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里面这么讲说:“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增壹阿含经》卷十八)《长阿含经》第二卷里面这么讲:【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亦为自解结,渡岸得升仙,都使诸弟子,缚解得涅槃。”】(《长阿含经》卷二)这样看来,在经文里面早就有提到大乘跟小乘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什么叫作念恶有灾患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如果一直把我的心安住在这个恶念中,如果我一直安念在这个恶念中,这个恶念就会产生逼恼,产生逼恼,我就没有办法安住下来修定,没有办法安住下来思惟法义,这样我就不可能去证果,不可能得到涅槃。佛陀在这个部分,祂举的例子就是说:好像有一个年轻人,他长得非常的端正可爱。他洗好了澡,穿着非常洁白干净的衣服,身上还涂得香香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五、由违背于法论议无倒决择审察诸法大师圣教涅槃胜解故,建立疑盖。】所以,所说的性障消伏,不是说断除,而是因为凡夫证得初禅时,其实还没有办法断除我见,因此五盖只能伏除而不是断除;断我见后证得初禅的,才算是初分断除五盖。但是求证初禅时有要先伏的五盖;求证二禅时也有要先伏的五盖,但是二禅所要伏的就更细,而且二禅要伏除的也包括你在初禅当中所起的贪;证得三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他回到了精舍,吃完了饭,把衣服整理好,就来到佛的面前,右绕三匝以后就说:世尊啊!我这一世的罪业,到此全部结束了;舍利弗尊者不久之后也要入涅槃了。多劫以来我们就是修行道上最好的伴侣,请世尊准许我入涅槃。此时佛陀也同意了。这里是说阿罗汉如果要入涅槃,他必须要得到佛陀的同意。然后目犍连再以至诚心,右绕佛陀三匝,回去和众生辞别,并且继续度化跟他有缘的人,结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什么叫作念恶有灾患呢?就是我们去看,我们现在如果说一直把我的心安住在这个恶念中,如果我一直安念在这个恶念中,这个恶念就会产生逼恼,产生逼恼,我就没有办法安住下来修定,没有办法安住下来思惟法义,这样我就不可能去证果,不可能得到涅槃。佛陀在这个部分,祂举的例子就是说:好像有一个年轻人,他长得非常的端正可爱。他洗好了澡穿着非常洁白干净的衣服,身上还涂得香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切的内外相应五欲六尘都是属于邪缘,只要让自己没有办法安止,或者思念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孙等世俗上所爱恋的人,或者心里对于过去曾经有过的优渥的环境、自己的财富起了不舍的心,或者心放逸于追求自己所想要追求的世俗上的事物,或者受到不正见不正知的影响,对于三乘菩提修学的正理、对于涅槃的正理,没有正确的知见,这都是属于邪缘散乱。例如难陀刚出家的时候,每天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出世弘法之前,古印度天竺就已经有许多外道修习禅定,甚至已经证得四禅八定具足,而自称已经解脱证涅槃了;但佛陀还是一一前往加以破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证解脱,没有得涅槃。因为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法道,都是依着四圣谛、八正道声闻法的观行修学所生起的菩提慧,或者是依十因缘、十二因缘缘觉法的观行修学所生起的菩提慧,而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轮回,并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一念慧相应,亲见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与一切众生乃至自己的法身,都同是这样一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理体,所以称为理一心。这样子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大家了解。在《六祖坛经》当中,记载了曾有一位僧人,举了当时一位卧轮禅师的他的所诵的偈,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位卧轮禅师修的是&ldquo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何谓定力?《大般涅槃经》云: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也就是说,定力是一种能力,是能让人随时随地与定相应,处在一心的状态,却不随定而进定境的能力。所谓定境,是在修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觉观境界。严格来说,在定中所出现的一切觉观境界都可以称作定境,比较典型的如一念不生、身体的轻安、暖、清凉、痒、麻,未到地定过暗时的不触五尘,初禅天身发时的触乐, | 三摩地 2018-07-23 |
