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对一个已证悟明心的人来说,那就更能体会平等的真实义了;当我们自己身边刚好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也应该以欢喜心来随喜赞叹他人的布施,并且转依法界实相平等心的非境界,来现观施者、受者以及施物三者都无所得、平等平等;这样的布施波罗蜜,已非世间法的布施所能比。——摘录自张善思居士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原标题:不计较不比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看来,大乘与二乘的三三昧是不是一样的呢?当然是不一样!二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蕴处界,所证的是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不再有继续保留蕴处界的愿;而大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所证的是如来藏,本来就是空、无相、无愿。而菩萨在证得大乘的三三昧之前,也要分证二乘的三三昧,然后再从大乘的三三昧来观察二乘的三三昧,发现说二乘的三三昧,其实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并且以法界实相的平等心来看待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亲观布施的三轮体空,都无所得与所失;现观三轮体空时,你赞叹布施,当然就平等平等了:布施者布施了以后所得也是空,未来世施主获得广大福德时的身分也是空;我在这边赞叹时也是空无所得,所以其心平等。既然排斥或行施都是平等,不如加以赞叹,赞叹了以后未来世也得福德,也与布施者平等平等。他布施财物,我嘴上布施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并且以法界实相的平等心来看待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亲观布施的三轮体空,都无所得与所失;现观三轮体空时,你赞叹布施,当然就平等平等了:布施者布施了以后所得也是空,未来世施主获得广大福德时的身分也是空;我在这边赞叹时也是空无所得,所以其心平等。既然排斥或行施都是平等,不如加以赞叹,赞叹了以后未来世也得福德,也与布施者平等平等。他布施财物,我嘴上布施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否则,发善心行布施,结果却是往生他化自在天当魔子魔民,或者不能教导众生证取解脱,不能教导众生证得法界的实相,永远陪同众生在人间无止尽的头出头没,与众生一起不停的轮回生死,大家都不能解脱,也不能证得法界实相而生起智慧,这岂是慈济人的本愿?------《正觉电子报29期》<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正祺(原标题: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声闻、缘觉种性,愚于法界实相,误认生死与涅槃是二法:有生死即无涅槃,厌生死而乐涅槃。世尊乃为说二乘菩提,安乐化城;待彼暂得止息于生死苦,即劝发菩萨心,授予佛菩提唯一佛乘之如来藏法。如来藏摄寂静法,也摄愦闹法。不了六尘故,随缘任运出生万法故。众生因烦恼不能断,不知祂的寂静;众生因无明故,不悟如来藏,不知其能摄愦闹、非一非异。有情身心受内外法系缚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才不会有法是断灭的疑惑,或者是说,有无穷无尽的法界实相的这个问题存在,这样才能够使学人安心的来求法,安心的来办道。接着说:禅不是禅法,禅不是禅定。一般而言,禅是求悟所要证的标的,或者是指一个无境界的境界;而禅法,是善知识整理出来,用来帮助学人证悟的这些知见跟文献;而禅定,是一般所说有境界法的四禅八定,这三者是不相同的。因为如来藏的境界是无境界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不妨是真见道,这是说所见的真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而不同于二乘法的见道,见的是蕴处界的虚妄不实,所以二乘人是无法思议菩萨明心开悟的时候所得的般若智慧。话虽如此,菩萨此时所悟的般若智慧,也只是总相智或者称为根本智。总相是说,大概只粗知佛法的智慧,没有办法跟上地菩萨的智慧相比较;而根本是说,这却是将来继续亲证一切了义佛法的根本。那根本智有时候称为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七住位以上菩萨则能以其亲证实相之功德和智慧,能令人悟入法界实相般若,渐生智慧,远离不如理作意所生之六十二外道见,亦能令大乘行者断除我见,同时证得二乘法的见道功德,故名善知识。从修学佛法的立场,我们列出下列十种条件作为禅子选择善知识之参考;而这十个条件要完全具足当然非常不容易,只能以其具足的多寡来衡量。今生能否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取决于过去无量生中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据经文所说,灭六见之法所要对治者,都是没有实证法界实相的有情,总括而言有三种:常见、断见与二乘人。首先「言有我见者」是指常见外道,错将五阴中的某一法执为真我,或者以想象、猜测的极微、冥性等等法作为有情众生永恒常住的真我,因此如来为之宣说五阴、极微、冥性皆非真我的灭六见之法。例如释圣严在《探索识界》中说:「无明」是识的根本,「无明」含藏着一切业的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乘菩提的无明,在大乘法中被称为一念无明;此外大乘法中还有无始无明,也就是对于法界实相、生命根源,没有智慧光明加以了知的无明,这个无明是菩萨真见道时所破的无始无明。