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证得如来藏本体,只是菩萨六度中般若的正观现在前而已,依《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佛语判为别教七住,只得到无生智忍而已;如果能够更进一步眼见佛性,则依《大般涅槃经》当中圣教判为别教十住,都仍只是外圣内凡的习种性贤位菩萨。纵使已离习种性位,也还不是别教圣人,因为还没有修除十行位的性种性,以及十回向位的道种性,都还没有进入初地,还不是圣种性的菩萨。所以,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譬如《大般涅槃经》卷26中的开示: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即使方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不同根器的人,却需要修学不同的法门才能成就。因为金师之子与浣衣之人,他们所受的熏习与熟悉的境界不同,适合修学之相应的法门就不一样;包括五停心观也是一样的道理,都需要善知识之善观根器与方便善巧,才能让正确修学。所以,初学者要自己由经典中去摸索出这些有关联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最后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信佛的信也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我们来举《大般涅槃经》中佛陀所说,中说: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信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大般涅槃经》卷36)这一段中佛陀说有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它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像《大般涅槃经》中这样说: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憙睡,欠呿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佛的弘法可划分为五时三教,是说世尊的一生在人间说法的内容,分为三类,又叫三教,前后共有五个时段,所以合称为五时三教;因此,在《涅槃经》里面说为五时,而《解深密经》里面说为三时,两者是同样的意思。那么佛一生的说法,分成哪五个时期呢?它们分别是:华严时、阿含鹿苑时、方等般若时、唯识种智时跟法华涅槃时。在《涅槃经》里面说到,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涅槃经》说:“修施、戒、定,得兜率身。”色界十八天的共同业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业报差别经》说,“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禅定的深浅,有初二三四禅天之阶差。因以禅定伏欲界之欲,故虽有身体,而无男女之欲,无家庭,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著,只是尚未从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涅槃经》说:“修施、戒、定,得兜率身。”色界十八天的共同业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业报差别经》说,“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禅定的深浅,有初二三四禅天之阶差。因以禅定伏欲界之欲,故虽有身体,而无男女之欲,无家庭,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著,只是尚未从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入灭前宣讲《无量义经》、《法华经》而教导菩萨们贯通一切佛法,也宣讲《大般涅盘经》,宣讲十住菩萨的见性乃至佛地的见性成佛;这是因为最后身菩萨明心时只能发起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还没现起,还不能成佛;得要到后面眼见佛性的时候,成所作智才能现起,那时才算是成为究竟佛;所以佛陀入灭前,必须要讲《大般涅槃经》的眼见佛性。《大般涅槃经》说完了,《无量义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涅槃经谈到:比丘如果有淫欲的过患的时候,对治之法就是要远离女人;应该对于淫欲产生臭秽想,不要有一念清净的想法,要远离女人的烦恼这个贪爱;如果在梦中行淫,起来也要忏悔。如果在受供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我正在饥荒,而不得不吃孩子的肉’这样来想饮食;如果产生了淫欲的心,就要立刻地离开。佛陀也对比丘们说:这个女人如同粪便、如同毒蛇,她会染污、也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6、《大般涅槃经》云:若遇,慎莫亲爱,若亲爱者,丧身殒命及以财宝。(意思是说如果去,就会削减自己的福报、寿命、财产,严重者还会丧身殒命的。这和中国民间神道设教的说法相似。这种勾当如果不是损福折寿,怎么会发生染病而丧身殒命的事情呢?能不警惕吗?)出入不净之处。所谓沽酒博弈。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云何。譬如愚人与通。而彼巧作种种谄媚现亲。悉夺是人所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一般来说,五戒十善也是通于外道的世间善法。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戒法。以因果律来说,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四种业,是一定会下地狱长劫受苦的重业。因为造作这四种恶业,它的性质就是会让众生下堕到三恶道中,所以称为性罪;而持守不犯这四种性罪,那么就称为性戒。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戒法,都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开悟明心不退的菩萨,就叫做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要入地了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前面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大菩萨们修三十二相业,每一相都要以百福德来围绕,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一一相。也就是说,菩萨必须在无量无数劫当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然而这不是指在有漏有为法上所作的大利益。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故《大般涅槃经》(卷40):佛云: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因此,重罪也是可以消除的!2,《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佛言:)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及)不定。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善男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造业的轻重,以及宿业障可不可以消除的问题,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大般涅槃经》等等经中,都有详细的说明。佛陀在经典中开示说:虽然同样是造作恶业,但是随着造作时起心动念以及对象的不同,而成就所造罪业的果报轻重,以及现生、来生或后世受报的差别,也就有果报、时间定与不定的差别。因此佛陀说:随着造业所得的果报,以及受报时间的不同,大略可分为四种:第一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开示说: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佛陀也说到一切众生不知诸苦之根本者,皆悉轮回,在于生死。另外,在《莲修起信录》中也说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像这些都是古德劝化众生要深信三世因果的偈语。在2500多年前佛陀住世的年代,大多数的众生都是善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般涅槃经》卷11说:【迦叶!世有三人,其病难治;一、谤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三病,世中极重,悉非声闻缘觉菩萨之所能治。】(CBETA,T12,no.374,p.431,b24-26)《大般涅槃经》卷19说:【尔时王舍大城阿闍世王,其性弊恶,喜行杀戮,具口四恶,贪恚愚痴,其心炽盛;唯见现在,不见未来;纯以恶人而为眷属,贪着现世五欲乐故,父王无辜横加逆害。因害父已,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般涅槃经》卷11说:【迦叶!世有三人,其病难治;一、谤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三病,世中极重,悉非声闻缘觉菩萨之所能治。】(CBETA,T12,no.374,p.431,b24-26)《大般涅槃经》卷19说:【尔时王舍大城阿闍世王,其性弊恶,喜行杀戮,具口四恶,贪恚愚痴,其心炽盛;唯见现在,不见未来;纯以恶人而为眷属,贪着现世五欲乐故,父王无辜横加逆害。因害父已,心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