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修学佛法的入道初门,就是要先能够深信因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造作良善的身口意业,必定会有可爱的异熟果报;同样的,造作恶业也必定会受恶果。那么这些善恶业,怎样叫作“定业”或者是“不定业“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的〈业品〉当中有开示说:【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 三摩地

2018-07-22

波斯匿王听完佛陀开示以后,深深了解身口意行所造的善恶业非常可畏;从此以后,不敢再骄矜待人而自我夸大,由衷地深信佛对因缘果报的开示,因此很欢喜地离开。从上面佛典故事说明,可以得到下面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自己所造的业,自己要承受。第二个结论,自己亲手布施,未来受果报时,不需要经过他人的同意,就能享受美好的果报。首先谈第一个结论,自己所造的业自己要承受 三摩地

2018-07-22

三者信心施:布施时深信因果,深信布施有来世果报,不可抱持怀疑心行布施。四者时节施:于他人正需要时行布施,令受施者得最大利益,过了此时节再行布施,果报是完全不同。五者如法财施:用正当手段行施,所施财物亦是如法取得。二者、修定定力是明心见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定力、慧力及福德具足,缺一不可)。经过漫长修持宗门与教门,其目的皆在增强定力与知见,皆必有其转折处 三摩地

2018-07-22

或者是他对于三世因果还没有深信,譬如说,有人在某个大道场布施了以后,却出了车祸,那个车祸事件,其实是因为他在过去世伤害了人,所以这一世才会遭受车祸的果报;而他今生布施的善业果报,是要到下辈子才会得到回报的。这就像是去银行存款,今天早上存了,不能下午马上就要领利息啊!得要存款到期了,才能领到利息的。他看见别人布施以后受诸衰恼,而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 三摩地

2018-07-22

简单来说,我们有时候会劝请菩萨们用两句话来安慰他,如果他目前处于困厄的状态,第一个,不应该怨天尤人;第二个,要深信心性不改,业力不转。因为佛菩萨即使再怎么慈悲,祂不可能……。像一只鱼困在这个鱼池里面,佛菩萨是要你我如何转鱼,化鱼为龙,能够跃出这个三界、这个牢笼;可是您不能要求每一次都不想要脱离这个牢笼,每一次遇到一个困厄的时候,就只想祈 三摩地

2018-07-21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惧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开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复 三摩地

2018-07-21

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复有下者,见来求者,颦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 三摩地

2018-07-21

亲近善友复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贪著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观察,如是行施,当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罗蜜。是故我先说‘有布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罗蜜、有非布施非波罗蜜。’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物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三 三摩地

2018-07-21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违官、私制,非如 三摩地

2018-07-21

初行菩萨见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得少分见,知如来身无去无来无有断绝,唯心影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未能离微细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净心菩萨见微细用,如是转胜,乃至菩萨究竟地中见之方尽。此微细用是受用身,以有业识见受用身,若离业识则无可见。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色相,互相见故。问:若佛法身无有种种差别色相,云何能现种种诸色?答:以法身是色实体故 三摩地

2018-07-21

’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清轻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谤后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 三摩地

2018-07-21

是诸菩萨深信爱乐波罗蜜多。非于如是波罗蜜多所得可爱诸果异熟。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波罗蜜多是最增上喜乐因故。二者波罗蜜多是其究竟饶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罗蜜多是当来世彼可爱果异熟因故。四者波罗蜜多非诸杂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罗蜜多非是毕竟变坏法故。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几种最胜威德。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admin

2018-07-21

其它譬如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等都很重要,不可以忽略,但是特别以孝养父母公婆和奉事师长为必要的条件。《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佛云:“师开导人耳目,智慧明达度脱人,令得善合泥洹之道,常当孝慈于佛父母,常当念师恩;常念不绝、即得道疾。”佛言:“天下有佛者 admin

2018-07-21

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弟子,要正确的认识善恶业报,深信三世因果。并且要孝顺父母、和睦亲族、守五戒、行十善,这是世间的正见。二正思维(正志):思维是思量分别,正思维是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这是指无欲心、无瞋心、无害心三种想法,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而说。亦即是在思维上远离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这种无贪、无瞋、无 admin

2018-07-21

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以及大乘三宝的真实义理。如果我们已经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以及大乘三宝的真实义理。如果我们已经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以及大乘三宝的真实义理。如果我们已经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以及大乘三宝的真实义理。如果我们已经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 三摩地

2018-07-21

同时,因为这个信你能够具足以后,能够深信三世因果。因为三世因果从佛菩提道来讲,它是要有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当然里面有所修的因、所呈现的果报;那么所修的因、所呈现的果报,一定是自己努力所修来的这些善因,自己努力所断除的这些烦恼因,所以能呈现这样未来这种可爱的异熟果报,以及这种解脱的果报,以及最后这个成佛的果德。你如果不能深信三世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下一页»   共314条/16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