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虽先做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大王!富有二种:一者象马种种畜生,二者金银种种珍宝;象马虽多,不敌一珠。大王!众生亦尔,一者恶富,二者善富;多作诸恶,不如一善。臣闻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大王!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虽先做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大王!富有二种:一者象马种种畜生,二者金银种种珍宝;象马虽多,不敌一珠。大王!众生亦尔,一者恶富,二者善富;多作诸恶,不如一善。臣闻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大王!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当你喝酒的时候,就会遮障你清明的意行,会让你的烦恼业容易现行,会跟这些烦恼业障相应,会容易造作了贪、瞋、痴、慢、疑跟身、口、意行的三业相应,所以酒会促使烦恼业现行,我们必须要远离它。酒会遮障圣道,远离涅槃寂静;因为酒它的特性,其实就是会让人家会蒙蔽掉、会昏障掉,所以它会遮障圣道。所以前面所说的烦恼业的现行,这个是一般世俗法的烦恼、乃至于佛法的烦恼都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楞严经》当中有开示过,众生的心念中因为情与想所造成的差别:想可以说是神智,意思是说如果神智清明的话,就会聪明灵巧,死后就会往上飞升而往生到天界去;如果是情执深重,就会造成烦恼粗重、身心暗钝的状况,那么在死了之后,就会随着各人情执烦恼的差别,往下堕落到地狱、饿鬼、旁生道去;如果是情执与神智均等的话,那么就会出生在人间。所以,如果在意业上修学不 三摩地

2018-07-22

当你喝酒的时候,就会遮障你清明的意行,会让你的烦恼业容易现行,会跟这些烦恼业障相应,会容易造作了贪、瞋、痴、慢、疑跟身、口、意行的三业相应,所以酒会促使烦恼业现行,我们必须要远离它。酒会遮障圣道,远离涅槃寂静;因为酒它的特性,其实就是会让人家会蒙蔽掉、会昏障掉,所以它会遮障圣道。所以前面所说的烦恼业的现行,这个是一般世俗法的烦恼、乃至于佛法的烦恼都 三摩地

2018-07-22

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所以我们应当以积极决定的心态来看待戒律,不应该还没有受戒就先想到怎么犯戒;因为在事上来说,戒乃是佛对我们的加持施设,若无诸恶习气,怎么有戒律可言呢?所以戒律乃是对治自己习气上面的一个有利的功德法,也是一种道业上的自我保护。既然提问的师兄有缘在此末法邪见众多的时代,能 三摩地

2018-07-22

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所以我们应当以积极决定的心态来看待戒律,不应该还没有受戒就先想到怎么犯戒;因为在事上来说,戒乃是佛对我们的加持施设,若无诸恶习气,怎么有戒律可言呢?所以戒律乃是对治自己习气上面的一个有利的功德法,也是一种道业上的自我保护。既然提问的师兄有缘在此末法邪见众多的时代,能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宝珠常治清明。斋念天者。其淨如是。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如是维耶。斋之福右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此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天上广远不可称说。当今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彼当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宝珠常治清明。斋念天者。其净如是。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如是维耶。斋之福祐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此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天上广远不可称说。当今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彼当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 三摩地

2018-07-22

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所以我们应当以积极决定的心态来看待戒律,不应该还没有受戒就先想到怎么犯戒;因为在事上来说,戒乃是佛对我们的加持施设,若无诸恶习气,怎么有戒律可言呢?所以戒律乃是对治自己习气上面的一个有利的功德法,也是一种道业上的自我保护。既然提问的师兄有缘在此末法邪见众多的时代,能够接受 三摩地

2018-07-22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 三摩地

2018-07-21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原标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 三摩地

2018-07-21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说能够长时间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就叫作大悟;短时间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就叫作小悟,为什么说这样的认知、这样的修法是错误的呢?其实他们所谓的一念不生,并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也就是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当中,其实还有一个清明之念,祂能够了知自己处于一念不生当中,所以说这样的一念不生其实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或许有人会问:第四禅中舍念清净定——舍 三摩地

2018-07-21

参禅人都是有志气之大丈夫,既然攀缘景仰于证量在上的古德,不可以不这样子想:他们既然能够做到,我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何况透彻的脱离五阴生死的事,一定是穷尽未来际都永远一直存在的法,不可能有暂时断灭而不现前的事,所以一定是一旦证得了就永远都在而不会有失去的情况了;悟后应当深入的巩固根本智,对所悟的真心第八识的正见,不该让恶知识恐吓笼罩之下就退失信心;这样 三摩地

2018-07-21

若有定的知见,就会知道一到十的这些数目也要舍掉,住于一种没有妄想妄念而定于一种清明的境界之中;若定的知见不够,就会执著一到十的数目字,数了一年、五年、卅年,甚至要往生了还这样数,这样就是不会修定。例如,修定有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要会随宜应用。念佛也是一样,刚开始持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无量光佛”。六字洪名就是六个妄念 三摩地

2018-07-20

在打坐时非常的清明,在定中听闻一切声音,心中如如不动,一般叫这个为:“一念不生”,但在这个一念不生中,有一个清净之念,叫做“无念之念”,所以严格说来也属于一念相续,因为很清明的缘故。第三种状态称为忆佛定,忆佛的念没有相貌和状态,却如泉涌一般,相继不绝,动静不失,即是忆佛定的境界。虽然没有定的状态,但不论在动中或静中,忆佛的念始终 三摩地

2018-07-20

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以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用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在观照、思惟;一天、二天、一月、二月、乃至十年、廿年,等到他因缘成熟时,在一切活动之中,或者撞著、踢著、冷著、热著,乃至呢!有人耳朵痒著的时候,或是说他是在静中思惟观的时候,突然一念相应,“总之 三摩地

2018-07-20

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以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用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在观照、思惟;一天、二天、一月、二月、乃至十年、廿年,等到他因缘成熟时,在一切活动之中,或者撞著、踢著、冷著、热著,乃至呢!有人耳朵痒著的时候,或是说他是在静中思惟观的时候,突然一念相应,“总之 admin

2018-07-20

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谓不共之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10条/6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