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就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的时候,就称为道种智,也就是地上菩萨的无生忍般若智慧。《心经密意》一切种智的修学过程中,有多分与少分证得的差别;在还没有具足圆满之前,都叫做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换句话说:地上菩萨所证得的一切种智——无生忍,都叫做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进修到一切种智具足圆满 admin

2020-06-08

  色界有就是那个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作主的心;无色界有也是这个心,但是离开了色,没有色身了,也没有了知色尘的眼识心,也没有了知声尘的耳识心,也没觉知触尘的身识,只剩下长住于定境尘中的极微细了知心,这就是三界的有。一切凡夫众生都执着这三种有,一神教的上帝与基督、阿拉与先知,都离不开这三界有的执着,他们都无断我见与我执。为了破除这三种有的执着,所以不 admin

2020-06-08

  所谓的无始无明,就是《胜鬘经》所说的无明住地,也就是众生因为不明白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真如的内容不同以及不明白三个阶段的演变,而产生的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恒河沙数佛菩提道中之修所断烦恼,以致过恒沙数等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生的上烦恼,这些上烦恼与修所断烦 admin

2020-06-08

  所以在很多部的经中,佛说:一切都是自心所现。有时又说:能取(的觉知心)与所取(的六尘),皆是自心现量。就是这个意思。《心经密意》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相分,其实是由如来藏,借着五色根去接触外五尘,而变现出内相分六尘来的。然后,见闻觉知的心,还有作主的意根,在这个内相分的六尘里面运作,所以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统统是如来藏所生的,都是依因与缘而出生的缘起 admin

2020-06-08

  头脑是你的五胜义根;你看见外面的影像,其实不是眼睛看见,而是胜义根看见,是你的头脑里面掌管视觉的部份出现了眼识所看见的;你闻见什么声音,不是你的耳朵闻见,而是你的头脑里面掌管听觉的部份出现了耳识所闻见的;……乃至你知道了种种的,也是你的胜义根(头脑)专门掌管分别思惟的部份出现了意识所了知的。不知道的人,就以为见闻觉知六尘万,都是五扶 admin

2020-06-08

  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道。所以叫做所知障。不是有些大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佛道,反而是对于成佛之道的见道内容无所知,对于成佛之道的修道内容无所知,由于对佛道之见道与修道的内容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修学佛的障碍,故名所知障、智障。而所知障的随眠,在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除净尽时,无始无明的随眠如果也同 admin

2020-06-08

  般若经里面又有什么说呢?般若经典里又说祂叫做无心相心,祂没有众生心的心相,众生所知的心的相是怎么样的呢?是常常会有喜欢、讨厌、追求、丢弃的心行的心啦!所以就会舍垢而取净,一向都在取舍贪厌两边;但是第八识的祂,却是从来不取不舍的,从来不管净垢的。当你正在取舍贪厌的时候,那都是你的七识心的心行。然后祂就因为你的思量作主,所以就配合你而随缘应物、而做 admin

2020-06-08

  这个阶段中的第九识心,也还有无始无明的上烦恼随眠存在;这些上烦恼的随眠还得要去断尽,要到究竟佛地,完全清净,第九识(第八识)里面的无始无明随眠全部灭尽了,所以内藏的无漏的种子永远都不再能增广了,也就是永远无再接受新的出世间熏习了,加上烦恼障上的习气种子断尽了,所以种子就不再变异了,这就叫做度过变易生死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叫做第十无垢识,才可以称 admin

2020-06-08

  现在北传与南传佛的弘人,不能证得解脱果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解脱道不了解,对于众生我不了解,对五阴十八界误会了,不能一一现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所以落在意识心的觉知心我上面,不能断除对觉知心自己的执着,落在我见上面,所以更不能断除我执;这就是对解脱道的内涵不了解的人,所以无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果。不是只有北传佛是这样,现在的南传佛那些圣僧们, admin

2020-06-08

  就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而以同时所受的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心存大乘的出家人。他们虽然还没有证悟,仍然是菩萨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熏习及长养菩萨性及大乘正见了。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不受声闻戒,如此纯依菩萨 admin

2020-06-08

  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六尘:色、声、香、味、触、。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 admin

2020-06-08

  这样布施的人,于他舍寿后,在未来世受身时,会常常得到尊贵的七宝床座;而且未来成佛时得师子座,如是名为第六种布施的果报。第七种布施是房舍施:对于前面所说的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使他们于自己的房屋宅舍之中,可以顺畅的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这样布施的人,他于舍寿之后,未来世受身时,可得自然宫殿、舍宅的果报受用;未来成佛时得诸种禅定及无量三 admin

2020-06-08

  然而想要实证三果、四果出离三界者,应该有下手观行的方;所以已断我见者,若想要取证更高层次的解脱果,应当修四念处观。但是佛陀对四念处观的内容开示,有一些却是常常被学人忽略的内容。今举经文供养读者,《中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如下:【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谓四念处。若 admin

2020-06-08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 admin

2020-06-08

  有生必有死,世间一切终归坏灭,是名坏苦。诸行无常,剎那变易,是名行苦。苦之现象本来存在,乃是事实,非因假名施设而有。众生不了苦之真义,贪着眷属及五欲等,此等贪着便生诸苦。佛子学佛,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觉之心皆是识蕴,故不离行苦;了了常知之心,虽无妄想语言,仍是念念变易,无常生灭,佛子多半不知此理。若执此心,便致轮回。能了知此者,名为知苦圣谛 admin

2020-06-08

  六念的前三是念佛、念、念僧。能忆念佛,忆念、忆念僧,表示此人于三宝信心具足,已经生起正信,过了仰信、迷信的阶段了。真正的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正,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的实相、般若智慧,就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的获得,光是念佛、念是不行的,往往还得念僧。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 admin

2020-06-08

  到十行位时,会看见自己的七识心王都如阳焰一般闪炽不停,并无实质,由此而降伏了我执;十回向位时,看见过去无量世的自己努力实行菩萨道,都是如同在梦中一般,反观到这一世的自己在行菩萨道时也都是在梦中而行,这时如梦观具足成就而没有罣碍了,心中只剩下一个罣碍:真实佛的弘传会不会在人间断灭?所以他心中只会这样想:众生会不会误谤正而下地狱?众生会不会破坏正 admin

2020-06-08

  有人是努力修行而把六度万行确实加以实行,可是实行的过程中,由于证与不证而有差别;在般若的亲证上面无确实取证,就是有修而无证,就入不了七住位,最多仍只是信不退的贤人而已,仍无如实的安住——不能起忍——不能证得阿赖耶识,也不能生起本来无生之忍,还是属于信不退的贤人而已。第七住位的菩萨们都能认定阿赖耶识是常住,不会再有怀疑、有所 admin

2020-06-08

  一般人学大乘的状况都是有退的,所以有许多人第一年学佛很欢喜,每周休假日就往寺院里跑,真的是精进;两年后则是一个月去一遍,三年后就不想再去了,已经完全回到世间去了。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以前是多么精进,真是想不到;这就是还没有具足信不退,对三宝的信心忽然间就全部退失了。到了下辈子,遇到了佛时又会努力精进个几年,然后又会退失了,这就是信不退的修行还没 admin

2020-06-08

  譬如离念灵知心喜欢长住于定境中,一直都想要住于定境中,这就是别境心所有的「欲」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于定境中时,对定中境界能了知,也了知这境界与以往曾经进入的定境相同,这就是别境心所有的「胜解」心所。又譬如定中的离念灵知心往往忽然想起某件事,所以会打妄想,这就是别境心所有的「念」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在初禅定境中时,忽然忆起曾经常常住在此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