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知道(如果你修行够久,应该会记得),以前美国有一个卡普勒禅师来到寻觅禅的根。卡普勒禅师,这位美国人很向往禅;他也学过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后来觉得禅根还是应该在中国,而当时大陆还是封闭的,还没有改革开放,所以他特地来到寻根。他来寻根时去找谁呢?找 admin

2020-06-08

  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不逆,如是安住;意识虽观定境时亦知五尘,然已不为五尘所动,唯是一心安住定境,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之未到地定。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每日精勤修定,及于四威仪中伏除二禅所应伏除之五盖; admin

2020-06-08

  可是众生长夜无明,他们不能了解什么叫做众生相,所以我们应当要让众生了解;特别是已经在修学佛的人,要让他们了解我相、众生相是轮回的根本,他们了解以后才能离开众生相。可是你想要救护一切众生离开众生相,在诸家大师都说意识离念灵知就是真如的时候,都在引导众生落入众生相中的时候,都不肯改变我见邪说的时候,你还能当滥好人吗?当不了的!除非你不想救护众生离开众 admin

2020-06-08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链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 admin

2020-06-08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佛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贪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 admin

2020-06-08

  八解脱又名九证,八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贪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 admin

2020-06-08

  譬如《长阿含经》卷八:【复有七,谓七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识处住、不用处住。】又如《长阿含经》卷九:【云何七觉?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千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 admin

2020-06-08

  】(长阿含部《大集门经》卷上)这段经文中为我们说明:识蕴所住的境界共有四种:色生、色缘、色住,受生、受缘、受住,想生、想缘、想住,行生、行缘、行住。这四阴的境界,就是识所住的境界相。若没有色受想行这四,六识心就无在人间存在及安住了。所以,人们的觉知心,不论是有念灵知或是离念灵知,既然都是识阴所摄的心,都必须有色阴及受想行阴,才能生起及存在,由此 admin

2020-06-08

  不定心所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由于这四个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 admin

2020-06-08

  各位菩萨,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二十随烦恼我们无在这里为大家详细说明,留待《正觉总持咒》专书出版,书中我们将详述百明门的内涵,敬请菩萨们期待。-----《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admin

2020-06-08

  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因此心里就想我的境界远远超过他,我比他年轻,比他健康,比他有钱,比他有地位,比他有名望等等;因为是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中就生起了慢心,甚至于有时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就叫作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中的过字是指过失的意思,也就是说,有过失的慢就叫作过慢。譬如他明明没有胜过别人,却颠倒事实而开口说 admin

2020-06-08

  我们继续介绍四所显示故的六种无为。世亲菩萨的《百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而这五位百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不是 admin

2020-06-08

  最后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的意识,不反观自己的存在,但是它仍缘于定境中的尘;这样一个境界,当然是落入了我见当中。--------《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1集三界中的我见>正旭老师无色界的识蕴的话:到了无色界之后原则上就是没有----连我们刚才在色界看到的微细物质也没有。无色界的识蕴呢,必须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禅悦为食以维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样的,(正因为 admin

2020-06-08

  觉支者谓七觉支,念、择、精进、喜、猗、定、舍觉支,此七觉支乃佛子修学佛过程中之用功方,佛子当以此自验。念觉支者谓佛子闻熏正,念持不忘。择觉支谓闻已,能作思惟;思惟已能作简择,弃舍邪见而入正见。精进觉支者谓佛子简择已,心住正见而自精进修持,心不退没。喜觉支者谓于佛精进修持,观知诸虚幻,于三乘菩提生起喜心。猗觉支者谓因佛之善于抉择修 admin

2020-06-08

  ※检验信财是否够的步骤:1、相信真实的,相信可以成就(第一分信财)2、对真实接受,发现真的有功德,而且很喜乐(第二分信财)3、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种功德受用,努力去做(第三分信财)总之,相信而去做,积累信财。例如,相信有三乘菩提可证,能知三乘菩提功德受用,而且愿意朝着方向去做。表面对三乘菩提的信财具足!二、戒财戒指清凉、防护、孝顺。无作戒:不需特别 admin

2020-06-08

  第八是不竭音,诸佛说好像行云流水一般不会中断,除非因缘结束了,所以停讲了;不然的话,佛可以一直下去,都不会中断的,这叫作不竭音。有人因为知道诸佛有这八种音声相,觉得太妙了,所以就发起大乘菩提心了。-------《优婆塞戒经讲记》 admin

2020-06-08

  然于见道后,其禅定渐渐转为无漏妙定,功德增上,令其产生菩萨摩诃萨意生身,能至兜率天亲从弥勒菩萨受。有神通之俱解脱阿罗汉唯有神足通,不得意生身。见道之菩萨摩诃萨或得不得,悉非一定;若未证得禅定,或有禅定而不修神通者,皆不得此意生身。此是七地以前所得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意生身:亦名如实觉知诸相意生身,此是八地菩萨所得如幻三昧意生身,不通七地以 admin

2020-06-08

  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敌万八十伊罗缽那香象之力,众生乐见无有厌足,是名身胜。云何如住胜?如来既自得利益已,复能怜悯救济利益无量众生,是名如住胜。云何智胜?如来所有四无碍智,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admin

2020-06-08

  虽然仍只是凡夫僧,但你还是不能轻易的批评他,只能从义上来讨论他的说。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佛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以出家受戒时才会有三坛大戒嘛!可是这些已受菩萨戒的出家人中,心态确实已经落到声闻僧之中的人,其实并不少;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已经落入声闻僧的心态中,而且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声闻僧、 admin

2020-06-08

  诸行无常,诸无我,涅盘寂静为佛陀所宣讲的三印,不论是大小乘佛中的一切典籍或论著,如有违背此三印,即不名佛。佛陀所宣扬的大小乘,无不是围绕着三印来谈,从证悟的菩萨观之,原来本为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但因众生根机不一,故世尊分为三乘说。有许多佛弟子错会三印实际内涵,因此有必要说明。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