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若离俱有依(意根、法尘、五色根),即不能现起故;若离因缘(如来藏所执持之觉知心种子),即不能现起故;复于眠熟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含无想天中)、正死位、闷绝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故。夜夜眠熟断灭已,必须依于因缘、俱有依缘等法,方能再于次晨重新现起故;夜夜断灭后,已无离念灵知心存在,成为无法,无法则不能再自己现起故;由是故言 三摩地

2018-07-23

佛都知道,佛在四阿含中都说:意识乃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祂是被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这位附佛外道怎么可以说意识是常住不灭的呢?这不仅证明这位附佛外道的认意识心为常恒不坏的我见未断,而且也因为他的错误说法和影响力而严重误导信受他所说法的众生走上常见外道中。此外,这位附佛外道还暗示自己很有证量。请问各位学人菩萨们:会有未断我见的圣人 三摩地

2018-07-23

」一切善恶业之果报都是以如来藏为正因人在世间之所以会有种种法出生,都是因为本有如来藏以及如来藏所出生的意根从来不断,又由于无始来熏习的缘故,所以必定会受生而入胎;入胎之后,如来藏又藉父精母血而成就了我们的五色根,人身的五根具足之后,便出母胎而领受外五尘;藉五根而领受外五尘的缘故,如来藏便生起了内相分法尘,意根领受内相分法尘,便引生前六识心而了知内相分五尘和法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而言,欲界之中贪的烦恼很深重,所以会有因为失去自己所喜欢的五欲境界而生出的嗔;色界的嗔,主要不是因为五欲而生起,而主要在于能否安住于禅定的境界而言,这是属于法尘境界的贪;无色界一般而言就没有嗔。接下来说明我们可能产生嗔恚的情况。古来大德有提到三种情况:一种是叫作非理嗔——他不来恼,而自生嗔;意思是说,也许你正无事而闲坐,突然想起一件令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我们知道佛陀告诉我们的,经本上告诉我们,意法为缘,意根法尘为缘,生意识,这都是十八界的法,都是会生灭的法,它不是真正的心。所以这个密意就是告诉我们,《心经》里面这样讲的,就是每一个众生都该有的如来藏。所以他成立这样的一个完全基于悲心,这样的一个同修会;我们也有很多同修,像在这边,我们就开了很多班:我们的禅凈班,我们有进阶班、增上班,不同的班次,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的心总是在五欲法尘上面打滚,被五欲之绳给绑住了自己都还不知道。世尊说过:众生一定是被自己的五欲给绑住,为了贪着色、声、香、味、触,众生花尽了心思、时间,想要去享受五欲,这是众生的天性。既然是天性,代表这种情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为众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辛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享受各种五欲的境界吗?佛学佛知道了那是有漏的过患,可是仍然无法、无力去 三摩地

2018-07-23

而受蕴指的就是眼根触色尘,耳根触声尘,鼻根触香尘,舌根触味尘,以及身根触触尘,意根触法尘,触这六尘所生的受,那么触这六尘所生的受也是无常变异的。想蕴指的就是,六根触六尘中所生的种种想,种种想也是变异无常的;变异无常,所以对于六尘能够不断了知。行蕴指的就是六根触六尘,这中间不断地生起要造作的心,(譬如)在色尘中贪爱要造作,在声尘中贪爱要造作,生起种种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从欲界定缘于五尘的境界,到发起初禅──离欲发起初禅,一直到二禅,能够从对五尘的有觉有观,进入对五尘的无觉无观!对五尘无觉无观,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尘的觉知,那么定境中法尘的觉知从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细内容的差别,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识心的差别境界。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你说,那众生就只有这五种境界吗?当然你可以有法尘境,而产生等等相。但是呢,众生的境界,几乎都是在这五种境界里面。比如欲界众生最重要的受用的境界法就是男女贪,男女贪第一个就是色——容貌;然后声音、香味,最后到男女的淫触。所以呢,这五种就代表你从众生去取的。不管你说是有情或是无情,你都是以这五种取来作为目标的,那现在就把它开始转变过来。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的心总是在五欲法尘上面打滚,被五欲之绳给绑住了自己都还不知道。世尊说过:众生一定是被自己的五欲给绑住,为了贪着色、声、香、味、触,众生花尽了心思、时间,想要去享受五欲,这是众生的天性。既然是天性,代表这种情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为众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辛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享受各种五欲的境界吗?佛学佛知道了那是有漏的过患,可是仍然无法、无力去 三摩地

