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佛的法呢,则告诉我们摧毁烦恼的方法:什么叫作真实的解脱?依什么样的道路可以得到这种解脱?如何去亲证自性清净、与大般涅槃?僧团它住持佛法,使得佛法能够住世而不断绝,身修证坏烦恼行而得正解脱,如法受持佛种甚深的智慧。因此,佛、法、僧三宝是我们应当信仰、应当归依的对象。然而现在这个时代,佛在《悲华经》中有预记:在佛般涅槃后,所有的住世千岁,之后的像法住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经典是在佛示现入涅槃之后才集结的,为了令后世学人能够精进的办道,经典中也常常说应当要读诵、受持等等。所以,课诵就能够作为学人精进用功的一种方便,因为课诵的时候就好像说还在听佛说法那么一般。一般课诵是把早课晚课跟诵读等等都包括在一起。有一些善知识往往会教导大众说:课诵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譬如说,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而这些形式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这里我们讲的是证如来藏,而不是现在密宗所说的金刚;所以,是应当以这一种真正证到真的身心这种金刚身心,来破凡夫的骄慢身,令得涅槃。因为禅定的缘故,破散乱心,不但能够得到更深细的观慧,又能够得到离开五欲的功德;并进一步能够为众生说离开五欲的法,也能够帮众生离开五欲的过患。依照前面五度的福德,加上长时间的熏修般若的正见,般若的正知正见熏修以后,那么亲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的一代教法分为五时,是指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跟第五个法华涅槃时。这个宗所判的第三跟第四位的位置应当是颠倒一下的。三教的部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天台宗流传了一些论典下来,譬如说《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等;可是这个部分对一般人而言,往往是义趣过于玄妙,而修学这个宗派的人却是依教而解,其实是没有证般若的。第三个是指密宗。密宗有身密、口密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为什么说声闻缘觉乘他没有办法摄受与自己同一种种性的有情,而必须要由菩萨来摄受呢?这是因为说,声闻缘觉乘的有情,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亲证解脱,一旦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五阴身俱灭,已经没有阿罗汉、辟支佛在这个世间出现;即使是最懈怠的声闻人,他七返人天,一样也要取证无余涅槃。只有菩萨才能够发愿生生世世入世,来利乐有情;只有菩萨才具足乃至于超过阿罗汉、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怎么说呢?因为,菩萨努力在般若慧上的修证的同时,分分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涅槃性,而在解脱果分证反而变成一个副产品。当菩萨能够入地的时候,他也一样要降伏性障如阿罗汉,这个时候他并不是不能断我执,是故意不断;因为要留一分思惑来润未来生,这样才能够继续去利乐有情、迈向佛道。乃至七地满心以后,虽然不得不断我执,而且又进一步断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那这个部分 三摩地

2018-07-22

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修学困境,能够把蕴处界自我舍弃,亲证无余依涅槃。二乘人同证人无我,但是只限于蕴处界的虚妄的人无我,并没有亲证本际。那么本际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法所要修证的标的,本际就是诸法本母。祂有无量无边的异名,就好像《阿含经》常常说我、无我、如、本际、实际、涅槃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一念慧相应,亲见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与一切众生乃至自己的法身,都同是这样一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理体,所以称为理一心。这样子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大家了解。在《六祖坛经》当中,记载了曾有一位僧人,举了当时一位卧轮禅师的他的所诵的偈,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位卧轮禅师修的是&ldquo 三摩地

2018-07-22

已成就十信位修习对于三宝以及因果具有信心而进入住位的菩萨,经过初住位到五住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福德资粮的修集后,进入六住位中,一方面先要证得声闻解脱道的见道,就是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另外一方面,才能够经由般若中观的熏习建立知见,再藉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成唯识论》卷九),这大乘四加行的寻思与现观,在六住位满心时,一念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惭愧的部分,我们举一段佛在《大般涅槃经》中的来说明。中提到耆婆菩萨对于阿阇世王的劝告,当中有引用佛的开示,显示出惭愧、忏悔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是这样说的:【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 三摩地

