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修学解脱道的二乘菩提有学圣人,如初果人虽断我见,仍须七次往返人间、天上才离三界,灭除业感缘起;二果人薄贪瞋痴,则须生天后舍寿再一来人间才成无学,灭业感缘起;三果阿那含也须上生五不还天,在那边舍寿时才入涅槃,灭尽业感缘起。因此除了证得二乘极果的无学阿罗汉,断尽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后有,舍寿就入涅槃而脱离业感缘起外,其他三种解脱道的有学都未离业感缘起。因 admin

2020-02-21

佛叫阿难带尼提出到城外,在大河水边洗浴其污秽的身体,清洁干净以后带到只洹精舍;佛陀为尼提说经法,说苦谛的真实道理,生死令人畏惧厌恶,而不生不死的涅槃才是永远的安乐。尼提听了以后,豁然开解,断我见证得初果解脱分功德,合掌向佛请求出家作沙门。佛向尼提说:善来,比丘!尼提就悟得本来不生不死的涅槃本际,心已能出五蕴家而法衣在身;佛重新为尼提说四圣谛法要,尼 admin

2020-02-21

有什么样的善根呢?我们举一部经典中,佛陀的开示来为大家说:【世尊告阿难:有三善根,不可穷尽,渐至涅槃界。云何为三?所谓于如来所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于正法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于圣众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是谓,阿难!此三善根不可穷尽,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难!当求方便,获此不可穷尽之福。如是,阿难!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2)在这段 admin

2020-02-21

但是一切深悟的菩萨们,都能现前观察自己所转依的第八识实际,都是无余涅槃的境界;而且现见无余涅槃的境界相,其实都是与无明众生同时同处。所以一切凡夫众生与声闻、缘觉、菩萨们都一样,都是住于实际而又同时示现五阴于人间或色界中。只是凡夫们都不知道,总是妄想进入无余涅槃中,再来寻找法界实际、涅槃实际,所以永远无法证得涅槃的实际。正因为这个实际常住不断,坚固而 admin

2020-02-21

目连尊者与舍利弗尊者很要好,他要向舍利弗道别,说他被外道包围打杀,如今骨肉烂尽,身体已经不堪使用,因此想要取般涅槃。舍利弗说:您是世尊弟子当中神通第一,为什么不用神通避开呢?目连尊者回答说:要索受报,终不可避。当人家要来讨回所受的业报时,终究是无法逃避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佛说: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 admin

2020-02-21

譬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有说:【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得于天眼;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五者,除灭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闇之处;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由此可知,以慈柔的眼神来 admin

2020-02-21

供佛之福就是佛陀曾经说过,祂虽然不在,当时已经示现大般涅槃不在人间,可是我们有情只要对佛像供养,等于祂生身的供养,这个福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设斋供佛为亡灵来追福,这是其中之一。第二个说不杀畜生,不杀生。不杀生这个部分为什么是福呢?因为不杀生,相当于对畜生行无畏施,因为布施分三种:一种是财施、第二种是法布施、第三种是无畏施。如果说在我们的眷属舍报以后 admin

2020-02-21

供佛之福就是佛陀曾经说过,祂虽然不在,当时已经示现大般涅槃不在人间,可是我们有情只要对佛像供养,等于祂生身的供养,这个福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设斋供佛为亡灵来追福,这是其中之一。第二个说不杀畜生,不杀生。不杀生这个部分为什么是福呢?因为不杀生,相当于对畜生行无畏施,因为布施分三种:一种是财施、第二种是法布施、第三种是无畏施。如果说在我们的眷属舍报以后 admin

2020-02-21

的阿罗汉,而在死后能证入寂灭、清凉、真实的无余涅槃涅槃又称为灭度,灭就是要灭除生死轮转之因,不再受后有之身。死后不再像一般凡夫,又出生另一个五蕴身,也就是要完全灭尽五蕴身,安住在如来存的境界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度过生死的洪流,达到寂灭安乐之处。有许多人误会了涅槃的境界,以为在涅槃当中还有一个我在体会涅槃之乐。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 admin

2020-02-21

所以证悟之后一定要转依如来藏的自性、清净、涅槃,使觉知心转依于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来安住,然后来转变意识和意根以往的惯性;转变成功以后,往世和今世学法前所造作的一些熏习的不良惯性力量就消失了,那么业就是转了!除了往世所造恶业的冤家来寻仇报复以外,自己相应的业力已经是不存在了!这个道理了解后,也把这个原则掌握住,业的相关问题就容易明了了。------《三乘菩提 admin

