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可以修证灭尽定却不要,因为进入灭尽定中无知无受无想,什么都没有,在那里只是虚耗光阴而已,不如来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四地,主修精进波罗蜜多及亿法明门。唯识的增上慧学,地地都要学,不断地深细,一直到等觉菩萨为止。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是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现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的观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 | admin 2020-06-08 |
|
![]() |
恶业既然成就了,就必须有个根本因来执持这些业种,这个根本因绝对不是意识,因为意识在五位会断灭,也就是在无想定、灭尽定、眠熟位、闷绝位以及正死位的时候,意识会断灭,只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如来藏这个根本因才能执持这些业种。------《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00集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一)>周正铭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上一集的最后我们也提到,恶业既然成就,就必须有个根本因来执持这些业种,这个根本因绝对不是意识,因为意识在五位会断灭,也就是在无想定、灭尽定、眠熟位、闷绝位以及正死位时,意识会断灭,只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如来藏这个根本因才能执持这些业种。接下来,我们继续这个问题。又譬如,如果是身行正在作善事,但是嘴巴却同时在作不善事;比如说,有人乐善好施,但他在布 | admin 2020-02-21 |
![]() |
恶业既然成就了,就必须有个根本因来执持这些业种,这个根本因绝对不是意识,因为意识在五位会断灭,也就是在无想定、灭尽定、眠熟位、闷绝位以及正死位的时候,意识会断灭,只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如来藏这个根本因才能执持这些业种。------《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00集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一)>正铭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然而,古今有许多人却错把意识误计为空性心、本心,正是未断我见的凡夫;因为意识在闷绝、眠熟、灭尽定、无想定、正死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不是本心,属于常见外道所误解的常不坏我,第八识如来藏才是《心经》所说不生不灭的空性心、本心。所以《入楞伽经》卷7佛说:【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意思是说,如来藏就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是有情投胎时最先入 | admin 2020-02-21 |
![]() |
另外一分小乘人他就不是对于慈悲喜舍的念头那么着重,他们就专门只在这个定戒上能够让自己心安止,能够想:我如何赶快舍弃这诸不善法,如何赶快修集应有的,断除这些种种的烦恼,然后可以赶快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赶快修学如何能够尽速地取证禅定之法、甚深禅定之法,能够取这个灭尽定,就是有余涅槃;于有余涅槃中能够得证,这样我一定将来舍报后,可以入无余涅槃 | admin 2020-02-21 |
![]() |
阿含经常云:意法为缘生意识意根缘法尘而生意识了别,意根是意识的俱有依,若无意根缘法尘,便无意识了,因此在五无心位中(昏迷闷绝、睡眠无梦、无想定、灭尽定及生无想天),是无意识而有意根的。意根的特性是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有覆无记,是遍一切时、遍缘一切现法,且只缘现境,不缘过去、未来之法尘境;因遍缘一切现法的缘故,所以了别慧差,只与十八个心所法相应,因此 | admin 2020-02-21 |
![]() |
现象界的事实,也证明意识于闷绝、眠熟、灭尽定、无想定、正死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会断灭的意识绝对不能受持一切染净法种,绝对不是染净法的根本,教证与理证上都说意识虚妄。所以如果主张意识是常住法、是一切法的根源,显然是未断我见,还落在五阴里,连解脱道都尚未入道,遑论成佛之道。接着我们来探讨什么是观想?观想是说,将眼睛闭起来集中注意力,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影像 | admin 2020-02-20 |
![]() |
而无量三昧者是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续修四无量心、五神通、灭尽定等,配合无生法忍之道种智,而地地不断增益,在这些无量无数的三昧修证完成之后,才能使无生法忍究竟圆满。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无生法忍之圆满。无生法忍是法无我智,法无我智之修证,必须以菩萨人无我智为依,方能修证;也就是,一切种智之修证,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方能渐修而至佛地。一切种智未成就者,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声闻的解脱里面,即使一个慧解脱的阿罗汉,他也要继续往前迈进,他还要修八背舍,然后让自己对于六尘的觉观的触的饮食,能够把它灭除;所以最后他还要能够修八背舍,能够进入灭尽定,把这个触食也要把它断除。除了这个之外,还有这个意思食,也就是对于未来的希望,这种饮食也要把它断除掉。