2018-07-22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谈到寂灭为乐的时候,寂灭既然是一切诸行灭尽的状况,如果是诸行灭尽,怎么会有乐可言呢?所以,当然在诸行灭尽的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根本不会有所谓的乐。因为如果我们谈到乐这件事情的话,按照我们直觉的想法是,乐了,那乐了之后,然后是不是接下来这个乐的觉受是不是又会过去呢?由于乐的本身本来就是跟苦相杂而存在的,好,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最后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比方说,我们看到的境界,应该要解脱到无余涅槃的境界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再继续的讲说,因为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他不用证无余涅槃,这个不对!因为整个解脱道全部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所以我们说,谈到无余涅槃的时候,不管是解脱道跟佛菩提道,在看待无余涅槃里面一切的妄心全部灭尽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04集什么是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先解说解脱道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大家,一路从解脱道里面然后一路修,然后接着就修到阿罗汉,接下来就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去了,这个不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一旦到了无余涅槃的境界之后,这个人是没有办法继续再跟众生有任何的接触了;因为无余涅槃就是灭尽了一切,出离三界了。所以从这点道理来看,佛陀教导解脱道的目的,其实一方面在于说,告诉所有跟着修行的佛,让大家看看解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一世一世的修行,会让人很容易就在解脱道里面成就了最后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到了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之后,很容易的就随顺了涅槃的境界,会入于无余涅槃;一旦所有的人都成就阿罗汉果之后,这个世间接下来也就是没有佛法可以住持了,剩下都是不得闻佛法的众生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说就世间的运转来说,乃至于就佛法的这些维系跟弘扬来看的话,其实在家的菩萨们才是主力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我,每晚都很难睡得着;当我要入睡时,我只有一个办法--就像舍寿要入涅槃的心境,把自己(无念的了了灵知)舍掉;如果不把无念灵知的自己舍掉的话,就无法入睡。当你一天到晚都(p84)是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这种无念的了了灵知,会使得你因为定力的关系而睡不着;心里越清明,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会更长时间的安住于无念灵知的境界中,定力就会越来越好,就会越睡不着,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除了入无余涅槃的定性声闻之外,其余有情皆会出生到下一世去。因此大家就可以了解,虽然有些中阴身会投生至鬼道,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可能性而已。而出生在鬼道的时候,也已经是出生在下一世了。这里我们顺便要了解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越到后面的中阴身功德越差。第一个中阴身是最好的,因此如果能在第一个中阴身阶段往生,来世的福报通常会比在下一个中阴身阶段往生的福 三摩地

2018-07-22

又譬如在《大般涅槃经》卷26中的开示: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这就是即使方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不同根器的人,却需要修学不同的法门才能成就。因为金师之子与浣衣之人,他们所受的熏习与熟悉的境界不同,适合修学之相应的法门就不一样,包括五停心观也是一样的道理。那这些都需要善知识之善观根器与方便善巧,才能让正确的修学。从上面所述就可以知道,初学者要 三摩地

2018-07-22

也有出家人拜了文殊菩萨以后心想:欸!文殊菩萨长得这么庄严,可是为什么要穿这么华丽?所有出家人都只能穿染衣,布料都要染成灰色、坏色,为什么祂竟然可以穿天衣,每天穿戴得这么庄严?这哪能叫作出家?其实,祂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声闻法中的出家人,并不需要一世又一世地示现福德的广大,因为舍报后就要入无余涅槃了,那当然要舍离世间的一切我所贪爱;而大乘法中的等觉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并不是说,小乘自己得到安乐,然后舍弃一切众生,自己跑去无余涅槃里面休歇;实际上小乘人这样想法是错的,因为真正能够入无余涅槃的,没有三界中任何一个法,只有本来昂扬于三界之外的这一个真如。可是真如的这个心,非常难以理解,而且真如的体性,也不是一般的菩萨所能够完全能够领纳的;真如的全部的体性,以及实践里面的种种样的功德,都是要到佛地才圆满的。所以,我们今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