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具足证得了真如佛性的涅槃本性,他已经远离了世间烦恼,他没有去来之相,可以安住于菩提,安住于真如。永离贪欲、瞋恚的缘故,心里面从此不再被瞋恚所左右,心里面从此不再起淫欲的贪念及世间财物的贪念,所以称为菩萨阿那含,菩萨不还、菩萨不来。这样的解脱境界类似于第五地菩萨的解脱境界。但是因为禅定功夫的深浅不同和以往贪瞋习气轻重的不同,导致过牢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我們出來弘法,是法施;從來不收人家錢財納為己有,我們並且出錢贊助來買講堂,是財施;使人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相,捨壽面對生死時無所畏懼,就是無畏布施。四攝的第二法是為眾生說法時要和顏悅色,不要老是板著臉孔看不起人;而且說話要柔軟,要慈愛,這就是愛語。然後,當眾生正在為佛教做事時,我們不可置身其外,要與眾生共行,這就是同事。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眾生的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换句话说,二乘菩提是现前观察自己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虚妄不实,所以要灭掉阴界入而取涅槃。但菩萨不是,菩萨是依真如心的真实性、如如性、无我性的自性,去观察五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的虚妄不实,但是无妨让蕴处界继续现行,而转依于真如心的清净性来修行善业;这就是佛菩提在熏习的过程当中,知见大异二乘菩提的所在。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是在熏习你未来真修诸地圣 | 三摩地 2018-07-23 |
|
自己都没修好,自己都没点亮自己的心灯,又怎能改变他人、照亮他人呢? 附录:如是敬重法故而受持出家戒或在家戒,对于解脱生死而证涅槃之“贤圣出要”方能成就。若连基本的戒法都无法受持,或受持之后屡屡犯戒而无法自行遏止,贪财之戒、贪色之戒、谤贤圣之戒尚且无法受持,何况能证初果涅槃乃至菩萨涅槃?何以故?初果人必奉五戒或声闻戒不犯故,证悟明心不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因为常生瞋恚之心的缘故,都还不用谈到未来世的果报,今世就已经是人见人厌了!当然,传出去的话都是坏名声。因为种种善法的因缘,就在自己瞋恚的当时就被破坏掉了,乃至于一传十、十传百,真的就像猛火一样,不但焚烧自己,也焚烧与众生的善缘。又因为瞋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包容,常常也会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未来世生活亦不得安稳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般涅槃经》:凡夫亦尔。虽有善法。皆是如来之余。何以故。如来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余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群牛。诸凡夫人虽复得是戒定智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说。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妙法莲华经》卷3:「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原标题:福慧双修原典)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看之下,才知悟前与悟后真是天差地别,本来不懂的悟后都懂了;原来《金刚经》、《心经》都在讲真心如来藏、本来自性清静涅槃、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真是甚深及甚深。以前总觉得喜、怒、哀、乐是那么样的真实,所以觉知心才是我,从来不感觉觉知心的虚妄;悟了以后才知道我是如来藏所生、我们的色身也都是由如来藏所生,如来藏(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主人。明心回来之后看猫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因为常生瞋恚之心的缘故,都还不用谈到未来世的果报,今世就已经是人见人厌了!因为传出去的话都是坏名声。而之前所造种种善法的因缘,就在自己瞋恚现行的当下就被破坏掉了,乃至于一传十、十传百,就像猛火一样,不但焚烧了自己的善业功德,也焚烧了自己与众生的善缘。又因为瞋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包容,常常也会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二、乐说邪见,明明无余涅槃是要把自我灭尽了,变成纯无我,他偏偏强辩:正好是这个清清楚楚的心可以入住无余涅槃境界中,所以只要一念不生时就叫做涅槃。不论你怎么解说,他始终不信受。又如你好意告诉他:证得阿赖耶识就是禅宗的开悟。他说:不!阿赖耶识是生灭法,你不应该信受。每天向你诽谤真心阿赖耶识是生灭法,正是乐说邪见。他会常常来向你说: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啦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像《大般涅槃经》讲的:如果有优婆塞护持说正法的觉德比丘,拿着刀剑与正要杀害说正法比丘的人厮杀,这位护持正法的有德国王,因此而体无完肤的被破坏正法恶人杀死了,往生以后去到某佛世界时,当上了不动佛的第一弟子;那位被护持的觉德比丘身命得全,弘扬正法到死,后来也往生去了,成为不动佛的第二弟子;那位国王杀人护法却反而成为大弟子,道理就在这里。戒法是戒止恶行 | admin 2018-07-23 |
|
这就有很多的差别了,譬如说,刚明心见道,虽然阿罗汉不懂实相,但是他们在解脱道上的证量终究比我们超过很多,去和他们亲近亲近又有何妨呢?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他们可以从我们这边得到佛菩提道的知见,我们也可以帮他们回心大乘;而我们应证的无余涅槃、有余涅槃还没有亲证,可以和他们亲近而增长自己的涅槃解脱道上的知见。而如果是地上的菩萨来亲近声闻、缘觉,那是结交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段—&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为当他入无余涅槃之后,他就再也不能利益众生了,这样的话在法界里面可以帮助众生的解脱圣者就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说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想要求得解脱入无余涅槃,那个就叫做小愿,而且这种小愿是比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愿还小。因为他的愿力太小,所以我们应该要多鼓励、多请求声闻人----多请求二乘人----他应该要回向到大乘里面,如果他觉得我们继续在人间太辛苦了,那 | 三摩地 2018-07-22 |
|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七、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我今归命,对诸佛前,皆悉发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复作,已作之罪 | 三摩地 2018-07-22 |
|
对于惭愧的部分,我们举一段佛在《大般涅槃经》中的经文来说明。经文中提到耆婆菩萨对于阿阇世王的劝告,当中有引用佛的开示,显示出惭愧、忏悔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经文是这样说的:【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是过去、未来十方世界内诸佛、菩萨、声闻、独觉所有功德,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就地一拜)五、劝请我今皈依十方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舍报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诚顶礼(礼拜)劝请转轮、雨雨、燃灯,照明理趣、施无碍法,莫般涅槃,度脱安乐一切众生。我今以此劝请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大菩萨劝请功德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劝请 | 三摩地 2018-07-22 |
|
譬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从此以后世亲菩萨就专心的宣扬大乘,广造诸论阐扬大乘佛法,对大乘经典譬如《华严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般若经》、《维摩诘经》、《胜鬘经》等都加以阐释;对瑜伽宗的许多论着也详加论述,譬如《十地经论》、《唯识三十论》、《大乘五蕴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总共有五百部大乘论着,合以前所着之小乘论五百部,总共一千部,因此享有千部论主之美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又若于佛涅槃后,为供养如来故,为如来造立形像,或塔庙,或龛台;随已能力,造一造二,乃至百、千、万、亿,而设供养,亦是不现前供养。《瑜伽师地论》说,唯供现前佛及塔庙,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不现前佛及以塔庙,获得大大福果。若俱供养不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5.自作供养,即供养者,于如来所,或如来塔庙所,欲设供养,为了恭敬,唯自己亲手作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然而实与佛说空性之正理完全违背,亦与佛说二乘解脱道之涅槃正理完全违背,应名真回之心者,绝非真发菩提心者也。宗喀巴复令密宗行者依于庆喜藏之邪说5,而于观想月轮之情境上用心,误认所观想之月轮为世俗菩提心,妄配所观想月轮上之金刚为胜义菩提心,知见肤浅若此,云何密宗黄教诸人推之为「至尊」?其实乃是于三乘佛法俱未入门之凡夫也,有智之人何堪受此诳骗、而续修彼黄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