|
初入无色定时即名空无边处,此处但觉微细之了知心无边广大;外道不知,便谓此心遍十方界;实乃心觉十方,非遍十方;若据此心为真,便堕轮回,不证涅槃。佛子住空无边处定中,心缘十方故,遂渐散乱,渐失空无边处之定力;已觉有过,乃不缘于十方空,向内心收敛返观,自以为所观之了知心即是阿赖耶识。内住于了知之意识及作主之意根,渐渐增长定力,心转微细,忽觉自心识种无量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灭五阴则无往来,无往来者名为解脱涅槃,以无阴身故名无往来。三乘慧脱无学舍寿之前皆应修学灭尽定,灭尽定则依四禅八定之正受为基础,是则应先正受四禅八定。禅定正受者先受欲界定;欲界定善根发时,心得粗住,色身似有薄膜裹住,令身安住不动,此是欲界定法持身不动。若再深入修习则入未到地定:浅定中一心不乱,犹知五尘;深定中唯住一心,不触五尘,类似无觉无观三昧,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者,名为慧解脱之见到,只是初果人;要待后时断除外我所的贪爱,并且能现观解脱的证境以后,方得成为慧解脱阿罗汉。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就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佛陀就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所谓的四禅中的无想定,是不存在的,这个就是他的无明,也是他的妄念。我们上一集已经介绍了所谓的无想定,它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力,在阿含里面也称为无想定。可是我们要知道,在解脱里面其实并不是因为禅定而获得解脱,所以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的存在,本身的错误地以意识所相应的禅定的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的,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的原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三种不回心的阿罗汉舍寿后,都可以入无余涅槃而不在三界现身意,他们究竟是用什么入涅槃?是用禅定入涅槃呢,或者用神通入涅槃,还是用智慧入涅槃?单单这一点很值得大家探讨。以下分为两点来加以说明。第一,如果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那么慧解脱的阿罗汉根本无法入涅槃,因为慧解脱阿罗汉既没有禅定也没有神通,根本无法入涅槃;可是佛明明说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熏禅是指狮子奋迅三昧;狮子奋迅三昧是说十方三世诸佛要入涅槃的时候,就要用到狮子奋迅三昧,称为熏禅。诸佛入涅槃怎么入?从初禅开始,不会从别的地方开始。因为诸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随时随地都在初禅里面。然后从初禅进入二禅,转入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然后再退回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再从初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这十种层次来看呢,它都是觉知心相应的境界,也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的法,基本上它都不是涅槃的境界。其实这十种层次就是佛所说的外道五现涅槃。佛说外道五现涅槃是哪五种呢?第一种:就是以欲界中的灵知心为涅槃真心。也就是把我们前面讲的散乱攀缘心、以法定心,然后常寂常照、一念不生,然后遍满虚空。再来就是未到地定,前面讲的那五种层次就是佛所说的第一种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乘法里面菩萨修行到了一定位次后也要修四禅八定,依照他所证悟的真如佛性无生的智慧,而证得灭尽定,但是他不取证无余涅槃。(原标题:定力与神通的关系--禅定通外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又云: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因为定力缺失之人心思粗糙,无法按照佛教经论和善知识开示的知见去做各种深入的观行,无法深观,便难以真正理解和领受佛法中所蕴含的智慧,这种人学佛一场,最终只是积累了一些名相和佛法理论,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类似的花果树种子如果不落地,则不可能有开花结果的一天;就像一个人从来不曾听闻佛法,不知出离、不知出要,是不可能趣向解脱、涅槃道路的。因此信根之四预流支,首先要亲近善士听闻佛法,对佛法如理思惟后,产生了信心与出离的欲念,成就了对佛、法、僧、戒四不坏净,依四圣谛与八正道,法随法行的完成解脱涅槃之道。如偈云:信地为根基四谛慧日照八道甘露水时时勤浇灌身心法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