譬如说,三三昧里面有所谓的空三昧、无相三昧跟无愿三昧,这个无愿三昧,事实上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弟子,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他们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尽定,这样才能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是,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尽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境界,也仍然与已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解脱道修证之本质,乃是依智慧而得解脱, | admin 2020-02-20 |
![]() |
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识。有漏法之无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弟子入四禅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断身见,而断意识心我见,恐堕断灭故不舍色界天身,以断灭觉知心我为涅槃,遂于四禅位中灭除觉知心我,定中息脉俱断 | admin 2020-02-18 |
![]() |
心不相应行法有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共有二十四法。无为法分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等六种。此五位百法,皆是依于一切最胜故之八识心王而次第辗转生显,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于是生焉显焉,佛菩提 | admin 2020-02-18 |
![]() |
行者如果停止了意识心的分别作用而不理会诸法的法相,或者意识暂时断灭而进入眠熟位、无想定或灭尽定等无心位中,甚至入了无余涅槃而不在三界中现身意了,那就无法找到自己的入胎识了。所以,是入胎识出生了名色,而入胎识也必须缘于名与色,才能在三界中示现,如果离了名与色,是永远都找不到这个入胎识的;这就是佛所说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的真实道理。第二节受阴、想阴经 | admin 2020-02-18 |
![]() |
不但眠熟时如此,在闷绝位、无想天中、正死位、初住胎位、无想定中、灭尽定中,也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么这些法相都应该重新定义。但是现见事实并不是如此,所以尊者大拘絺罗说意根依寿而住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寿是出生了五色根以后才有的,寿是依五色根不坏而说有寿。如果他说的意是指意识,则依寿而住的说法才可以通,但意识却不应该归类在六根之中,然而这 | admin 2020-02-18 |
![]() |
另外在灭尽定中─灭尽定又称为灭受想定─也就是说,对于意识心于六尘中所受所想的都灭了,乃至意根自己的受与想也灭了,所以灭尽定中意识心灭了而意根的受与想也灭了,所以在这五位中意识心是断灭的。以这几个例子来说,所以我们说,意识心是有生有灭的法(不可能是涅槃心)。同时我们说意识心是有增有减的法,因为意识心平常在六尘中,就是在六尘境中生起对色尘的贪,生起对声 | admin 2020-02-18 |
![]() |
[2]意识夜夜断灭之后,朝朝又依意根而生起,可见意根从来不曾暂断,是恒而不曾断灭过的心,即使是在闷绝位、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中,也都不曾刹那间断过,所以唯识学中说他的自性是「恒、审、思量」。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才可以断掉意根。[2]在阿含经中又被称为意内入处。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杂阿含经》卷13)佛 | admin 2020-02-18 |
![]() |
」——《入楞伽经》卷8前六识于五无心位——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灭尽定和无想定中即灭,第七识入涅槃时可灭,唯独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亦即禅宗参禅之一念慧相应证悟的标的(真假禅和)。证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丶无入出法,乃无所得法, | admin 2020-02-18 |
![]() |
于地上菩萨阶位,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于三地满心成就色阴尽功德,于六地满心成就受阴尽功德;于七地有念念入灭尽定的功德,再加上菩萨成就如犍闼婆城现观,使得菩萨成就想阴尽功德,心里非常寂静,导致菩萨兴起了涅槃贪的念头,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出现在这位菩萨面前,劝慰菩萨不要忘了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应该继续前进、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并传授菩萨一个三昧 | admin 2020-02-18 |
![]() |
乃至于五无心位中----睡眠无梦(眠熟)、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闷绝中意识已断,但意根仍缘藏识所生内相分法尘,否则即无法从睡眠、闷绝中苏醒、定中出定、正死位中舍身。又《楞严经》卷一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六识之见闻觉知心纵然灭了,犹有意根缘法尘分别影事。由此更可证知离念灵知仍属意识层次,尚且到不了意根境界,何况能是真如境界?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