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二者、要观察修学者能否深信因果,乐于持戒、布施。对一个不信因果报应,不乐修学持戒、布施之人,连未来世的人道、天道都保不住的人,哪有能力修证三乘菩提、得解脱而证实相呢?因此世尊在四阿含中,对初机学佛者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待其信心不退时,才会授与二乘菩提或大乘菩提;这些因果业报的道理必须先传授,令众生信入不疑以后,才传授二乘见道之法;已得二乘见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者,上品中生者一夜花开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见佛),因前宿习,普闻众声,即能信解其中甚深第一义谛义理│明心;一小劫后得证初地。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心者,或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修行六念者,或往生前已明心者,坐金刚台上品上生,不住莲苞中,立刻见佛,听闻演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刻画造佛像,智者见之宜恭敬,我依如来说,大王亦应深信受。汝虽先闻牟尼言,今若听受转分别,犹如华池色清净,月光垂照踰晖显。佛说六念常修习,所谓三宝施戒天,修行十善净三业,离酒放逸及邪命。观身命财速危朽,应施福田济穷乏,施为坚牢无与等,最为第一亲近者。勤修净戒除瑕秽,亦莫悕求愿诸有,譬如大地殖众物,戒亦如是生诸善。修忍柔和舍瞋恚,佛说是行最无上,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末学对此深信不疑,但想问一下,此种说法的经典依据是什么?如何说的?答:《瑜伽论记》卷1云:【《如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云:【如来无垢识,永断诸习气;清净智圆明,贤圣所归趣。】既然佛地的无垢识心体与智慧相应,显然与等觉以下的异熟、阿赖耶识不同。异熟、阿赖耶识心体唯与五遍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43,c6-17)最后仅以此节录经典圣教,愿曹兄之因缘可为令一切大众更深信如来不可思议之功德,以及佛世之时,一切大众菩萨所成就之不可思议功德,亦当思惟此一代时教浩荡正法,如何可至我辈而绝?深受佛恩者,岂可不精进护法,续佛慧命!(原标题:不要以自身五蕴见解来见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如来施设,将此三昧定境称之为涅槃,因此令诸外道可以欣求,乐于无为法者可以安住,因此实际为定境,如无想定说!故无余涅槃此一定境,虽甚特殊,亦无所奇,归诸定境!无想天中,无有诸念,以入甚深定境,意根有为决定,所以可以安住,信受原来意识的决定,所以其中意根不生思虑,不生决定,不发动诸行,以甚深定境而为安止,所以不可以定境而说有无意识觉知,以意根之「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简单来说,我们有时候会劝请菩萨们用两句话来安慰他,如果他目前处于困厄的状态,第一个,不应该怨天尤人;第二个,要深信“心性不改,业力不转”。因为佛菩萨即使再怎么慈悲,祂不可能……。像一只鱼困在这个鱼池里面,佛菩萨是要你我如何转鱼,化鱼为龙,能够跃出这个三界、这个牢笼;可是您不能要求每一次都不想要脱离这个牢笼,每一次遇到一个困厄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佛宣布下一尊佛乃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时候,也不会有一个阿罗汉表示异议;佛灭后也没有一个阿罗汉,敢去绍继佛位,这都表示了说:阿罗汉与佛是不同的,阿罗汉与佛相差甚远!还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的,就是声闻的修行,无论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的背后都是要先以断我见为先决条件!能够断我见,则是要依凭着深信佛所说涅槃之中有实际、清凉,有本际、非断灭,所以有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佛宣布下一尊佛乃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时候,也不会有一个阿罗汉表示异议;佛灭后也没有一个阿罗汉,敢去绍继佛位,这都表示了说:阿罗汉与佛是不同的,阿罗汉与佛相差甚远!还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的,就是声闻的修行,无论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的背后都是要先以断我见为先决条件!能够断我见,则是要依凭着深信佛所说涅槃之中有实际、清凉,有本际、非断灭,所以有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实世上有许多人从自身实践中已经感觉到冥冥之中似乎有个叫做命运的东西支配着自己的一生,却是只能无可奈何地被动服从这个因果定律,惟其正信的学佛人除外,因为他们深信因果,按照佛陀的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善待一切有缘众生,身体力行六度法门,已经或正在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到底谁是命运的真正主宰?“因果报应”的规律,已经明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法:深信因果。礼敬佛法僧、归依佛法僧。受学于真善知识(胜义声闻僧、胜义菩萨僧)。修集福德:孝顺父母、恭敬长辈、供养上师、护持正法、长养慈悲、救护众生令彼‚趣“法、次法”。法与次法二者都已圆满时,即是成佛时。 讲记:好!接着平实要做个总结了!如同上面所说,已经具足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应知的正确概念以后,能够常常去思惟、整理,就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弟子,要正确的认识善恶业报,深信三世因果。并且要孝顺父母、和睦亲族、守五戒、行十善,这是世间的正见。二正思维:思维是思量分别,正思维是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这是指无欲心、无瞋心、无害心三种想法,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而说。亦即是在思维上远离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这种无贪、无瞋、无害之心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福净业的第三部份为:“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一、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虽未见性,亦不解第一义,但能不谤大乘,深信因果,而发无上道心者,亦可得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下生也。(注一)但上品下生人在极乐世界修行时间极长远,所得境界亦复远逊于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行者当自审察。所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若无更殊胜之法门时,当“老实”持名念佛。若有胜于持名念佛之法而有幸得闻,当求殊胜之法,以求上品上生;莫以上品下生或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末学深信诸善知识于观察因缘成熟时,必将继续叙述忆佛念佛,无相念佛等念佛圆通之深妙理趣,以其弘扬念佛圆通法门之广大功德。 (原标题:08第三章第三节念佛圆通之精义(续谈知见之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故一切凡夫,欲修净业,往生西方极乐国者,均需具备如上三福净业。修持此一通净、通禅、通密之无相念佛法门,亦须上述净业以为资粮。是故修习此法若不得力者,当知即是今生或过去生中未修上述三福净业所致,即应立即补修三福净业以为助缘。此三福净业之详细内容若有不解,请随缘就教于所认识之善知识,必获开示。又行者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 admin 2018-07-20 |
![]() |
三福净业呢,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则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诸菩萨清净自己将来佛国净土的无漏修因,所以称为净业。三福净业也是把孝养父母列为首要。从这些的举例都可以证明:佛教绝对是强调孝顺父母的。修学佛法的佛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他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理解第一义而回向发愿往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的紫金莲花台住宿一个晚上,第二天花开见佛闻法,第七天得不退转,修一小劫以后才进入初地乃至第八地,比上品上生人迟很久。上品下生人,他也相信因果,虽然不能理解第一义,但是不诽谤大乘。他发成佛之心而不造作各种恶业。此种人往生彼国七宝池的金莲花之中,一日一夜花开,花开了以后七天才能见佛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