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定性声闻人,我们有时候会方便说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能够孝养过去乃至于未来无量父母的一个修行人,因为他证入无余涅槃之后,他是一个自了汉,他于过去父母没有办法报恩。那菩萨不一样!而菩萨性的建立,必须在优婆塞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心性就必须先确立下来,所以菩萨戒我们要求的不是像声闻戒要取相戒,您身犯了、口犯了才叫作犯戒;菩萨戒不是,菩萨戒不是身、口犯了才叫犯戒,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大家之所以选择佛菩提道,而不是想要朝著无余涅槃一直走下去,就是因为有菩萨性的缘故;也了解众生从无始来,都曾当过自己的眷属,因此能够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想要救护他们;也想要效法佛菩萨,成就无限的智慧与慈悲,使自己有更大的力量来广利群生。而其实想要成就佛菩提道,是要从利他中著手,也就是要在利益众生之菩萨行中,来降伏自己的烦恼;透过与众生互动的种种境界 三摩地

2018-07-22

他们(指密教)所谓“成佛”是指常人的“快乐”境地,而这种“快乐”则是与一般佛教中所谓涅槃“常乐我净”的乐不同。藏传佛教是“顶礼膜拜”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以追求“男女交合”“快乐”为终极目的的一种宗教。“红莲花上的宝珠”图案,其形象很生动,往往作为佛堂的装饰,画一朵灼灼开 三摩地

2018-07-22

故《大乘密严经》(地婆诃罗译,下同)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言:一切众生(各自的)阿赖耶识,(都是)本来而有(的法),(此阿赖耶识)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体性与作用,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心。藏识并非是虚构出来的一个名词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法,是真实可证的法,如《大乘密严经》卷下,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復告众言:阿 三摩地

2018-07-22

无色界爱住地又称为有爱住地,是指修学禅定的人断除色界爱烦恼证得四空定,或修道的人超越了欲界、色界到了无色界,没有了色阴但是还有受、想、行、识四阴,就是四空定中的意识心,也还有能作主的意根心,这二个心还在就是有,也是三界之中的有;执着无色界有,就是执着四空定中微细的离念灵知心,以之为常住不坏法,误以为安住在四空定境界中就是无余涅槃,这样安住不舍,就称 三摩地

2018-07-22

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观点来看,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最后入了涅槃,结果祂并没有把佛位传给阿罗汉。祂是把这个佛位,预记说未来世会有弥勒菩萨,于未来的增劫的时候成就佛道!这表示说未来等到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把佛位传给弥勒菩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阿罗汉他们的修证的境界,它是不等于佛陀的,而且是跟佛陀的修证境界差异是非常大的,因为前面的四乘, 三摩地

2018-07-22

接下来佛的弘法可划分为五时三教,是说世尊的一生在人间说法的内容,分为三类,又叫三教,前后共有五个时段,所以合称为五时三教;因此,在《涅槃经》里面说为五时,而《解深密经》里面说为三时,两者是同样的意思。那么佛一生的说法,分成哪五个时期呢?它们分别是:华严时、阿含鹿苑时、方等般若时、唯识种智时跟法华涅槃时。在《涅槃经》里面说到,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 三摩地

2018-07-22

而所谓度众生,则是指度过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因此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唯有般若能度众生到彼岸。所谓般若就是指实相心的智慧。修学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萨们,当以亲证此心为最首要;能够证得此心如来藏,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也即是过越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 三摩地

2018-07-22

关键词三缚结、五下分结、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般涅槃、解脱、四阿含、二乘、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缘起性空、蕴、处、界、观行、修证、世俗谛、人间之佛教、出家僧众、上座部、表相住持、出离观、安隐观。目录一、前言二、如何修证解脱道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乙、观行——五阴、十二 三摩地

2018-07-22

接着再探求苦灭的涅槃境界以后,才能了知原来苦灭的境界就是五阴、十八界的自我全部灭尽的境界;除此以外,没有真正的苦灭境界可说,因为三界一切世间全都不离行苦与坏苦;所以苦灭的境界就是灭尽自己,不再有未来世的五阴十八界自我,成为完全无我的境界,就是无余涅槃境界。了知这个真理时,就知道苦灭圣谛了,所以说苦灭圣谛已经函盖出世间境界了。接着要探求:如何修行才能 三摩地

2018-07-22

到了三地满心后,由于三地菩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的修学满足,这时他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槃,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可是他不要,他志不在此。他在初地时就发起增上意乐——发了十无尽愿,由这个十无尽愿所持,所以他发起受生愿,继续再去投胎;他不害怕隔阴之迷,因为他知道未来世就算忘了这世的修证,只要能再接触佛法继续修行,终究还会再悟,还会再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的菩萨是慧解脱的初地菩萨,他可以入无余涅槃但不入无余涅槃,为了继续修学无生法忍的道种智,故意留惑润未来生而转入二地。同样的道理,二地、三地……乃至七地的菩萨,都有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之分,分别完成光影、谷响、水中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如乾闼婆城现观,成为二地、三地……乃至七地满地心的菩萨,亦名二地、三地…&helli 三摩地

2018-07-22

各位菩萨,我们知道,二乘定性无学如果舍寿的时候,就一定会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俱灭,尽未来际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说永远就会消失在三界之中了,因此二乘定性无学只能在舍寿前随缘度众而已。而他们所度的众生也只能证得二乘菩提,而这些所度的在未来舍寿时,同样是会入无余涅槃,不能像菩萨一样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以说二 三摩地

2018-07-22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佛陀所宣讲的三法印,不论是大小乘佛法中的一切典籍或论著,如有违背此三法印,即不名佛法。佛陀所宣扬的大小乘法,无不是围绕着三法印来谈,从证悟的菩萨观之,原来本为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但因众生根机不一,故世尊分为三乘说法。有许多佛错会三法印实际内涵,因此有必要说明。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说四果里面,有所谓的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就是时解脱,表示他对于解脱入涅槃要依于时间的限制,表示如果他已经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可是他不能马上解脱于三界流转的缘,为什么呢?因为他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因他没有具足四禅八定,所以他没有办法把自己马上舍身掉。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三果或四果,他一定要有禅定的修证,因为他所修证的境界,是相对于色界、无色 三摩地

2018-07-22

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开示了哪些可证涅槃之道呢?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开示的可证涅槃之道非常的多。关于证涅槃之道的正理,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最主要所说的,第一个是三十七助道品,再来广说八正道的正理。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种,也就是说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类: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第三个是四神足,第四个是五根,第五 三摩地

2018-07-22

涅槃经》说:“修施、戒、定,得兜率身。”色界十八天的共同业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业报差别经》说,“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禅定的深浅,有初二三四禅天之阶差。因以禅定伏欲界之欲,故虽有身体,而无男女之欲,无家庭,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著,只是尚未从形 三摩地

2018-07-22

云何正见?谓圣念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 三摩地

2018-07-22

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阿罗汉入了涅槃到底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去请问佛,佛就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了涅槃,并不是断灭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