而这个法界实相、生命根源,就是众生皆有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心,也就是《心经》所讲的心;找到这个不生灭的真心,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而五阴灭尽后的涅槃本际,其实就是如来存的境界。可是,在这里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今之世,学佛者首要之务,在于取证二乘菩提之初果解脱,然后则是求证大乘般若实相智慧;若欲取证初果解脱者,则以求断我见而断三缚结为急切之务;若断三缚结者,即使是最钝根、最懈怠之人,亦可因此而极尽七次人天往返即出离三界生死,是故当以断除三缚结为首要之务,然后才是求证法界实相的禅宗开悟境界。若欲断除三缚结者,首结即是我见;我见若断,「能取与所取真实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并且在回心以后舍寿之前,进而证得法界实相,成为真实义菩萨,世世常住人间而行菩萨道,永远不入无余涅槃,永远与众生共事而次第迈向佛地。这部分并不是此书所要说明的内涵,对菩萨道有兴趣者,可以另行寻觅大乘佛菩提道的善知识著作,深入理解而转修之。所以说,如实观行而确定五阴十八界全都虚妄,并且已经依四圣谛而实行八正道,断除了三缚结及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以后,仍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个不在意,不是因为意识的常存而不在意,而是由于有法界实相智慧的关系,所以导致不在意。有哪一个人可以用意识心来抵抗生死?没有!因为意识永远是缘起生灭法,意识永远只是一世,永远不是从前世来,也永远不能去到后世,是只能存在一世的断灭法;想要用这个一定会断灭的意识来抵抗生死,那不是愚痴吗?意根和如来藏可以三界六道随意去来,想要去地狱也很简单,只要每天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道和二乘道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需要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也因为这个差别而导致菩萨和二乘人在对待一念无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在见惑的部分,二者并无不同,都是尽快断除为好;至于思惑烦恼,二乘行者会以厌弃之心精进修断,一至四生即证生死已尽,不受后有的无学果位。对他们而言,于烦恼生厌离欲是为正修行,越能厌离烦恼,就越能于解脱道上精进;对菩萨来讲,却不可以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相似于印顺法师者,各山头诸师,亦复如是,错以有生有灭之觉知心为法界实相心,未悟言悟,以「证悟者」或「圣人」自居,名实不符,误导广大四众,虽经导师平实先生著书公开破斥,指其邪谬之处,迄今多年,虽稍有收敛,惟仍不见其改易邪见、归于正见之作为,凡此皆因「大名声」所带来之「慢心」所致,如是高慢,我当舍除,不许茍存。又彼等诸人「未悟言悟」大妄语者,实乃虚名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见断了便离四相,却又不堕二乘空相中,已证法界实相故。我见断的缘故,疑见随后就断;疑见断了的缘故,就灭除掉心中六十二种外道邪见随眠。从此不怀疑世间有佛,不怀疑世间有佛法,不怀疑世间有出家、在家的四向五果十地菩萨。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修佛法,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成就佛道,永离断常二见,因此戒禁取见随后跟着也断了。从此这位菩萨初果,依道共戒而住,他从此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但要在三宝之所、生起爱敬之心而行礼拜、供养……等等,还有许多都应该修行的法门,最后乃至要建立志愿,也就是要建立志向、发起愿心:我在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等事相上做了许多事情,福德大约具足了,如今我还得要追求证道之法,应该要证得无上菩提了!无上菩提当然不是指二乘解脱道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啊!二乘的菩提是有上之法,因为佛菩提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前些时候不是很紧张没水吗?所以又送水给你啦!只剩南部缺水比较严重,还得要那边多一些人证悟,心性改变了就会有好的影响出现;断三缚结的人在末法时代是世间少有的,而我们又增加了实相心的证悟——法界实相的证悟——所以一定会有改变的。我们还期待《识蕴真义》的出版,未来会使有很多断三结的人,台湾的灾殃就会渐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断三结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面四样,就是所谓的无漏无为性,就是一个真如——这一个般若理体法界实相心的真实如如不动性,是本来常在自在性。后面一个能生万法,就是祂的妙真如性,祂的无漏而有为性。依于如来藏,无量无边的众生有轮回;依于如来藏,一切种子、一切的功德、一切法界而有这样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断地运行;依于佛性常住,有情常住;依于如来藏是轮回因。我们在经典里面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