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小乘佛法中,对于比丘是当作「声闻僧」的,事实上声闻僧是有其严格的定义,不是一般出家僧都可以称为声闻僧,经典认为比丘就是必须要正确地了解法,这样才是比丘;如果今天不了解何谓是真正的法,是不能够称之为比丘,这还只是其中的先前条件,而且清楚地宣示于《杂阿含经》之中。佛以正确的知见来教授众生,也要座下的出家人都有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去服膺,遵 三摩地

2018-07-22

供养一条线能做什么?可以让比丘们缝补僧服。不过这是古时,如今想要找一位比丘比丘尼衣服有破洞的还真困难。当然也有比丘专门穿补丁的衣服,那当然是故意穿的;并不是没有好的僧衣,而是故意穿着有补丁的僧袍。古时的人真是很穷,出家比丘多是山洞住、树下坐的,而他们的僧衣——特别是粪扫衣——都是在弃尸林的死人堆中,或有人火化亲属时,把裹尸布的 三摩地

2018-07-22

未受藏密的三昧耶戒以前,与比丘尼或自己的母、女、姊、妹或畜生女行淫,是犯了根本罪;但是如果受了密灌以后,依藏密的双身法而与这些人合修,不但不犯罪,而且还有「大功德」,这是多么荒唐的说法。当密宗行者如此修行时,已经犯了欲界因果律中的最重罪了,这是违背欲界人伦轨则的最严重邪淫,依因果律本来就该下地狱,密宗祖师设立三昧耶戒将这个行为合理化,仍然救不了密宗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 三摩地

2018-07-22

于二乘法中则唯有在家圣人而绝无在家僧也,非是菩萨故,不证道种智故,未受声闻比丘比丘尼戒故。如是应知。平实出世弘法度众以来,每见少数出家法师,从在家居士受学已,便自矜于凡夫僧宝身分,不肯以师为师,独认世尊为师,而不知其学法授法之师本是其亲教师,不知世尊是事相上之最后归依师,而亲教师是学法教授师,俱为其师,不知不解其中分际,故其知见已经产生偏差。有智 三摩地

2018-07-22

在小乘佛法中,对于比丘是当作「声闻僧」的,事实上声闻僧是有其严格的定义,不是一般出家僧都可以称为声闻僧,经典认为比丘就是必须要正确地了解法,这样才是比丘;如果今天不了解何谓是真正的法,是不能够称之为比丘,这还只是其中的先前条件,而且清楚地宣示于《杂阿含经》之中。佛以正确的知见来教授众生,也要座下的出家人都有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去服膺,遵 三摩地

2018-07-22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的来历本文根据《方广大庄严经》卷第十二改编世尊成佛,调伏乔陈如等五比丘后,心想:优楼频螺迦叶名声很大,带有五百弟子,国王大臣等对他都很恭敬供养,应该先去教化他。然后世尊就去找他,迦叶看见佛来便迎接问讯,又请佛晚间留宿,佛便要求住于石室,迦叶说那间石室里有毒龙,恐会害人,但佛再三表示,愿在其中留宿。当晚世尊在石室中打坐,毒龙便起嗔心,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羯磨、一切的法会,就是只限于比丘当中,为了一些事情又要来作一些判断,为了要作一些抉择而举行的这一些羯磨,乃至布萨,乃至所谓的夏三月的夏安居的自恣——最后的自恣。这一些有情(在家居士)即使证得正法,都不可以去参加——悉皆遮遣;可是这样子的十轮经的经文,还是告诉我们:他还是胜义僧摄。对于平实导师的诽谤,我在这里只简单地提出几个问 三摩地

