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九、往生助缘想要求生净土的人,必须受持此戒。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斋戒,凭着这种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土,定能获得中品中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 三摩地

2018-07-22

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弟子,但是他们除了受持佛教的三归依之外,另外同时也经常祈求其他的许多神明;他们认为有拜有保佑,拜越多的神明就越能够得到神明的保佑,这样子他会觉得比较安心。但这其实就表示,这些人都还是属于民间信仰的层次,因为他 三摩地

2018-07-22

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弟子,但是他们除了受持佛教的三归依之外,另外同时也经常祈求其他的许多神明;他们认为有拜有保佑,拜越多的神明就越能够得到神明的保佑,这样子他会觉得比较安心。但这其实就表示,这些人都还是属于民间信仰的层次,因为他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三个层次的僧宝,则是指持戒清净无染,具有多闻智慧的比丘比丘尼等福田僧。为什么称他们为福田僧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带给有情安隐快乐,又能满有情的一切善愿,像这样的表相出家众,可以称为第三僧宝。所以说,如果现出家相的僧人如果持戒不清净,或者没有足够的智慧,不能够带领信众在佛道上渐次解脱,得到修行佛道的真实安乐,其实就没有资格称为是僧宝的。而且从世尊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八敬法又名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敬戒、八尊敬法、八不可越法,记载于比丘尼的一百六十六条心忏悔戒之中,说明比丘尼要尊敬比丘比丘尼有这八条戒涉及比丘,而比丘戒中也有十修戒涉及如何教诫比丘尼,这八条戒在上座部中广泛的被接受,认为这是比丘尼的根本戒;但是在大众部中则较不严格,戒律中虽有八敬法,但没有完整的八条,也不认为这是比丘尼应该遵守的根本 三摩地

2018-07-22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大树丛聚在一起,就称为林;只有单一的一棵树,不能称为林;而除去一棵一棵树之后,当然树林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一个单一的比丘不能称为僧,除去了一个一个比丘之后,也没有僧可说了;所以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的缘故,僧这个名词就产生了。就像释迦牟尼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大树丛聚在一起,就称为林;只有单一的一棵树,不能称为林;而除去一棵一棵树之后,当然树林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一个单一的比丘不能称为僧,除去了一个一个比丘之后,也没有僧可说了;所以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的缘故,僧这个 三摩地

2018-07-22

《华严经》中善财大士五十三参所述之国王、鬼神、比丘、、婆罗门等,悉是菩萨僧;是故菩萨僧不限人间之出家二众,譬如文殊师利、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悉现天人庄严相。依声闻戒出家共住,修声闻法之僧众,名为声闻僧团;不因其于大乘法中出家修行而名菩萨。若以声闻戒及菩萨戒为依止,然依菩萨戒精神而住,修学三乘之法,不堕二乘相空之中,此诸出家二众和合共住,名为 三摩地

2018-07-22

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舍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次帝释!彼舍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身已,如所舍,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是即名为受具足戒。---- 三摩地

2018-07-22

凡夫僧谓一切出家剃发、身披僧服之三乘比丘比丘尼,尚未见道者,具名凡夫僧。胜义僧则谓一切于大乘法中见道不退之人,不论其身为出家相抑在家相,亦不论其身为人身、天身、傍生身,俱名胜义僧。胜义僧又得名为菩萨僧,依菩萨藏法而见道故。若人受三坛大戒已,不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受持,是人名为声闻僧,不名菩萨僧。若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声闻戒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世尊在《杂阿含经》中明明说:佛告比丘:‘……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杂阿含经》卷九)却硬要说:而细意识却永远存在。像这样自己不懂佛法的意涵,却随意批评佛陀的说法,甚至违背佛陀的圣教,颠倒说法,这就是很明显地在谤佛、谤法。我们仔细检验各本书中的说法之后,可以确定,他是连菩萨道的初信位都没有完成的凡夫外道,他完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 三摩地

2018-07-22

五种非所行处,虽是如来为比丘而制,但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的人,也应去远离。如《优婆塞戒经》第三卷《受戒品》说:“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捨”。故于此五处善能远离,亦是最殊胜的所行圆满。(3).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即于诸小随小学处,若有毁犯,应见为生起大罪恶的根源。如《大般涅槃经》说:“昔轻小罪,以 三摩地

2018-07-22

于二乘法中则唯有在家圣人而绝无在家僧也,非是菩萨故,不证道种智故,未受声闻比丘比丘尼戒故。如是应知。4实义皈依上面已经说真正的皈依处,唯有佛法僧三宝。这里应该指明所皈依的主体,使我们明确的了解正所皈依的三宝体性。在大小乘的经论中,说到所皈依三宝的主体时,都说皈依佛宝,是皈依佛的法身。皈依法宝,是皈依清净寂灭的涅槃(灭谛)。皈依僧宝,是皈依圣僧自证 三摩地

2018-07-22

《长阿含经》卷13: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亦复如是,见法得法,决定道果,不信余道,得无所畏,即白佛言:“我今再三归依佛、法及比丘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哀愍我故,受七日请。”尔时,世尊默然许之。时,婆罗门即于七日中,种种供养佛及大众。尔时,世尊过七日已,人间。佛去未久,沸伽罗娑罗婆罗门遇病命 三摩地

2018-07-22

供养一条线能做什么?可以让比丘们缝补僧服。不过这是古时,如今想要找一位比丘比丘尼衣服有破洞的还真困难。当然也有比丘专门穿补丁的衣服,那当然是故意穿的;并不是没有好的僧衣,而是故意穿着有补丁的僧袍。古时的人真是很穷,出家比丘多是山洞住、树下坐的,而他们的僧衣——特别是粪扫衣——都是在弃尸林的死人堆中,或有人火化亲属时,把裹尸布的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大宝积经》里面,这个时候佛要弥勒菩萨对这个跋陀罗作剃度,这个时候佛说:【时,跋陀罗闻是说已,前白佛言:我愿出家作于比丘。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汝当与是善男子剃除须发,授具足戒。弥勒菩萨承佛教旨即与出家,受于具戒。】(《大宝积经》卷八十五)有一个跋陀罗他想要出家,就到佛前跟佛说他要出家作比丘,这个其实就是他想要剃发、要著染衣,要作佛弟子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