2018-07-23

如此,由粗住入细住,就会有着欲界定身心轻安的发起,也因此会完全忽略掉拜佛的动作;而意识心只是单单的的的安住在忆佛念的定境法尘上,也就是已经入于心一境性的欲界定中。欲界定的发起有持身法,所以一者拜佛的动作不会停下来,再者全身会有轻安的觉受现起,也就是欲界定的善根发,轻安的觉受会遍满全身,不一定是由头顶开始。那轻安的觉受,我们可以以一个比喻,就好像女众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要修学这忆佛念的功夫,是要让它能够成为我们拿来引用,并且拿来修观的力量、心力,而不是要耽于这一个定境法尘中。接下来是后别住,也就是近住。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因为这样忆佛的关系,渐渐的我们的心念转成清净了,而忆佛也能够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作意,来提起自己忆佛的念。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忆佛念,有时候它能够自然的起来,甚至我们都没有提醒它,所以这个时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无觉无观三昧的内容,仍然不是禅宗证悟的般若智慧内容,仍然这个定境不离开境界的缘故,所以仍然是意识相应的境界,仍然是有生有灭的,仍然与法尘相应。这样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三昧境界,是不能把它误会当作禅宗的证悟内容,如果误会了,那就是误入歧途当中。因此,我们检查上面简单说的这十种情形,这些情形全部都是禅定当中有境界法、有所得法,并不是般若禅、祖师禅所证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无觉无观三昧的内容,仍然不是禅宗证悟的般若智慧内容,仍然这个定境不离开境界的缘故,所以仍然是意识相应的境界,仍然是有生有灭的,仍然与法尘相应。这样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三昧境界,是不能把它误会当作禅宗的证悟内容,如果误会了,那就是误入歧途当中。因此,我们检查上面简单说的这些情形全部都是禅定当中有境界法、有所得法,并不是般若禅、祖师禅所证的内容;而证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来说,喜欢打坐修习的人,他对于外境的敏感性会比较大,容易起瞋,因为自己一直想要入定,但是外境的影响很大,所以那时候就会落入瞋恼的计较当中;不同于第一种状况在于,第一种是被外境带着走,而这边说落入瞋恼的计较中,其实是落入了自己所相应的杂染心所法,而被自己的瞋恼系缚而起思惟,导致于无法安住于无相拜佛,或者无法安置于定境法尘中。当然,会引起内心散乱的 三摩地

2018-07-23

”经文里说眼根与色尘相接触后出生了眼识,眼识能够分别色尘之青黄赤白之显色;耳根与声尘相接触后出生了耳识,耳识能够分别声尘;乃至意根与法尘相接触出生了意识,意识能够分别法尘,祂不仅能作前五识的粗相分别,也能作前五识所不能作的细相分别,因而让众生了知现前境界,让众生受用。由经文开示可知,意识乃是意根、法尘相接触后,才由真心如来藏流注意识的种子,才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从欲界定缘于五尘的境界,到发起初禅----离欲发起初禅,一直到二禅,能够从对五尘的有觉有观,进入对五尘的无觉无观!对五尘无觉无观,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尘的觉知,那么定境中法尘的觉知从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细内容的差别,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识心的差别境界。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 三摩地

2018-07-23

二禅以上为独头意识,前五识不现,唯意识(无妄想之明觉灵知心)住定境法尘中,名为无觉无观三昧,离五尘境故。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空定,以离色界境界,证者舍寿入无色界,故名无色定。佛子于四禅中,若思证超 三摩地

2018-07-23

既然跟眼识、耳识、身识相应,表示他还有念,他还能分别三尘还有法尘;所以在初禅的等至位当中,他仍然有念。如果到了等持位当中,等持位当中,初禅的等持位当中,仍然是五识跟五尘相应,所以不能说它无念。那还有呢,他有身乐,那这个身乐呢,他有身乐,所以他当他了知身乐的时候,他仍然是有念。所以证得初禅的人,你不能说他是无念。再来说,证得二禅的人到底有没有念呢?证 三摩地

2018-07-23

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法尘,无色界天有情则依四蕴而贪四空定中之显境名言——不知灵觉心之虚幻而执定境中之灵觉心为不生灭心。三界有情因五蕴四蕴、缘五蕴四蕴,而为蕴所遮,起于无明,障碍解脱,故亦名为五阴。阴者遮覆明性(明性非是藏密所说觉知心之了别性),令住于暗昧之中;色受想行识即是有情,此五遮蔽一切有情之心,令起无明,犹如阴盖,故名五阴。既有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