2018-07-22

」父母欢喜,还归其家,儿又启曰:「唯愿二亲,为我请佛及比丘僧。」父母告曰:「请佛及僧,当须供具,非卒可办。」儿又启曰:「但扫洒堂舍,庄严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饮食,当自然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犹存在,居波罗奈国,为我唤之。」父母随语,使人乘象,驰奔召来。所以作三高座者:一为如来,二为本生母,三为今身母。佛与众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饍美味,自在丰足!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23:「如来將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於尘沙。奉上於佛。时。世尊记彼童子。於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於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在於中。而说偈曰。王於童子时以沙奉上佛佛记於王时我亦亲在中」(CBETA,T02,no.99,p.170,a12-20) (原标题:捧 三摩地

2018-07-22

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0401c02]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盘。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23:「如来將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於尘沙。奉上於佛。时。世尊记彼童子。於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於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在於中。而说偈曰。王於童子时以沙奉上佛佛记於王时我亦亲在中」(CBETA,T02,no.99,p.170,a12-20)(原标题:捧沙供佛 三摩地

2018-07-22

就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而以同时所受的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心存大乘法的出家人。他们虽然还没有证悟,仍然是菩萨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熏习及长养菩萨性及大乘正见了。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不受声闻戒,如此纯依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一切的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优婆离)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受三归),白羯磨得具戒不?(世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就赞叹他们求法的心以及发心,并且说:善来,比丘!所以这些外道师徒立刻就现了清净的比丘相,跟著佛陀修学,没有多久他们也证得阿罗汉果;这时候在旁边一起听的人,也都能够领悟了佛法大意,而能够得到眼藏。但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继续稍微来了解一下,我们看到佛陀在讲到说什么是真吉祥呢,我们可以看到真吉祥不是在攀缘世俗的这些事,或者是六尘诸法。我们看到有许多的宗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布施的时候,对布施的对象心不平等:啊!这个比丘好像比较有修为,那我就多供养他一点;那个比丘好像没有什么学问,那就少供养他一点。这就叫作心不平等。第三、布施以后,却要求受施者要为我作事情。第四、布施以后,喜欢自己赞叹自己的布施功德。第五、本来说自己没有东西可以布施:没有了!没有了!后来才又拿出来布施出去。第六、布施以后,用恶口辱骂他人。第七、布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知道,佛陀并不是要大家放弃你目前这个一切生活上的受用以及享受,而是要避免在这个过程中,犯上许多贪着的污秽的,乃至于不合乎世间的法律,不合乎世间的道德的,甚至说是不合乎世间的比丘比丘尼,或是在家所受的五戒,或是在家出家所共同受的菩萨戒,所以就是从这点的标准去看的。但是,佛陀的广开这个教门,并没有说,你完全没有在持戒清净的状况下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您还不相信的话,末学再举一个《杂宝藏经》的故事,故事的大意如下:在佛世的时候,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想要供养佛陀一件自己亲手织的金缕衣,佛陀想要让姨母得大功德,于是告知她供养僧众就等于是供佛了,因为供养众僧的福田,乃是广大无边,因此劝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将此金缕衣供养僧宝。所以大爱道比丘尼次第供养僧团的上座,但大家都不敢收!后来只有弥勒菩萨接受了。 三摩地

2018-07-22

在《增壹阿含经》跟《法句经》里面都提到过他,说到:佛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叫作周利盘特,他是到了年老才出家,智慧非常的闇塞;于是佛就叫五百位阿罗汉,轮流的去教导周利盘特。但是三年过去了,盘特连一句偈也背不起来,所以整个舍卫国里面,大家都晓得盘特的愚笨。盘特的哥哥也在僧团中出家,有一次哥哥就骂盘特,你再这样子愚昧,连戒的内容都背不起来,不如还俗回 三摩地

2018-07-22

那像多劫好兄弟假设变超级有钱人,他也会想要养我!假设他有一百亿,那至少也会给我一亿,给我一亿就够了!给我太多的话我会去养女人!那经典中的莲华色比丘尼,她也是很有福报!因为她往世常修福也常供佛!但她往昔因为感情创伤,所以有鼓励他人乱伦邪淫,这个恶业使得她在佛陀时代那一世时,虽然常布施使得每次结婚对象都是有钱人,但对方都会外遇邪淫!后来她自己当高级应召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