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才是真正学佛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如果你去极乐世界要种福田,那可就很困难了!因为没有众生可以让你种福田,你只能种十方诸佛的福田。可是到十方世界向诸佛种福田,大部分还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自己的功德,因为你只是靠祂的力量,承接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妙华,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那些妙花是阿弥陀佛的,去诸佛世界的神力也是阿弥陀佛的,所以大部分的功德,还是阿弥陀 三摩地

2018-07-23

依正信正解,信就是信佛、法、僧和深信因果,知道一切业悉有果报;解就是解心。信佛、法、僧是佛开示持戒清净的第一个妙法,能够深信佛法僧三宝,是迈向佛菩提大道的第一步。修学佛法最基本的行持就是信,信则能入,佛说那是菩萨因的初发心,能长养最胜智慧门,长养一切善根。我们对佛法僧要有信心,生活在这个五浊世间,不论遇到的是顺境、逆境,知道那都是本无今有,一时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三摩地

2018-07-23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怎么样才是受戒者如法而住?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 三摩地

2018-07-23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于声闻戒、菩萨戒得具足,或于其中的一种戒得具足,并且还得到了定戒、无漏戒、摄根戒,他就会了了知解十种善恶业道,因为能有这四个戒的人一定是深信因果的人;若不是深信因果,不可能具足这四个戒。深信因果的人当然会知道作了什么业会得什么果报,我们前面讲《楞严经》时不也说过十习因吗?也教诸位用十习因去判断一个人将来舍报会生到哪里去。如果还记得的话,用十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第一,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要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来请问一下说,这位某甲他的愿力为什么可以这样坚定?乃至说,他唸佛的境界为什么可以这样殊胜?为什么?因为他有他基本的世间福,他随他修学的分际,譬如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乃至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部分的福业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应该在还在生的时候,就把握机缘,修学佛法的正知见,并且深信因果,努力的造作善业,远离恶业,净除烦恼,增长智慧,这样才是正确的修学道路以及方式。(原标题:投生怎么投法?) admin

2018-07-23

】诸位菩萨因为先前已经听闻许多布施的正知见,也了解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能执持布施的善净业种子而不漏失,因此一定会深信布施必得果报,就不会生起后悔之心。这也包括说,现在正在累积护持正法之福德的时候,不要对以前在世间法外门上所作的修福事业生起后悔心,仍然应该有欢喜心。在这个故事的最后,世尊也为我们开示:念念之中,应当想著广行布施,惠舍一切众生。终究不要 三摩地

2018-07-23

并且在布施时要深信因果,深信布施果报昭昭不爽,不可抱着怀疑心而布施,以免减损后世的福德果报。并且要时节而施,当别人正需要时布施给他,不要等事过境迁了,对这笔钱已经不很急需了才去布施,果报是不同的。譬如有人正需要一笔钱救命,你舍不得而说:我现在没钱。过了两、三天,想通了:我还是帮助他好了。那时再送去时,已经不是救命,而是帮他办丧事了。虽然他的家人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复有下者,见来求者,颦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对布施的因果要深信,才能使得自己的布施修行不被障碍。破除这五件事,就能常常乐于布施。常常乐于布施的人就可以获得五件功德受用:第一、终究不会远离一切圣人。破除了这五件事而常乐于布施的人,终究不会远离一切圣人。在人间想要遇到真正的圣人一直都很困难,因为末法时代冒充的圣人太多了,真是数不清了!譬如藏密说法王有四、有五,活佛可就漫山遍野了!但不管是法王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正法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以及大乘三宝的真实义理。如果我们已经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 三摩地

2018-07-23

二者、要观察修学者能否深信因果,乐于持戒、布施。对一个不信因果报应,不乐修学持戒、布施之人,连未来世的人道、天道都保不住的人,哪有能力修证三乘菩提、得解脱而证实相呢?因此世尊在四阿含中,对初机学佛者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待其信心不退时,才会授与二乘菩提或大乘菩提;这些因果业报的道理必须先传授,令众生信入不疑以后,才传授二乘见道之法;已得二乘见道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要断除解脱道的无明,要先知道五阴内涵,之后必须深入思维,若不思维而仅仅听闻阅读,那么只是常识;必须自己再加以综合思维,这样才能对五阴的真实义理深信不疑。然后,还要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详细如实的观行,才能自己确信五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才能确信五阴是无常变异之法,更加确信五阴是一切苦的根源,因而产生强烈的出离心;也就是经由闻信、解信,渐渐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着宿世大乘法修学的福德,或者慢心不重,没有僧衣崇拜、世间学术、学位崇拜的情结,能够对于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明心见性的第一义谛正知见,深信不疑而能用心学习,那么不但是能够有禅定的这一分的定力,更能够藉由这分定力而明心见道。也因此当你能够有正知见的引导,你在这条路上就不会耗费时间,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如何觅得真善知识来教导,那就变成一件相当重要 三摩地

2018-07-23

事后谈到这件事,师姐说她深信因果,她认了,知道是过去生亏欠车主,现在还债而已。因此没有再去质问对方为什么把车停在不该停的位置,为什么不在开车门之前小心一些?因为深信因果而产生了力量,就可以做到不去争吵,不去讲一些表面上的、世间的道理,因为因果就是硬道理!第二步,尽量心疼对方。深信因果之后,如果还需要和这位缘分不太好的众生相处,那就只好勇敢面对。想想 三摩地

2018-07-23

再说,众生贪不到时就会起瞋,如果对五欲诸尘不起贪,瞋就不容易生起,这不就是压伏瞋恚盖了吗?再者具备了基本定力,时时刻刻住心于忆佛之正念中,何来昏沉睡眠?这不就是压伏睡眠盖了吗?因有基本定力故,摄心为戒不会到处攀缘,对欲界诸尘境不贪爱,于心就不起掉举、不起恶作,无恶作就无懊悔,这不就是压伏掉悔盖了吗?菩萨道行者修学至此,已具备少分禅定及智慧二个层面止 三摩地

2018-07-23

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要正确的认识善恶业报,深信三世因果。并且要孝顺父母、和睦亲族、守五戒、行十善,这是世间的正见。二正思维(正志):思维是思量分别,正思维是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这是指无欲心、无瞋心、无害心三种想法,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而说。亦即是在思维上远离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这种无贪、无瞋、无害之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