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把一念不生当成是涅槃。因为一念不生的境界,仍然是识阴的境界,他不是真正解脱的境界,所以施设了这样一个戒禁,这(每天)打坐的这样的一个戒禁,然后想要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一个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简单的说完了戒禁取见,接下来讲疑。疑的定义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那么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的疑,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 admin

2018-07-21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观点来看,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最后入了涅槃,结果祂并没有把佛位传给阿罗汉。祂是把这个佛位,预记说未来世会有弥勒菩萨,于未来的增劫的时候成就佛道!这表示说未来等到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把佛位传给弥勒菩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阿罗汉他们的修证的境界,它是不等于佛陀的,而且是跟佛陀的修证境界差异是非常大的,因为前面的四乘, admin

2018-07-21

大乘佛子在破参明心时,找到自己无始来的本来面目如来藏,般若正观现在前,能亲自现前领受如来藏的体性,亲见自心真如之理体,也就是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和涅槃性;这种能够亲见自身真如无为性之总相体性,就称为般若总相智。菩萨在破参明心获得总相智以后,继续跟随真善知识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也就是从种种不同的方向、种种不同的层面,来探究这个实相心与一 admin

2018-07-21

如果我们已经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我们已经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心的归依三宝。 三摩地

2018-07-21

】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修行,就会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就是告诉菩萨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佛经中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其实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个颂偈。的颂偈是这样讲的:【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我们已经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 三摩地

2018-07-21

诸经说法虽有文辞用语异同,然验证发心,赞叹发心,诸经同说,实为大事,学佛第一件重要大事,不应轻忽漠视,以为发不发菩提心,作不作菩萨,受不受菩萨戒,都是可以缓一缓,都是可让佛菩萨自动来摄受我,佛菩萨应该明了我的心志,因此可以不必发起菩萨心,畏惧成为菩萨!我初学佛的时候,就是因为不清楚如是行门的重要性,也每每看见大家,众多学佛人不敢以菩萨相称,真是末法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我们已经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 三摩地

2018-07-21

而所谓度众生,则是指度过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因此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唯有般若能度众生到彼岸。所谓般若就是指实相心的智慧。修学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萨们,当以亲证此心为最首要;能够证得此心如来藏,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也即是过越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 三摩地

2018-07-21

证解脱道所依止的真实,当然就是涅槃本际真实不灭,也就是本来就不灭的,本来不生所以本来就不灭;而且是本来解脱的,不是修所成的,所以祂不会被坏灭掉。那佛菩提所依止的真实,就是真实心如来藏,祂的真如是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被修证而成的;所以说这个心的真跟实本身,祂是本来就有这样的法性存在,可以检验的;所以,依止于这样的如来藏心的真实如如,所以说可以从因地而 三摩地

2018-07-21

论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十二因缘乃至论涅槃。是名深法。应闻深者说如是法。乐欲听闻思求取解。是名为益。若乐浅者应为说浅。何者是浅法。论持戒论布施论生天论。若众乐浅。为说深不乐听闻。不求受解。不益前人。是名恶说。浅者为说浅法利益故。名为善说。(-----《毗尼母经》)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 三摩地

2018-07-21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开悟须具备之因缘条件——平实导师有云:“真开悟,须转依真如之清净涅槃自性,使我见我执及种种烦恼不能再影响到自己,有解脱的正受,智能的正受,对此真如有忍法生起,才是开悟圣人。纵使知道密意,而无此功德,仍然不是真正开悟。”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 三摩地

2018-07-21

而所谓度众生,则是指度过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因此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唯有般若能度众生到彼岸。所谓般若就是指实相心的智慧。修学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萨们,当以亲证此心为最首要;能够证得此心如来藏,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也即是过越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 三摩地

2018-07-21

如来藏于五位中及无余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无常。不生灭之主体识中、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故非是常,故有作用。唯如来藏非有变易(主体自在、不生灭、不增减故),非无变易(内有异熟果种及修道清净法种流注变易故)。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于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从这个平凡与实在之中却显现出无比的智慧,显现出真实的解脱,显现出究竟的涅槃,这才是禅。可是这样子讲的话,禅到底又是什么?从名相来说,禅就是般若智慧。但是禅除了明心开悟以外呢,还有重关的眼见佛性。这个见性,见得分明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觉受,是有境界的,当下会感受到很强烈的解脱的觉受。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 三摩地

2018-07-21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如来藏心也)。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如来藏心,本来-自性-清净-涅磐,非令意识觉知心以灭止生而得,非因修得,也非不修而得),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即无明障蔽如来藏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认意识觉知心及其种种变相境界为 三摩地

2018-07-21

觉知心不现行是真正的一念不生吗?其实也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因为在第四禅当中还有意根,跟第四禅的当中有意根一样,无想定当中也有意根在运作,否则你怎么出定?如果说把第四禅的无想定当成一念不生,然后就说这样子是开悟的境界,我们就来想想看:如果说无想定是一念不生是真正的开悟,那么各位睡觉的时候觉知心也不现行啊,那是不是睡觉的时候也叫作开悟呢?是不是睡觉的时 三摩地

2018-07-21

觉知心能够保持随时观行并以此无众生识阴心相之自心如来为依,慢慢伏除我执烦恼习气以后,亲证到此自心如来没有五阴相、无识阴心相,不与万法为侣,犹如虚空寂静极寂静;于此本来涅槃境界中,究竟佛之无漏五阴不可得,众生之有漏五阴亦不可得,还能称呼什么是众生?既然究竟佛之无漏五阴也不可得,佛菩提智一切种智又依何而立?烦恼乃是与五阴众生相应而现行者,然而自心如来第 三摩地

2018-07-21

怎么修持道共定呢?就是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我」和「我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我」和「我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槃;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未悟的人对以上文字只能理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