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离三界有为生死法故。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具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此十智函盖漏与无漏,以世俗智通三界四禅八定有漏法故。三乘无学俱解 | admin 2020-06-08 |
|
第一义谛通就是大乘菩萨证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为宗通与说通两种:宗通乃是为真正修行人而说明心见性的法,如果菩萨能够亲证实相心,未来将近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说通就是菩萨启发佛法中童蒙,为佛弟子们建立佛法正知见,作为未来证悟的准备,乃至作为未来成佛之准备。从上面说明可知: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的法。所谓明心与见性,表示真的有一个心可明 | admin 2020-06-08 |
|
第一义谛通就是大乘菩萨证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为宗通与说通两种:宗通乃是为真正修行人而说明心见性的法,如果菩萨能够亲证实相心,未来将近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说通就是菩萨启发佛法中童蒙,为佛弟子们建立佛法正知见,作为未来证悟的准备,乃至作为未来成佛之准备。从上面说明可知: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的法。所谓明心与见性,表示真的有一个心可明 | admin 2020-06-08 |
|
即对于所受的戒法,善护受持,无杂无秽,称赞不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2)见和同解。即对于出离尽苦的圣道法,能善巧如理的通达于如是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3)利和同均。即对于获得的如法利养(财物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戒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戒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义章》卷九菩萨的开示:【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菩提回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回己所修一切善法趣求菩提一切种德,名菩提回向。众生回向者,是其深念众生之心,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名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根回 | admin 2020-06-08 |
|
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所以心中想:我境界远超过他:我比他富有,比他英俊,比她漂亮,比他健康,比他有力气。乃至认为比别人有权势。因为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中起了慢,甚至于有时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叫做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中的过字是指过失,所以有过失的慢就叫做过慢。什么是有过失的慢?譬如说,前面那个慢是没有过失的, | admin 2020-06-08 |
|
而在一般佛子,或者一般善知识所谓净土的修行法门,其实他们不是讲净土,而是讲持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实际上净土法门并不只是这样,我们也常说:佛法上的一切修行法门,都要汇归于禅与定,而一切佛法法门修行的结果,都要汇归于净土。所以净土这个法门并不是只有持名念佛而已,但以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求生极乐世界为主要的代表。--------净土略说 | admin 2020-06-08 |
|
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要挟之事,要消除眼见美色的狂乱,要消除耳闻声、鼻嗅香、口触味、身触境的贪好;修道之士必须要远离这些欲念,要远离五盖障,也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淫乐盖、掉悔及疑盖。所以修学禅定,它是作为断除欲界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佛也说发起初禅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禅 | admin 2020-06-08 |
|
五盖障的内容:第一个叫作贪欲盖,是说执着贪爱于五欲法,贪着欲界当中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众生被五欲所缠缚,无时无刻都想要去攀缘五欲的境界;对于五欲有执着,如此的热恼,会障碍我们修道。第二个叫瞋恚盖,是说众生对于那些不如我们自己原先预期的境界上面,生起了愤恨的心,当然会障碍我们向前进步。第三个叫睡眠盖,它包括了昏沉与睡眠,无论是昏沉或睡眠,都会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了业障一法的障碍,而性障又正是烦恼障所摄的内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应该是业障才合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即是性障。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 | admin 2020-06-08 |
|
业障则是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学菩萨修学佛法;这都是因为往世所造恶业种子的现行,而使得新学菩萨学佛时处处产生了障碍,这就是业障。--------《正觉电子报第022期般若信箱》问三业障通常指的乃是因为过去、现在的种种业行熏习势力与果报现行,而对于修学佛法的增上产生了障碍,名之为业障。但业障未必是恶业,有时善、无记业亦成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业障这一个法的障碍,而性障又属于烦恼障所含摄,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个障,应该是业障才合乎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就是性障。简单的说烦恼障就是障碍有情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两种烦恼不能断尽,使得众生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而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 | admin 2020-06-08 |
|
五浊的第一浊就是劫浊,可是劫浊是从哪里来的?劫浊就是无法超越劫数;劫数讲的就是一个大劫,或者讲一个中劫,就是讲住劫,众生都不能超越它。不能超越的原因是因为有坚固妄想,因此而执着于色身,这就是色身坚固妄想。如果不执着色身,你就可以超越劫浊,因为你自己已经确定可以随时随地舍身了。下定这个决心以后,就不必像外道们说:“我要固形存想、练精化气。” | admin 2020-06-08 |
|
还没等你研究出疫苗,新一轮的病毒又出现了,它永远在人类智慧的前头等着你,这的确很让人不爽,但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美国科学家说随着人类遗传基因的破译,一切疾病最终都能治愈,真的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岂不等于失效作废?(四)为死苦,死分两种;一是病死――因为疾病而寿尽命终;二者因为外缘――由于外在因素导致,如遭受水、火、风、地震等自然灾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如果依照《金刚经》上的说法,可以这样来讲:“所谓出三界者,即非出三界,是名出三界。”“所谓亲证解脱者,即非亲证解脱,是名亲证解脱。”这就是《金刚经》法句中的真正意旨啊!如果你跟我说:“我出三界了!”说是真正的出了三界,我告诉你:你还没有出三界。因为你的这个“我”还在嘛!“我”还在时候,一定还在三 | admin 2020-06-08 |
|
咒又叫陀罗尼,陀罗尼叫做总持,总持就是要让你修学诸法而不漏失——念不忘失,所以持咒时要了知它的意思。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 | admin 2020-06-08 |
|
妄心之相也是空,真心之相也是空,同样都没有形色,都不是物质的色法。《心经》里面讲“诸法的空相”,说见闻觉知的心(即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六心)无常、变异、终归坏灭,但是诸法却必须依见闻觉知心及如来藏真心,和合运作以后,才能间接的生起在我们的觉知心中,所以诸法也是同样的无常、变异、终归坏灭,所以叫做“诸法空相”;可是,除了这一种空,还有 | admin 2020-06-08 |
|
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楞伽经》“几戒众生性?”此问戒有几种?众生根性复有几种?世间宗教悉有戒法;鬼神信仰亦复有戒,如诸禁忌即为其戒,虽无明文规定,信徒奉行不犯。道教依其宗派不同,亦有各种不成文之戒禁,由诸神降乩宣说,信徒笔录奉行。一神教亦有经典说戒,譬如十诫。各类外道邪戒极多,各有立论根本,故有牛戒、狗戒、鸡戒、水戒、火戒、常蹲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