2020-02-21

四阿含诸经所说的无明,是二乘解脱道的无明,是我见、我执、我所执等无明,主要就是因为不知道五阴,尤其是识阴,都是无常生灭之法;以及不知道五阴灭尽后,仍有涅槃的本际独存不灭。明就是光明,智慧的光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因为没有智慧光明来了知五阴的无常、虚妄不实,而产生贪爱执著,这就是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明。因此,要断除解脱道的无明,要先知道五阴内涵 admin

2020-02-21

如果我们不是进入涅槃的话,那我们一定会前往下一个受生之处;所以,佛教里面不说死亡,而说往生----前往下一个受生的地方。那先问问大家:大家希望以后自己要怎么样的死亡呢?家人又要怎么样处理我们的丧葬呢?......佛陀开示我们:最好的往生死亡方式,也就是在世间广行菩萨道,多多培植福德功德,行十善法,杜绝诸恶法;此生就会顺顺利利,少灾少祸,所求多满。往生前呢,无 admin

2020-02-21

在《大般涅槃经》卷37中有这样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何以故?众生见色亦不生贪,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若于色中生颠倒想,谓色即是常乐我净,受是常恒无有变易,因是倒想生贪恚痴。】(《大般涅槃经》卷37)也就是说:众生如果能正确观察色法与诸受之体性与虚妄之本质,就不会对于六尘境界产生贪爱;而是因为对于境界有错误之颠倒想产生 admin

2020-02-21

(《大般涅槃经》卷3)佛陀说完这句偈颂后,就跟这些弟子们说: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我今天虽然是个金刚之体,也没有办法避免为无常所迁。生死之中极为可畏,你们应当要勤行精进,追求离开这个生死火坑,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教导。佛陀虽然要离开了弟子,化缘已了,但是祂对于弟子们能不能出离三界这件事情,到要舍寿时都还挂念在心。出离生死----离开这个生死的 admin

2020-02-21

第四句:寂灭为乐,涅槃的境界当中是绝对寂灭的,没有生死大患,而且涅槃中绝对是一尘也无,远离一切诸法的法相,所以称为涅槃相。因此只要所证的境界当中还有法尘存在,包括因我起慢,起一念心,我要入于涅槃,这就有法尘;有法尘就必定会有意识心,意识心于法尘会相续的存在,而意识心无法脱离法尘,所以如果涅槃当中有意识心、有一念的法尘,那么就不是寂灭。在这里要说明的 admin

2020-02-21

因为它们都是无常的,不能久住的,还必须了知识阴所生的受阴虚妄,必须了知识阴及身口共同出现的行阴也都虚妄,再观这些法,仔细地去思惟,经过思惟以后,仔细地去观行,经过观行以后,彻底的解脱,这样才能够取证无余涅槃。所以努力灭除对于五阴自己的执着,灭除对于五阴中一切阴所有的执着,当自己确定完全没有自我及我所执着的贪爱,确实愿意在舍报后断灭,只剩下自己未证知 admin

2020-02-21

意识心固然能存于三界九地中,却不可能离开三界九地而存在,绝无可能住于三界外的无余涅槃中,绝无可能住于灭尽十八界的无余涅槃中,当然不可能由意识进入无余涅槃。学佛人往往因为误认无余涅槃境界,以及误认意识心是常住心的缘故,就死不了意识心对自己的贪爱与执着,就会在死后想要保持意识心的存在,因此不得不再度入胎,或者是往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中,自以为是无 admin

2020-02-21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生死的关键就在识阴,所以识阴六识的功能灭除了,识阴的功能不再出现于三界中了,就证得无余涅槃;而识阴功能灭除的境界其实就是识阴的灭除,因为识阴存在时一定会有识阴的功能伴随着出现;所以识阴苦的灭除,就是灭除识阴自己,不再有识阴六识出现于三界中,那么识阴的功能也就不再出现,那就没有苦。------《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79集识阴是修道 admin

2020-02-21

四阿含诸经所说的无明,是二乘解脱道的无明,是我见、我执、我所执等无明,主要就是因为不知道五阴,尤其是识阴,都是无常生灭之法;以及不知道五阴灭尽后,仍有涅槃的本际独存不灭。明就是光明,智慧的光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因为没有智慧光明来了知五阴的无常、虚妄不实,而产生贪爱执着,这就是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明。因此,要断除解脱道的无明,要先知道五阴内涵 admin

2020-02-21

然而一般众生都是不知道寂灭之乐的,总以为证得涅槃时,一定是心情很快乐,色身也很快乐。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正是常见外道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保持觉知心处在离念的状态之中,享受离念的寂静之乐。但是只要觉知心在,六尘也一定存在,设使已经进入二禅等至位了,定境中虽然没有五尘,但至少还有法尘,六尘没有全部远离,这哪里是真正的寂呢?必须是觉知心灭了,没有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