”、“无想定”以及“灭尽定”。意识在这五位当中必定会断灭,那意识灭了,前五识也就不再现起了。我们以大家都能够现前体验的境界来讲,像眠熟,也就是熟睡当中而不做梦的那个境界,熟睡了不做梦,结果一觉到天亮,这个当中可能经 admin

2018-07-21

虽然意识在眠熟、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这五种情况下会断灭,但严格说,毕竟都只是暂时断灭,只要离开这五种情况,意识就会再生起,并不是永远断灭而不再现起;必须是意根断灭了,意识才有可能永远的断灭,这才是佛在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识灭。也就是说,声闻修行人透过意识正确的思惟与观行,让意根能够完全接受自己是虚妄,只有本识入胎识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而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这样的缘故,即使处于灭尽定状态下的阿罗汉,虽然在灭尽定中已经灭尽了离念灵知等六识心与心所有法,也灭除了意根五遍行中的受和想,但是他们身中的如来藏仍然在持身,片刻不相离,所以也们的离念灵知心虽然已经断灭了,身体也仍然不会毁坏。由此可知,若无如来藏执持色身,吾人将顿成死人。那么吾人死亡时,如来藏是如何舍身的呢?《成唯识论》云:“又将死时,由善 三摩地

2018-07-21

由于六识是被出生的法,所以六识是生灭法,因此在五位意识必灭,哪五位?在睡著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及灭尽定,前六识必断。譬如在睡著无梦时前六识断了,不再现行,唯待隔天天亮了,意识才会醒来,意识出现了,前五识也就跟著出现了,因此吾人才能醒过来;所以意识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又譬如在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阶位,意识是会灭的,既然意识会灭,前五识也就跟 三摩地

2018-07-21

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瑩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阿难白 三摩地

2018-07-21

如入灭尽定而无起心。依本作心自然而起。文殊师利。如眠灭定二无起心依本而起。如是如来心生依本。般若方便修行成就。应知。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世尊说如来应化所作化身。为是有心。为是无心。佛言。文殊师利。得言有心。得言无心。何以故。以自心不得自在故言无心。假他力故言有心。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来行处。如来境界。此二种法有何差别。佛言。文殊 三摩地

2018-07-21

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灭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之二种有何差别。佛告曼殊室 三摩地

2018-07-21

于地上菩萨阶位,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于三地满心成就色阴尽功德,于六地满心成就受阴尽功德;于七地有念念入灭尽定的功德,再加上菩萨成就如犍闼婆城现观,使得菩萨成就想阴尽功德,心里非常寂静,导致菩萨兴起了涅槃贪的念头,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出现在这位菩萨面前,劝慰菩萨不要忘了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应该继续前进、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并传授菩萨一个三昧 三摩地

2018-07-21

意识可以去到下一世吗?相对于不生灭的第八识来说,意识心在眠熟、闷绝、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中都会断灭,是有生有灭之法。不是从前世来到此世,也不能去到下一世。第六意识要依意根与法尘作助缘,才能从第八识中生起及运作,这是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古今一切证悟者的现量观察所知。中的离念灵知(包含与五尘同在的离念灵知,以及离五尘的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定中的离念灵知) 三摩地

2018-07-21

其实在经典里面称为无想定,一种比较简略的一个称呼,我们可以来看看所谓的净无想道里面所说,在这个净无想道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阿含经》里面,它有提到这个净无想道里面,有一段说:【复问曰:贤圣!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法乐比丘尼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毘 三摩地

2018-07-21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为独头意识,前五识不现,唯意识(无妄想之明觉灵知心)住定境法尘中,名为无觉无观三昧,离五尘境故。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6   7   8   9   10   11   …   12   13   下一页»   共253条/13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